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均 赵研

[摘要] 目的 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意义和应用价值探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眼科于2016年10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420例疑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对其进行检眼镜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正确检出率。结果 研究对象共有802只眼睛接受相关检查,检眼镜检测结果判定为视网膜病变I期165只,II期123只,III期109只,IV期88只,V期75只,病变检出率69.83%(560/80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检测结果判定为视网膜病变I期204只,II期171只,III期152只,IV期104只,V期89只,病变检出率89.78%(720/802)。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12,P=0.000)。结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相较于传统的检眼镜检查方法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更高的检出率,并且分期明确,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2(a)-0175-02

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丰富,而同时也伴随着很多相关疾病的发生,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种。糖尿病也是当前多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其患者人群每年还在不断升高[1]。其中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较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会有失明危险,如未及时控制将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对病患的自身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2]。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主要与患者血糖控制和糖尿病病程有关,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功能,临床防治重点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尽量降低视网膜病变致盲率。眼底疾病的新型检测方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原理为通过向患者静脉注入可发射荧光的物质(比如荧光素钠溶液),荧光物质经血液循环运动到眼底血管,加以蓝光刺激发射黄绿色荧光,荧光经滤光片滤过后可拍到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的眼底病变情况,从而实现对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判断和分期,效果稳定[3]。该检查方法结合了眼底血液微循环的动态监测和静态改变,依据更客观。该技术克服了传统眼底镜观察难以看到的病症缺陷,并可以准确反映出视网膜部位毛细血管的生理情况。我们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和传统的检眼镜技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效果做了对比研究,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眼科收治的420例疑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对其进行检眼镜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检查。研究对象中一共有802只患眼接受检查。其中有男性225例,女性195例,年龄为29~78岁,平均(53.16±2.07)岁,糖尿病病程0.5~18年,平均病程(7.74±4.05)年。

1.2  研究方法

患者在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之前需要接受全面检查(包括血压测量、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检测等),结合患者的过敏史、哮喘病史和高血压病史等做身体评估,用复方托品卡胺滴眼液(国药准字H20055546)帮助扩散双眼瞳孔,造影检查所用仪器为德国生产的卡尔蔡司眼底照相机(有造影功能),以6%荧光素钠注射液作为造影剂[4]。造影剂注射前需要进行皮肤过敏检测,即先在患者前臂曲侧皮内注射0.05 mL造影剂溶液,观察30 min内有无皮肤过敏反应。过敏试验阴性患者才可接受眼底造影检查。拍摄正常情况下患者的眼底照片,取5 mL造影剂迅速注入患者的肘前静脉,注射速度以4~5 s为宜。以静脉注射之初为起点,连续交替双眼拍摄,待观察到静脉充盈后更改为间断拍照模式,造影观察时间以10~20 min为宜[5]。以拍摄的眼底照片为视网膜病变分期依据。

1.3  观察指标

视网膜病变分期以我国眼科学术会议通过的视网膜病变标准和荧光血管造影分期办法为依据进行评判。

1.4  统计方法

该次调查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分别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对象共有802只眼睛接受相关检查,检眼镜检测结果判定为视网膜病变I期165只,II期123只,III期109只,IV期88只,V期75只,病变检出率69.83%(560/80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检测结果判定为视网膜病变I期204只,II期171只,III期152只,IV期104只,V期89只,病变检出率89.78%(720/802)。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12,P=0.000)。见表1。

3  讨论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群体规模越来越庞大,因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致盲比例也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质量,该现象引起临床的重视。糖尿病是内分泌异常代谢的疾病,会影响到机体多处器官的功能障碍,病变影响到眼部会发展成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对眼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6]。视网膜病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视功能降低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且相关研究发现,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随患者糖尿病病程的加长而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下降也会影响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主要的解决办法,可以降低视网膜病变致盲风险。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作为临床眼底疾病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实现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和分期,其动态反映出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循环情况,轻微的病变也可捕捉。视网膜病变在造影图片中会表现出点状的荧光泄露在血管外和毛细血管局部扩张,新生血管处有强荧光泄露表明视网膜病变处于增殖期。我们在造影检查中还发现了微血管瘤病变,说明眼底荧光造影对微血管瘤的检查也有明显优势。在802只患眼的眼部检查中,检眼镜检测结果判定为视网膜病变I期165只,II期123只,III期109只,IV期88只,V期75只,病变检出率69.83%(560/80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检测结果判定为视网膜病变I期204只,II期171只,III期152只,IV期104只,V期89只,病变检出率89.78%(720/802)。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χ2=99.012,P=0.000)。宋志刚等人[6]做了同类研究得出,检眼镜检查正确率为69.43%(670/965),荧光造影检查正确率为89.95%(868/965),诊断率有显著差异,同该次研究一致。眼部检查结果显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相较于传统的检眼镜检查方法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更高的检出率,并且分期明确,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效防止了视网膜的进一步病变,该检查技术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应用价值。视网膜病变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早期检查和治疗是防治病变恶化的重要环节。对于眼部不适的糖尿病患者要积极采取眼底荧光造影检查,以便早期确诊治疗,保护视功能。

[参考文献]

[1]  余兆敏,宋卫平,邓晓.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5(10):86.

[2]  马丽琴.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具体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3):72-73.

[3]  刘是,邢淑惠.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7):969-970.

[4]  尹娜,张耀明,黄华艳,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6):1395-1397.

[5]  Wang WQ, Bai Q,Dai CM. The value of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elderly diabetic retinopathy(DR)[J].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Diagnosis,2016(12):2009-2011.

[6]  宋志刚,魏少华,孟慧丽.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5):101-102.

(收稿日期: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