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东

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

引言

从2012年攀枝花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到2016年《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颁布,短短几年时间,康养旅游被正式确立为新的旅游方式。各地掀起了“旅游+康养”的开发热潮,探索康养与林业、养老、运动、健身、休闲、医疗、文化等产业融合,催生了一系列康养旅游的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大健康产业的新引擎、新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国民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健康、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比以往更渴望和紧迫。这为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进入新发展阶段,康养旅游应该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扩大和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与深化康养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起来,不断创新驱动康养旅游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高质量供给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引领和催生康养旅游新需求,构建更完善、更有效、更可持续的康养旅游供给体系。

推动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从整体上、全局上,将康养旅游置于新发展格局的大局中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对康养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分析、整体把握,加快推动各影响因素的相互融合、深度融合,创新康养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提高康养旅游业的质量和效益。

一 国内外康养旅游的影响因子研究

从理论渊源上看,康养旅游属于健康旅游的范畴,是西方社会日益流行的健康旅游新概念。国外康养旅游最早起源于14世纪初建立的温泉疗养地,温泉被证明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疗效[1]。经过历史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健康观念的革新,康养旅游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其内涵与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1959年,美国医生Halber Dunn创造了Wellness一词,指出“康养”表达的是高水平的健康状态,健康是在特定环境中身体、思想、精神与状态的总和[2]。国外学者偏重于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定义康养旅游。健康旅游除优美的风景吸引旅游者之外,还通过提升健康服务基础设施[3]、保健设施与服务吸引游客[4],是常规旅游与医疗保健服务设施结合的产物[5]。人们出于健康的目的到大自然中进行疗养旅游[6]、治疗疾病[7],可以提高旅游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此外,国外学者还侧重研究康养旅游的影响因子。Bardord(2002)对森林疗法的研究发现,在森林中步行和洗温泉有同样的效果[6];EADidaskalou(2003)等指出气候资源在希腊伊卡里亚岛温泉度假康养旅游产品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Sharifabadi AM(2014)等探讨了游客的满意度对康养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得出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才与游客满意度相关;Jonas-Berki M(2015)指出,匈牙利医疗旅游大多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应增加附加值产品,打造医疗旅游的空间集聚[8];Medina-Munoz认为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属性和服务有关[9]。

在国内,康养旅游的定义是研究的主要方面,并且主要从影响因子的角度阐释其定义。王赵(2009)指出康养旅游是建立在自然生态、人文和文化环境基础上,需结合观赏、休闲、康体、游乐等形式[10]。《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首次官方给出康养旅游的定义,强调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手段;任宣羽(2016)侧重于以良好的物候条件为基础[11];李后强(2015)同样重视阳光、湿度、高度、空气、环境、物产、市政环境、配套设施等良好的人居环境,而且,强调通过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医药调节等活动调养身心[12]。

纵观国内外康养旅游发展历程、发展实践,不难发现,康养旅游最初都是依托自然资源(如温泉和森林)和生态环境独特的治疗、疗养功效,并经科学证明对人类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益。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健康服务设施、健康管理手段、医疗服务技术、休闲环境、文化体验、运动健身等方式,提高康养旅游的健康附加值,进一步强化康养旅游的强身健体、心理健康、延年益寿、美容保健、疾病治疗等功效,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 康养旅游的影响因子

影响康养旅游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疗养因子的环境是发展基础,医养结合是最有效的载体,休闲文化体验是必要补充。

(一)具有疗养因子的环境是发展基础

人体健康、长寿与资源环境要素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对自然理化因子的利用以及理论研究从古代已经开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着《黄帝内经》就有“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强调研究医学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较早开启了森林与健康的探索和实践。19世纪40年代,德国推行“森林康养”项目,接受疗养的人群生理指标有显着的改善,国家医疗费用减少30%;2005年,日本通过实验对森林浴进行指标检测,证实“森林浴”能够增强人体抗癌能力;2007年国际林联发起“森林与人类健康”,推动研究森林与人类健康的关系;2013年波罗的海地区组建健康旅游联盟,开发温泉、矿泉、矿泥和海滩等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土耳其坎加尔鱼温泉以其天然的鱼医生治疗牛皮癣而闻名[10];大加那利岛康养旅游建立在四季如春的气候及优美的滨海环境基础上。自然疗养因子所能治疗的疾病已经普及到临床各专业,特别是对于治疗各种慢性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无论是病后康复还是医治疾病,迁移到与生活地有明显差异的且具有疗养因子的温泉、森林、海滨、山地等进行疗养康复,都取得了非凡的效果。很多慢性病患者经长期药物治疗疗效欠佳但在康养旅游地经过自然疗养因子的治疗后,能收到不错的治疗效果。康养旅游关注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决定其对优良自然生态环境的高度依赖,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很高。

