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世荣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可表现出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特征,典型症状为三高一少[1]。糖尿病分为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此病起病原因较多,例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超重等。糖尿病本身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其中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属于末梢神经感觉障碍,动脉硬化后,引起足部周围小动脉闭塞,或因血流不畅而发生感染,引起足部疼痛、溃疡[2-3]。现代临床治疗糖尿病足包括下肢动脉旁路移植、干细胞移植等,虽然可以缓解病情,但对于下肢微循环并没有根本性改善,后期患者还可能面临截肢的风险[4-5]。自从微创截骨手术进入临床应用,治疗糖尿病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大部分为胫骨横向骨搬移术,由于手术性质特殊,术后易出现皮肤感染[6],因此本研究重点观察此手术的后续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截骨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及对足趾血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20 年2 月于阳江市人民医院进行微创截骨治疗的80 例糖尿病足患者,均为单足。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7]《糖尿病足临床研究图解》中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2)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如肝、肾等功能衰竭或受损;(3)无合并恶性肿瘤;(4)空腹血糖在8.0 mmol/L 以下,餐后血糖水平在10.0 mmol/L 以下。排除标准:(1)存在免疫系统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2)存在沟通障碍;(3)临床资料不完整;(4)患肢腘动脉及以上血管堵塞,不符合手术条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 例和对照组40 例。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负压辅助创面愈合技术治疗,准备智能化控制的负压吸引装置,在患者患肢处覆盖专供负压辅助创面愈合技术治疗的敷料,在患者伤口处产生负压与正压(压力为1 个大气压)交替状态,负压时间5 min,正压时间2 min,从而起到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24 h 连续治疗,持续治疗1 周。

观察组行微创截骨术,手术方法为:先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医师常规消毒、铺巾。做好术前各种准备工作,阻滞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将胫骨内前方中下段作为截骨处,截骨骨块大小应根据患者糖尿病足感染情况及骨长确定,一般为1.0 cm×1.5 cm×2 cm,做出微创切口,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出需截骨区域,在截骨区域周围钻孔,切开骨皮质,截骨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骨组织及髓腔内容物,保证股内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障骨骼可恢复正常功能,在截骨块上插入牵引针,在胫骨上、下端插入2 根4 mm 固定针,两根针需处于平行位置,调整好胫骨位置,标记骨搬移方向,消毒、清洗切口,按顺序缝合骨膜、皮下组织、皮肤等,皮肤切口应用无菌敷料保护。后行患肢清创术,并使用持续负压引流,应将清创出的坏死组织进行细菌培养,确定致病菌种类。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吸氧,准确记录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起到消肿作用,严格控制患者血糖,创口应每日进行消毒、换药,先换洁净的骨创面,后换感染创面,预防感染。术后次日复查X 光,术后第5 天进行骨搬移,每天以1 mm 长度进行横向搬移骨块,共4 次,术后2 周复查X 光,在3 d 后每日向反方向搬移1 mm,共4 次,2 周后再次复查X 光,复位后继续固定8 周,再次复查X 线片,初步愈合后即可拆除外固定架。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随访两组患者至出院后1 年,观察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治疗后创面愈合完整为痊愈;治疗后创面愈合80%以上为显效;治疗12 周后创面愈合40%~80%为有效;治疗后创面愈合40%以下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统计两组患者一年后保肢率,保肢即保留肢体的一种医疗手段。(2)比较两组疼痛评分、踝肱指数、患肢皮温、足背和胫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疼痛应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RS),0~10 分,选出最能代表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的数字,均评估3 次,将每次数值疼痛评分累加取均值,评价疼痛状况[8]。踝肱指数是指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的比值,正常范围为0.9~1.3。皮温在28.0~33.0 ℃范围内为正常。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运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仪器由大为(江苏)有限公司提供。(3)比较两组不良情况,包括肌肉痉挛、肤色是否发紫。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4.0 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均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创面愈合总有效率、1 年后保肢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6.66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3 两组疼痛评分、踝肱指数、患肢皮温、足背和胫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踝肱指数、患肢皮温、足背和胫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踝肱指数、患肢皮温、足背和胫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踝肱指数、患肢皮温、足背和胫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评分、踝肱指数、患肢皮温、足背和胫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比较()

表3 两组疼痛评分、踝肱指数、患肢皮温、足背和胫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比较()

表3 (续)

2.4 两组不良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肌肉痉挛、肤色青紫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高血糖代谢性疾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引起眼部、心、肾、血管等受损,此病存在明显的遗传性[9]。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并发症中十分严重的一种,糖尿病患者患肢缺血、神经病变、感染均为糖尿病足的发病因素,患者下肢动脉受到破坏而失去正常结构与功能,后期患者将面临截肢的风险,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0-11]。

现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多为药物治疗,保持患者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有敷料换药、手术清创、物理治疗、中药治疗等,将患者下肢感染部分变为洁净的创面,有利于创口的恢复,以上方法均在临床广泛使用[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踝肱指数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肌肉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踝肱指数可以反映患者下肢血流状况,数值较低者,尤其在0.4 以下时,有面临截肢的风险,踝肱指数是判断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最佳无创指标,在临床广泛应用[14]。微创截骨法可纠正患者患肢的骨骼肌肉位置异常,可改善踝肱指数,由于各组织在术中保护得较完整,患肢血运状态、骨骼形态趋于正常,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肢体功能情况[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创面愈合率、1 年后保肢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率、1 年后保肢率是骨科常用的指标,可反映患者创口愈合情况。由于糖尿病为慢性代谢性疾病,因此临床的基础性治疗措施只可缓解疾病的快速进展,无法根治,在糖尿病后期,患者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以往的锯骨手术是在患者下肢开出较大的创口,对于免疫力低下、下肢血流状况较差的糖尿病足患者而言并不适宜,微创截骨切口较常规手术小,破坏周围组织较少,操作简易方便,可大大减少术后伤口感染、坏死、长时间难以愈合等风险的发生率,因此患者1 年后保肢成功率明显得到增高[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肢皮温高于对照组,肤色青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一般来说,人体下肢温度低于正常体温,当血流瘀滞时,可出现患肢温度下降,肤色有明显变化的情况,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也可以反映患者血管功能,足趾供血是否正常。本研究中观察组结果的原因为微创截骨对周围组织的刺激较小,骨膜剥离少且保存完整,截骨面血供较为完好,在患者恢复期,骨搬移结束后骨窗愈合速度加快,患肢血管在术中受破坏少,血供良好,皮温趋于正常,血管功能较正常,也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疼痛,有助于提升患者恢复的信心[19-20]。以上结果均可提示微创截骨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明显,对足趾血运有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微创截骨治疗可以缓解糖尿病足患者的足部疼痛,改善踝肱指数,降低肌肉痉挛发生率,保障创面愈合,提高患者保肢率,改善患者足部皮温、肤色,改善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