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 汪利群 罗燕

子宫内膜息肉(EP)属于临床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会引起月经增多、经期延长等,严重时可导致贫血、感染,甚至不孕[1-2]。当前临床针对EP 通常采取宫腔镜下电切术进行治疗,主要采用环状电极切除息肉,利用电凝进行止血,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电切时产生的热辐射可能会伤害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引起宫腔粘连等,影响生育能力[3-4]。随着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宫腔镜下冷刀切除术逐渐在外科治疗中得到应用,可更好地保护内膜组织[5-6]。以往宫腔镜诊治模式为“诊治分离”,但随着宫腔镜技术的发展,门诊宫腔镜诊治一体化的理念逐渐在临床得到应用。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20 年9 月-2021 年11 月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就治的120 例EP 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门诊局麻下宫腔镜冷刀在EP 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9 月-2021 年11 月于本院就治的120 例EP 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7]《妇产科学》中EP 的诊断,并经阴道超声检查确诊;(2)意识清晰、表达能力正常;(3)具有生育需求。排除标准:(1)合并子宫肌瘤;(2)合并严重内科疾病;(3)宫腔难以扩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60 例。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检查,于患者月经结束后3~7 d 进行手术,宫腔镜术前15~30 min应行子宫颈预处理。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常规消毒铺巾,行全麻,循序渐进使用扩棒逐渐扩张至10 号扩棒,随后采用环状等离子电极去除息肉组织;首先设定等离子切割功率为280 W、电凝功率为90 W,置入宫腔镜,探查子宫内膜、息肉情况,明确息肉位置、数量与大小后,采用环状电极对息肉进行切除并及时送检;单发息肉应切除至根蒂,多发性息肉应切除浅层内膜。观察组采用门诊局麻下宫腔镜冷刀进行治疗,常规进行消毒铺巾,采用1 mL 盐酸利多卡因(生产厂家:西安风华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1020861,规格:5 mL∶0.1 g)注射于子宫颈旁,行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待麻醉起效后,置入宫腔镜,探查并确定息肉情况,随后在宫腔镜直视下,使用微型剪刀切除息肉后送检。两组术后均随访6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疼痛、月经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妊娠率。(1)围手术期指标:对比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出血时间。(2)术后疼痛:术后2、12 h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将一条直线等分成10 段,按0~10 分次序评估,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疼痛剧烈[8]。(3)月经情况: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3 个月的月经情况,采用月经失血图(PBAC)进行评价,收集1 次近期所用卫生巾(≤20 片),依据血染卫生巾面积[重度(20 分):血染面积为整张卫生巾;中度(5 分):血染面积占整张卫生巾的1/3~3/5;轻度(1 分):血染面积<整张卫生巾的1/3]与血块大小(<1 元硬币为小血块,评分1 分;>1 元硬币为大血块,评分5 分)进行评估,总分>100 分表示经量过多,总分<25 分表示经量过少[9]。(4)子宫内膜厚度: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 个月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采用超声诊断仪进行测定。(5)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 个月子宫内膜血流参数水平,包括血流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均采用超声诊断仪进行测定。(6)并发症:对比两组切口感染、宫腔粘连、脏器损伤及经间期出血等发生情况,其中经间期出血是非月经期出现的异常出血情况。(7)妊娠率:对比两组术后随访6 个月妊娠率,妊娠成功指征为B 超检查显示宫内孕囊或原始心管搏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年龄26~40 岁,平 均(33.15±2.36)岁;病 程0.6~5.3 年,平 均(2.67±0.85)年;息肉数量1~3 个,平均(2.11±0.41)个;息肉最大直径1.2~4.5 cm,平均(2.79±0.51)cm;体重指数18.5~29.3 kg/m2,平均(23.13±1.66)kg/m2。对照组年龄25~40 岁,平均(33.19±2.33)岁;病程0.5~5.5 年,平均(2.63±0.88)年;息肉数量1~4 个,平均(2.14±0.39)个;息肉最大直径1.3~4.3 cm,平均(2.74±0.50)cm;体重指数18.2~29.5 kg/m2,平均(23.10±1.73)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3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2 h 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两组VAS 评分均高于术后2 h,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分,()]

表2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分,()]

2.4 两组月经情况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两组术前PBAC 评分、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两组PBAC 评分、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月经情况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表3 两组月经情况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与术前比较,P<0.05。

2.5 两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两组术前RI、P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两组RI、PI 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表4 两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与术前比较,P<0.05。

2.6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χ2=3.927,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7 两组妊娠率比较 观察组妊娠率为55.00%(33/60),高于对照组的18.33%(11/60)(χ2=17.368,P=0.000)。

3 讨论

EP 属于临床常见的妇科病症,当前临床尚未明确发病机制,多认为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炎症反应、年龄、饮食习惯等有关[10-11]。近年来临床治疗EP的方法较多,既往临床多采用刮宫术进行治疗,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易造成内膜损伤,且难以有效刮出息肉根部,临床应用受限。

随着妇科微创手术的不断进展,宫腔镜技术逐渐成为治疗EP 的首选方式[12-13]。宫腔镜下电切术可在直视下使用单极、等离子等能量器械精准切除EP,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月经紊乱等临床症状[13-14]。但术中电切时的产生的电热作用会造成病灶周围组织损失,致使出血量增加,影响手术视野,难以掌握切除组织的深浅,导致子宫内膜甚至子宫肌层损伤,延长手术时间,影响术后生育能力的恢复[15-16]。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2 h 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门诊局麻下宫腔镜冷刀治疗EP,可缩短术中操作时间与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其原因为宫腔镜冷刀可与传统的宫腔电切镜配合使用,在宫腔镜的直视下能够详细了解息肉情况,保障息肉完整切除,进而减少刮除不全面等情况的发生,并减轻副损伤,有利于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尽早恢复[17-18]。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术后3 个月相比,观察组PBAC 评分、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水平均较高,RI、PI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6 个月妊娠率高于对照组,提示门诊局麻下宫腔镜冷刀治疗EP 的效果较好,利于改善月经情况,减小对子宫内膜的损伤,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提升患者妊娠率。其原因为宫腔镜冷刀属于非能量器械,具有较强的机械调控性,可将息肉与周围正常组织进行有效分离,从而彻底切除息肉,并可避免电、热损伤,在降低子宫内膜厚度的同时,起到保护子宫内膜的作用,有利于术后子宫血流及月经恢复,减少对子宫容受性的影响,为术后妊娠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进而提高妊娠率[19-20]。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门诊局麻下宫腔镜冷刀治疗EP 安全可靠。其原因为宫腔镜冷刀造成的损伤更小,引起的术中出血更少,对宫腔微环境影响更小,进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此外,宫腔镜冷刀治疗微创性极高,仅需门诊局麻治疗即可,有利于减轻经济负担,患者易于接受[21]。但本研究尚存在观察时间短、样本量少等不足,存在一定不足,后续临床还应扩大样本纳入量,对子EP患者远期预后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

综上所述,门诊局麻下宫腔镜冷刀治疗EP 能够获得确切效果,在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疼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对子宫内膜影响较小,有利于术后月经情况、子宫内膜血流参数的改善,进而提升妊娠成功率,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