温泉、山地、森林、气候、海滨等自然生态资源,是构建康养旅游目的地及其相关产品最重要的本底资源。这些优越的地质、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自然地理环境,富含各种有益人类身体健康的自然疗养因子,具备环境幽静、空气清新、负氧离子高、水质好等多种有益健康长寿的环境因子,避免了受到工业废渣、废水、废气“三废”对空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以及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的危害,无环境严重污染及城市喧嚣、拥挤、紧张氛围、心情压抑等危害因素,从而为人类提供了有益于健康长寿的优良自然生态环境,能改善人体健康状况,提高人体预防疾病、防止衰老、强身健体的能力,并能促进人体寿命的延长。因此,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增强人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拥有适宜的温度、高度、湿度、洁净度情况下,负氧离子等养生因子越多,则康养的资源价值越高,康养的功能就越强。

(二)医养结合是最有效的载体

康养旅游是物质生活满足条件下,产生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体验和享受。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相比,康养旅游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已经不是生活质量的提高问题,而是生命质量的提升问题,不是对传统疗养旅游的取代,而是适应人类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新的旅游形式。

在康养旅游地,除了自然生态环境先天条件以外,或者在拥有相同或类似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康养旅游者健康影响最积极、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就是医疗设施和服务。

国外康养旅游特别强调和注重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给游客带来的健康附加值,从而有效提升了康养旅游的吸引力,叫响了康养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我国康养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医养结合仍在探索之中。改善、保持和提升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状态,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需要配套的医疗设施、专业的医疗人才、全方位的医疗服务、高水准的医疗水平予以支撑与保障,需要传统养生保健、疾病预防、急救护理、中医养生、康复、美容、心理介入等理论和方法,需要深入挖掘中华养生文化国粹和精华,才能让“旅居者”“候鸟者”及其家人、亲人和朋友住的放心、游的安心、养的舒心,才是名副其实的康养旅游,才能增加他们健康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休闲文化体验是必要补充

健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践证明,精神层面的治疗和慰藉,能够促使身体机能作出正面、积极响应。随着心理学和医学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不仅有自然环境因素,还有心理和社会因素,人在心理上的平衡、稳定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更为重要。随着这种认识的转变,人们不再简单地认为健康仅仅是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健全,而是指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完美的状态。值得高度关注的是现代化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生存关系。当今世界,众多国家慢性病发病率普遍上升,慢性病死亡率已居整体病伤死亡率的之首,全世界癌症患者人数迅速上升。城市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城市居民亚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在此情况下,心理疗养和社会适应调适日益得到重视。这些决定了康养旅游者在一个旅游目的地居住生活时间长、频率高,且会“旅居式”“候鸟式”“组团式”定期不定期地前往康养旅游地,和亲人、好友一起度过愉悦、健康的幸福时光,在舒适愉悦的体验下放松身心、调节身心、恢复身心、维护身心、健康身心。

康养旅游地就需要加强设施、项目、产品、服务、环境等各环节、各方面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强化文旅融合,构建“康养+”全域旅游,重视社区及居民参与,促使旅游者得到深度体验和参与,习得知识、文化、朋友、健康技能和生活方式,不仅在身体素质上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在心理上得到愉悦和享受,在精神上实现放松和满足,达到养眼、养身、养心多重功效。

三 结语

构建经济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是加速打造国内消费市场,构建完善的内需供给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和持续动力。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大关,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强烈,但是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康养旅游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顺应超大规模市场消费升级大趋势,通过康养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供给创新,增加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释放人们巨大的健康消费需求和消费动力。

康养旅游的功能在于提高旅游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中医把研究对象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种状态,将医学的功能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其中“上医”为维护健康的养生医学,“中医”为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下医”为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这种伟大的医学思想正是发展康养旅游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健康需要管理,平素养生,防病于先;防微杜渐,欲病救萌;已病早治,防其转变。发展康养旅游不能单纯“靠天吃饭”,单纯依靠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而是要致力于围绕旅游者健康旅游需求,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康养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康养旅游具有疗养因子的环境、医养结合、休闲文化体验三个影响因素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融合,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融入智慧康养,不断延伸和扩大康养旅游的供应链产业链,提高康养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

康养旅游除了让游客身处具有疗养因子的自然环境之中,使人体与自然达到和谐外,还需要医疗保健设施与服务提升消费者的生命质量,需要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等活动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形成健康需求牵引康养供给、康养新供给创造健康新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不断提高旅游者“健康旅游”“旅游健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下一步,应结合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特色,探讨康养旅游各影响因素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探讨构建康养旅游发展模式,为各地康养旅游开发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