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捷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12)

1 概述

城市在运行效率、工作机会、社交网络、公共配套、生活品质等方面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迁入城市。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60%以上的儿童生活在城市中。城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儿童成长和生活的主要空间。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也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原点[1]。社区空间的儿童友好度是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基础和关键。社区中公共空间的品质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及认知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不得不游戏于高楼大厦的阴影之下和车水马龙的城市道路周边,儿童在城市和社区中户外活动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另外,由于专门为儿童设计且符合其生理尺度和心理需求的活动空间及活动设施严重匮乏,社区无法为儿童提供有趣的生活、游玩和社会交往的空间。

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社区规划通常是以成人规划决策者的视角“自上而下”地赋予社区儿童友好的理念和内涵,对儿童需求的关注基本停留在较为空泛的概念阶段,往往无法满足儿童的真实需求。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和规划的受众,儿童的需求常常被忽略,儿童的意见和建议也不会被纳入到规划决策之中。这些未考虑儿童需求与利益、缺乏与儿童沟通协作的规划决策却在现实生活中对儿童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2 儿童友好理念与相关实践

2.1 儿童友好理念的提出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在第二次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首次提出儿童友好城市的概念,并将儿童的福祉作为衡量健康社区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指标。儿童友好城市是政府在城市所有方面全面履行儿童权利公约的结果,无论城市、城镇或是社区,儿童的心声、需求、优先事项和权利都是当地公共政策、程序、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儿童友好城市不是要建设一个由儿童主导的城市或社区,而是政府和社会通过政策、法律、实施项目和资金保障等措施,将儿童的利益和特殊需求纳入到城市和社区的规划设计与更新改造之中,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儿童的活动需求,提升城市及社区的儿童友好度,保障儿童绿色健康的物质生活空间以及平等、安全、不受歧视的社会生活环境。

2.2 儿童友好城市相关实践

儿童友好城市这种面向儿童的平权倡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同,全球已有38个国家的400多座城市得到了国际秘书处儿童友好城市的认证。近年来,世界各国进行了大量关于儿童生活环境的研究调查,出版了不少关于儿童友好城市的书籍报告,其中一些国家在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美国的非营利组织KaBOOM认为儿童的游戏空间应该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像街角商店有利于提升街区的步行体验,通过提出“好玩的城市”计划,结合儿童日常活动路线,将安全而有趣的儿童活动空间嵌入到城市景观之中。英国布里斯托制定了“草根计划”,社区可以每周临时封闭街道几个小时,为儿童提供不受机动车辆干扰的户外玩耍和游戏的空间。丹麦哥本哈根通过建立儿童友好城市行动计划,在城市公园和社区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户外游戏活动场地和配套服务设施,并通过街道改造为儿童打造更为安全的步行体验。

3 儿童友好型社区更新实践

3.1 明东社区概况

明东社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地处宁波市区较为核心区域,北临通途路,南至民安路,东接中兴路,西临朝晖路。社区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占地面积约17.6 hm2,总建筑面积约12万m2。包括55幢多层居民楼。根据居委会调查,社区内居民多为城市流动人口,现有住户2 227户,总人口4 032人,其中445人为儿童(包括3岁以下儿童87人,3岁~6岁儿童78人,6岁以上儿童280人)。社区内现有服务配套设施主要包括青少宫、社区居委会、明楼公园、34班小学及4班幼儿园等(见图1)。

3.2 儿童视角下的明东社区

1)交通出行方面,由于明东社区规划建成年代较早,社区内未配建停车设施。随着社区内机动车数量逐步增加,人车矛盾日益凸显。社区内快速通行的机动车对儿童的出行造成了较大安全隐患。同时,大量临时停车也占据了街边、水边等本应提供儿童行走、玩耍的公共空间。社区里年龄较大的儿童独立出行以及与小伙伴们在户外玩耍的意愿,也往往由于安全因素被家长们所拒绝。

2)公共空间方面,明楼公园作为明东社区内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本应是儿童在社区内主要的户外活动场所,然而通过与儿童的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多数儿童认为明楼公园内缺少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游玩区域和活动空间,公园的实际使用者也基本是成年人,儿童对明楼公园的使用意愿并不高。由于在社区内缺乏户外玩耍的空间,儿童的社区户外活动极度匮乏,他们的课余休闲时光更多的是在家中以及社区周边的购物中心等室内场所度过。

3)公共设施方面,明楼社区内仅有的几处小型儿童活动设施都存在着缺乏日常维护、对儿童缺少吸引力等问题。在访谈中儿童们表示,希望能在社区更新中结合公园、街头广场、宅间绿地、滨水空间等公共空间,在社区中增加诸如涂鸦墙、卡通座椅、小型菜园等有趣的儿童设施及活动空间,丰富他们的社区生活体验。

3.3 明东社区更新策略

3.3.1打造安全可达的社区

1)构建“儿童友好之路”。

通过与明东社区的儿童和家长的深入访谈,了解儿童在明东社区内部及周边经常光顾的公共场所和公共空间,并结合儿童描绘的社区认知地图和现场带领规划师探访的街边兴趣点,将社区内儿童使用频率最高的路径划定为“儿童友好之路”。作为儿童在社区中前往主要公共场所和公共空间的必经之路,“儿童友好之路”是社区中儿童参与公共活动的重要纽带——对外联系儿童日常光顾的公园、商场、公交站点等社区周边的公共空间和场所,对内与楼宇之间的组团绿地空间相通,在社区内建立网络化的慢行体系,增加了社区内外慢行出行的可达性。同时,结合“儿童友好之路”的景观设计及铺地改造,使其更加易于儿童行走及手推车通行,并将儿童的主要出行导向在铺地和路标牌上明显地标识出来,在保障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同时增加“儿童友好之路”的趣味性和引导性,帮助儿童记忆出行路线,增加其独立出行机会(见图2)。

