中国民族歌剧是受到传统戏曲和西方歌剧的影响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学习是相辅相承的。本文对民族声乐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民族歌剧实践在民族声乐练习中的重要性及具体路径。

中国民族歌剧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诞生,中国的民族歌剧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众多经典的民族歌剧被观众所熟知,一些经典的唱段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歌剧的繁荣发展成就了一批批的民族声乐歌唱家,而一代代艺术家们的演唱传承又促进了民族歌剧的发展。

一、民族声乐学习中一些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科产生的源头之一便是民族歌剧早期的蓬勃发展。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最早设立于沈阳音乐学院,随后北京、上海的一些专业音乐院校也相继开设。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大部分的音乐学院、师范大学和综合类大学的音乐系也都设立了民族声乐系或者民族声乐演唱专业。但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民族声乐演唱专业,但是真正有效地将民族歌剧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并不多,而专门开设有歌剧课或者歌剧表演课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到音乐、表演、演唱、舞美、服装造型等多个艺术门类。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开设民族声乐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跟美声专业似乎并无区别,且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一些民族声乐的学生也时常演唱美声类的歌曲,甚至是意大利文歌曲。在演唱方法上,民族声乐专业跟美声专业的风格差异化正在进一步缩小。因此,近些年在业内才会经常听到对于民族声乐“千人一面,万人一声”的质疑。西洋美声唱法的历史悠久,发声方法科学先进,其教学也早已形成一整套的体系,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而我国的民族声乐学科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和行业内达成共识的发声训练方法。基于此,我认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在吸收和借鉴美声成熟、科学发声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则是要吸收我国传统经典的戏曲、曲艺、民歌和民族歌剧当中的精华,并将其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运用于民族声乐专业的教学。

二、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歌剧是在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手段的基础上,吸收我国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等音乐元素,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艺术形式。民族歌剧中具有的强烈的时代特征、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优良的革命传统等特质影响了几代人。2015年,国家文旅部组织复牌了民族歌剧中里程碑式的歌剧《白毛女》;2017年,文旅部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推出“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旨在重振这一具有人民性的艺术形式。

作为民族歌剧人才摇篮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民族声乐演唱、民族歌剧表演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而民族歌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除了其特有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能够在思想上影响、感召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外,它对演唱者或表演者综合艺术素质和艺术能力的提高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我们大力倡导培养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的今天,也能够为民族声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注入一针“强心剂”。因此,将经典民族歌剧唱段实践在民族声乐教学之中是历史的、正确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三、民族歌剧实践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笔者所在高校的音乐系于十多年前便开设了歌剧排练课,也排演过多部经典的民族歌剧,在歌剧教学这一点上来说,应该是走在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因此,对于民族歌剧如何实践在民族声乐教学之中,笔者有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心得。

(一)调整课程设置,开设歌剧表演相关课程

1.歌剧理论基础与歌剧鉴赏课

歌剧表演与声乐演唱是一项艺术实践活动,那幺它必然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指导。要想真正将民族歌剧实践在民族声乐教学之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关乎高校民族声乐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呼应。首先,要为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开设歌剧理论基础与歌剧鉴赏课,让学生们了解歌剧的相关知识,如歌剧的概念、歌剧的特点、世界和中国经典的歌剧和经典唱段的鉴赏、歌剧的发展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等内容。换句话说,学生必须建立起初步的歌剧理论基础和歌剧审美意识。

2.戏曲身段课

在日常的歌剧排练课和学生的实践演出中我发现,学生最为欠缺的技能并不是演唱,而是表演。很多学生上台演歌剧经常出现走路不会走、手不知道往哪放、眼睛不知道朝哪看等一系列问题。熟悉中国民族歌剧的人都应该了解,中国民族歌剧人物角色的舞台表演完全区别于西洋歌剧。西洋歌剧的表演往往比较自然、随意,更多的注重演员的演唱;而中国民族歌剧更多的是吸收和借鉴了我国传统戏曲里的“手、眼、身、法、步”等表演形式,演员在台上的一招一式都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讲究的。因此,为学生开设戏曲身段课是进行歌剧教学的实践基础。

(二)因材施教,在声乐专业课中融入民族歌剧唱段教学

民族歌剧是民族声乐专业教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民族声乐专业主课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的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和专业演唱能力“量身定制”民族歌剧唱段教学。当然,歌剧唱段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接受过与歌剧相关课程的教学后进行。每学期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民族歌剧唱段作品,作为必唱声乐作品进行演唱教学。歌剧作品的演唱教学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歌剧作品的过程中,必然会去了解所演唱歌剧作品的剧情、时代背景,分析所演唱角色的人物性格、心理状态,以及作品在剧中的前后关系等等,这些学习过程最终都必将促进学生综合艺术修养和演唱技能的提高,通过不断实践真正做到演唱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三)以项目驱动教学,定期组织民族歌剧排练演出的艺术实践

每年的毕业季,笔者所在的高校都会精心编排一场学生的毕业实践演出。依据每届学生的男、女比例以及学生的声乐演唱基础等因素,为学生选取整部民族歌剧或者多个民族歌剧片段进行排练汇演。排练会在歌剧课上进行,由专门的歌剧专业教师担任导演,主要负责学生的角色塑造和表演。声乐主课教师担任歌剧唱腔指导,形体身段课教师担任形体表演指导。通过这种项目驱动式的教学和排练,把民族歌剧舞台实践表演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的歌剧表演相关课程知识都能得到有效地运用。

歌剧是外来的艺术形式,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传入中国不足百年。在歌剧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中,大批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对歌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断涌现出的中国民族歌剧的优秀作品,则为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素材。新时期以来,歌剧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有“井喷”之状态,这是前所未有的好事。因为歌剧新作越多,民族声乐演唱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会越大,这为我们高校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和舞台实践机会,必将促进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和民族歌剧艺术向着更好的方向不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鹏:《歌剧与声乐教学的互动性研究——以我国的民族歌剧、民族声乐为例》,《艺术研究》,2016年第3期。

[2]姚艺君、王宇琪:《70年历史  70年传承——谈歌剧“白毛女”创演对民族声乐学科建设的价值与意义》,《人民音乐》,2016年第6期。

陈丰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