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本次临床实验对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对开胸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20例开胸手术患者为实验对象,男12例,女8例,年龄40~70岁,平均(55.4±1.2)岁。患者ASA分级在Ⅰ~Ⅲ级,所有患者术前肺功能均完全正常,手术过程中需行单肺通气,且无冠心病史、肾脏疾病史、心脏病史。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肌肉注射东莨菪碱0.3 mg,不使用其他药物。实验组行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GIE);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的吸入麻醉(GI)。

1.3 观察指标 手术过程中使用心排量检测仪对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指数(CI)等实施连续测定[1];同时使用心电监测仪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等指标实施连续监测[2]。以患者自主呼吸时的通气量为基础值,记录两组侧卧时的单 肺15 min(OLV15)、30 min(OLV30)、60 min(OLV60)、120 min(OLV120)以及双肺30 min(TLV30)通气量[3];再次侧卧双肺30 min(T30)通气量。抽取1.5 ml混合静脉和桡动脉血,对血气水平进行测定[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MAP、SV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R、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vO2、VO2等氧代谢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氧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对比分析

3 讨论

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是开胸手术较为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降低术前的麻醉药用量,减少患者应激反应,获得理想的手术患者,而且具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临床医学研究结果显示,镇痛治疗和硬膜外麻醉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肺功能的恢复速度。侧卧位单肺通气时,患者常会发生肺内分流急剧增加,进而提高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氧供氧耗比的稳定能够给为重要脏器围术期生理功能正常运行提供保证。所有会对氧供造成影响因素,包括心排指数、动脉氧含量等,及氧耗因素等的改变,都会破坏氧供需平衡。VO2是指机体的实际耗氧量,体现了机体的需氧量。SvO2的高低表明了组织的氧利用率。若患者生理状况下未发生贫血和缺氧,则SvO2能够作为组织氧平衡和心输出量检查的指标,若氧耗增加,可提高心排反应以增加氧供。硬膜外阻滞后交感神经阻滞范围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进而影响氧耗、氧供和血液动力学,所以,胸段硬膜外麻醉对于氧供氧耗比的变化有着复杂的影响。全身麻醉后患者的SvO2会升高,VO2会下降,且全身基础代谢会逐渐降低。本次临床实验使用复合硬膜外阻滞后,实验对象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临床指标改变主要体现为SvO2、SVRI和MAP显着降低,且复合硬膜外阻滞能够消除全身麻醉所导致的VO2降低,因此,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患者的DO2/VO2在单肺通气第1个小时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

本次临床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纯的全身麻醉相比,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用于开胸手术,能够显着降低DO2/VO2水平,提高患者早期单肺通气量,因而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1] 谢玉波.脑电功率谱和双频谱分析技术在全麻深度监测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1(11):125-126.

[2] 牛丽.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09,6(1):1025-1026.

[3] 魏训科.比较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静吸麻醉开胸手术的临床效应[J].中山大学学报,2009,1(14):458-459.

[4] 魏训科.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10,2(5):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