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艳艳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泛在学习成为了重要的学习新模式,得到了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非常有必要。农林水类高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排头兵,思考在泛在学习视域下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并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泛在学习;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2-0129-02

一、泛在学习的主要内涵

泛在学习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在学习主体、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平台、学习对象等方面,与传统课堂学习有较明显的不同。泛在学习具有泛在性、持续性、易获性、交互性、情景性等显着特点。泛在学习,核心是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学习时空的无限性、学习平台的便利性、学习对象的丰富性等要素相统一,目的是通过无处不在、随时随处的学习,解决学习主体的现实问题,满足学习主体的现实需要。

二、当前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发现当前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以下现状。

(一)当前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呈现的良好态势

整体上看,农林水类高校党政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较高,部分院校建立了生态文明教育职能部门,制定了系列制度,构建了校—院—班三级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部分高校开设了生态文明课程,教学实现了全覆盖。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类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结合特殊节点等开展宣传及时到位,大学生参与程度和积极性较高。同时,农林水类高校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和谐校园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对环境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建设方面也开展了较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当前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呈现的不足之处

从体制机制看,尚未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工作格局,形成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从教学上来看,存在师资力量缺乏、教师的专业性和思政性融合不够等不足。从校园文化活动来看,存在活动设置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不够,活动品牌建设不够等问题。从学生角度看,存在被动接受学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活动,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意识比较弱,主动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创造学习资源的能力不足。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存在较难建立和有效实现的困境。

三、泛在学习特点与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

鉴于当前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呈现的良好态势和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泛在学习的角度开展研究,来加以凸显优势和有效解决问题,创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

(一)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实现泛在性

泛在学习的泛在性特点是指根据学习主体的现实需要开展的学习活动是广泛存在的,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支持。因此,农林水类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立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在体制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资源有效供给等着力,体现时时处处都可开展学习,都是生态文明教育现场。

(二)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实现持续性

泛在学习的持续性特点是从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出发,在学习资源泛在性的基础上,个人保持持续、链接式的、无缝的学习过程。因此,农林水类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注重保证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方式采用体验式教育和融入式教育为主;必须建立体现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教育效果评价、社会服务教育效果评价、大学生生态文明自我教育效果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从而增强主动性自觉性。

(三)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实现易获性

泛在学习的易获性特点是指在“互联网+”时代,学习主体可以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在网络上能够便捷地、及时地获取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学习资源,满足和支持学习主体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因此,农林水类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平台建设、学习资源的建设,必须注重对生态文明教育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体现专业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性,同时能够满足学习主体个性化需求。而且,平台和资源的建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创造,从而避免学习资源的单向化建设,避免学习资源只是对传统课堂教授内容的简单复制。

(四)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实现交互性

泛在学习的交互性特点是指学习主体在遇到疑惑和难题时可以随时与专家学者教师同学展开咨询和讨论交流,实现互动。因此,农林水类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需要着力建设一支专业性强又懂网络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学习主体提供专业的解疑答惑;需要打造一支骨干学生队伍,以期发挥同辈群体交互作用,拓展校内外网络阵地,实现互动的时空无距离。

(五)在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构建中实现情景性

泛在学习的交互性特点是指学习活动融入学习主体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通过体验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认同,达到知识内化与行为外化的效果,使学习活动更加有效有趣。

四、泛在学习视域下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创新

(一)从整合的角度打破限制

生态文明教育要有效果,必须要打破学习主体、学习客体、学习介体、学习环体等的固有观点认知与建构,实现高度融合。要突破学科界限,打造多学科交流平台,集中资源,实现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识精练化、系统化;需要从融媒体角度出发,建设强大的服务器,保障好校园网络,建设好各种信息平台,便于学生获取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信息;需要以生态文明教育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为基础,跨学段、跨学科培养专业的和大众化知识普及的教师团队,同时以生态类、环保类、林业类、农业类的优秀学生和骨干学生为基础,培养一支能讲授、懂宣传、愿分享的同辈群体队伍,从而师生队伍形成合力,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实现交互性。

(二)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主要指在学习获知过程中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视频等手段使获知达到高效,通常这种情景伴随时代的发展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情境感知被视为泛在学习的关键要素,泛在学习的最大特色在于通过对学习者学习情境的感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辅助。农林水类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要注意专题化和碎片化学习情境的建设,满足学生专业化和大众化需求,实现个性化服务。

(三)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自觉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发挥其自主性和能动性,在践行中实现自我思想道德提升、专业知识强化、人生价值和态度的转变和自我发展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新时代大学生渴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希望在活动中能得到一种发展性自我教育,因此,农林水类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研究制定激励机制、内化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包括课堂教育、主题活动、主题实践、校园环境美化与维护等所有活动要有学生参与设计、组织、实施、评价,让大学生亲身经历“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意志调控、自我践行”,即经过完成“知、情、意、行”四个阶段的转化,最终实现生态文明理念和践行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习惯的目标。

五、泛在学习视域下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是江西省唯一一所以林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是“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该学院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探索出了“环境化心、课程化知、实践化行”的教育模式,其成果《高职院校“三化育人·知行合一”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从环境育人出发,构建泛在学习环境

该学院在校园规划的时,立足生态院校建设宗旨,打造了“一门一广场”“一山一廊”“一园一湖”的空间文化布局,形成园林景观、文化特色、产学结合的基本架构;贯彻“校园即树木园”的建设原则,致力于把校园建设成为花草树木丰富多样、植物群落层次鲜明的景区化的低碳校园;耗资50多万元打造了占地280平方米的生态文化展馆,运用图片、文字、活字、模型等形式多视角展示生态文化。目前整个校园成了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基地。学校师生置身校园学习生态文化,感受生态文化,都有着天然的条件,构建了泛在学习环境。

(二)创新课程体系和考核,实现泛在学习持续性

该学院编写了《高等职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标准》,并逐步将《生态文明知与行》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校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建设相融合、与思政教学相融合、与社会实践相融合”,逐渐形成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课程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生态文明知与行》课程考核包含课堂表现(30%)、实践表现(30%)和日常行为习惯(40%)等三个方面。还制定了《生态文明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等,依据此由班主任、其他同学和宿舍管理员给每位学生评分,取其平均值得出该生日常行为习惯得分。出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关于将生态文明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通知》《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主题活动的通知》等标准和文件,规范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生态文明实践,系统评价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态文明素养养成效果,成绩优秀者可优先参评奖、助学金和相关荣誉称号。

(三)依托学生环保社团,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

该学院依托绿色环境协会、生态文化协会等学生环保社团,围绕“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养成绿色生活方式、提升生态文化审美”等内容,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生态节日,开展了生态文明教室和生态文明寝室创建、废物再利用作品展、环保创意大赛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主题活动,打造了生态文化品牌。各种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过程等,都是由学生发起、参与和协调。在生态主题活动中创设了泛在教育情境,能够让大学生经历“知、情、意、行”全过程,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玲,严紫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泛在学习模式的导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33).

[2]杜安国.高职院校泛在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与探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3]赵丽微,辛程远,王柳行.泛在学习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5).

[4]姜江.新媒体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创新的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