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景辉

一 何为书法

简而言之就是中国字借用主要工具——毛笔,按规则、规矩在帛(古人常用)、纸等材料上表达和写出的具有强烈感官美和抽象美的线条文字艺术。支撑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是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自商周以来的甲骨文开始,我们的文字经历了大篆、小篆、汉隶、章草、行书、楷书以及今草的演化过程。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文字从生到熟,从繁到简,从具象美到抽象美,继而到感官美的过程说明:中国文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其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使得书法艺术得以不断地发展、完善,也倾倒了无数的先哲、今人。

二 如何走进书法

1.临帖。临古人之帖,临自己喜欢之帖,此乃学书必经之路。不临则以,临就临透、领悟透。你若大概其,写出的字也是大概其。字写不出古人的风采,写不出字字无挑(草书不在其范围内),就没有文化内涵或少有文化内涵。缺少了文化内涵或少有文化内涵的字是没有艺术生命力或艺术生命力不强的字。

2.看准一个贴,就要尽最大努力将其弄懂弄透,不要朝秦暮楚。要临读结合,适合自己的走到底,不适合自己的换成自己喜欢的,“总有一款适合你”即此理。

3.谁是最好的老师?情趣爱好者一也,老师指点者二也。你所涉猎的,喜欢的帖要多读多看,眼光提高了,你就不易满足,不易满足就自然能给自己找出问题,也就省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干更多自己想干的事!

三 要善于学以致用

临读字帖乃书法必经之路,然不能陷在临帖的漩涡里而不能自拔。要不断地将所学到的技巧和悟到的理念应用和善于尝试应用到书法创作中。绝不能“临是临,写是写”,二者脱节甚远。临书之目的主要是掌握书写技巧、章法布局及通过临帖悟出书学理念。技巧久之不用,慢慢就会淡忘,临帖的意义也就失去了。故“学以致用”对临书者尤其是有一定造诣的书法爱好者至关重要。

四 心正则笔正

习书者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耐得寂寞,要吃得了苦,要懂得从一笔一划开始的硬道理。经常想着如何走捷径出名并很快得到物质回报的书家,很少有成功,更不可能有能传世的作品,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实。

五 关于传统与流行

记得欧阳中石先生有句话:“我不认为有什幺流行书风”,此话很正确。所谓流行就是用很简洁或不用下笨功夫临帖的方法达到书法艺术的所谓一种“新境界”,这种“新境界”与传统书风是近三十年来一起走过来既相傍又相抗的老冤家。传统否定“新境界”,“新境界”又看不起被墨守的传统,看似矛盾,却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有一句好似能摆平这两者之间的话,就是—书法无论传统或“新境界”,都要进得去出得来。坚持传统的,对古人的东西能真正消化并进出得来,那是真正的新境界;“新境界”也是书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满足于现状而进行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这也是历史车轮向前发展的必然。问题的焦点在于,你若没有继承也不要草率谈发展。只有继承了才能谈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可喜的是,随着人们的阅历、文化底蕴的不断提高,书法不仅大幅度回归了传统,而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然形成。

六 书法悟语

清灵飘逸但不虚滑,稳健端庄而不滞涩,俊秀清朗却不扭捏,憨态可鞠然不失笔触。

何为清灵飘逸?清灵者笔画干净利索到位也,飘逸者犹如少女轻甩秀发般轻盈且带有动感之笔画也。然稍不注意,笔画容易失于流滑及软化。

何为稳健端庄?墨浸纸背,线条厚实健朗谓为稳健,间架布白合理正襟危坐谓为端庄,而笔画不流畅,干涩有余湿润不足是谓滞涩也。

字须俊秀清朗,然不可刻意求之;漂亮间架永远不是真正的俊秀清朗,反而易生东施效颦之嫌。

憨态之笔有“天真烂漫是我师”之意,然笔画不到位,书法之憨态是做作之憨态,亦可称为装憨也。(作者近照及其他见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