2)交通管制措施。

明东社区现状道路人车混行,严重影响了儿童出行和在街边玩耍的安全性,其独立出行、户外玩耍的意愿也成为了奢望。通过道路交叉口改造、设置减速带、改变铺装形式等措施,严格限制机动车在社区“儿童友好之路”区域的行驶速度,改善社区儿童交通出行环境,维护儿童路权,满足其安全出行的基本需求。同时实行交通管制措施,在特定时段禁止机动车通行“儿童友好之路”,减少机动车对儿童出行及活动的安全威胁。

3)停车优化策略。

针对明东社区停车设施严重不足、大量临时停车占用了公共空间、儿童出行玩耍体验性较差等问题,在近期引导社区内车辆集中停放在楼栋之间的空地,禁止在“儿童友好之路”范围内停放车辆,远期结合位于社区东北角的运动操场改造建设地下停车场,并在社区内部组织人车分流,最大程度地减少车辆进入社区内部与儿童的出行路径产生交集,降低机动车对儿童户外活动的不利影响,增加儿童社区内独自出行的意愿和可能性。

4)打造“社区眼”。

通过节点改造,在社区道路交叉口区域预留充足的空间,消除视觉盲区,使儿童可以看清往来车辆,机动车驾驶员也可以提前看到路旁的儿童。在社区活动场地周围,设置了一系列提供家长等候观察的区域,在保证儿童游戏玩耍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确保其安全性。同时,借鉴简·雅各布提出的“街道眼”的理念[3],在社区空间改造中促进邻里间的社会交往,在社区内创造更多社区居民相遇、交流、邻里守望的空间载体,以培养更多关心社区及社区儿童的居民,进而形成社区邻里间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儿童在社区中的安全活动提供更多潜在的“社区眼”。

3.3.2营造有趣多元的空间

1)亲近自然的社区空间。

亲近和认识自然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利用青少年宫、小学、幼儿园等公共建筑的屋顶平台空间设置小型瓜果种植园以及在社区河道沿岸设置水生植物种植盒,让儿童在家长陪同下认领、照顾植物,为他们创造更多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与自然空间互动、从自然中学习的机会。在缓解现代城市生活中儿童与大自然疏离感的同时,也增加了社区的公共空间趣味性和教育价值(见图3)。

2)儿童亲自参与的节点设计。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发表的《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参与规划决策作为保障儿童权利的重要手段。儿童的需求,尤其是关乎他们成长的居住环境应该得到充分考虑,并在城市、城镇和社区的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环节充分尊重儿童环境认知的视角、认知能力和创造力[4]。将儿童友好型社区更新的焦点转移到受规划决策影响巨大却又缺乏话语权的儿童群体上来,实现儿童利益的中心化。在社区更新中让儿童更多地参与、更多地采纳儿童建议意见及创意灵感,既有助于打造真正满足儿童需求的社区空间场所,也有利于提升儿童在社区中的归属感。

本次明东社区更新将儿童充分参与作为其核心工作思路,规划师尝试在设计中做适当的“留白”,更多地鼓励基于儿童视角的公众参与。儿童将不再只是社区更新规划的受众,而将成为儿童友好型社区更新真正的设计者,而规划师、社区工作者和儿童家长们将成为他们的助手,帮助儿童实现他们心中社区家园的理想蓝图。例如,借助一位四年级儿童的创意,社区计划将儿童活动场地的顶棚漆成天空的颜色,并且对场地进行微地形改造,在避免活动场地被临时停车占用的同时,还增加了活动场地本身的趣味性(如图4所示)。

3)打造“儿童之家”。

在项目的初始阶段,明东社区的社区工作者们希望在社区内设置一处“儿童之家”。随着项目的推进,项目团队逐渐意识到这个“儿童之家”既不是一栋建筑,也不是一片公园或者游戏场所,而是社区内由一系列相互串联的公共开放空间所构成的安全可达的、有趣多元的空间体系。各年龄段的儿童各种需求将成为设计师和社区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融入到社区更新的各项具体实施项目之中。在这个“儿童之家”,儿童可以在社区花园里玩耍嬉戏、在河边的奶

茶铺谈天说地,也可以在青少年宫的屋顶农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而没有了快速通行的机动车的干扰,儿童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儿童友好之路”上奔跑、嬉戏。在这样一个儿童友好型社区,儿童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获得学习、休憩、玩耍、社会交往、接触自然的机会,在社区中观察、了解社会的功能和基本运作方式,在充满爱心和耐心的成年人的帮助下迈出他们社会化的第一步。

4 结语

一座对儿童友好的城市将会是一座适合所有人栖身的城市。目前,我国已有包括北京、杭州、成都、济南在内的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构想和目标,但多数城市的实践目前都还只停留在公共政策层面,真正落实到社区层面的实施项目并不多见。作为近城市核心区、具有一定规模、流动人口聚集、社区儿童比例较大的老旧住宅小区,明东社区关于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探索对儿童友好理念在国内其他城市社区层面的推广和实践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作为打造儿童友好城市的基础,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构建不仅仅是一个城市规划的命题,而是需要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社会政策、教育学、公共事务管理、医疗健康等多领域的专业人员的多方协作以及政府部门、社区工作者、社区儿童及家长的共同参与。以儿童的利益为核心,以儿童的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儿童福祉为最终目标,打造多元化社区空间,让社区最终回归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