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惠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分公司,福建 泉州 362000)

国有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国有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发挥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方面内容。其中,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内部监督则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

一、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并努力实现转型升级。而内部控制作为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在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合理保证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处于复杂的竞争环境中,面对多种类型的风险,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具体的业务流程,将风险管理意识贯穿始终,积极主动对面临的风险点进行识别和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减少企业的损失。

(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需要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更高的管理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不仅需要一套先进的理念、制度、技术,还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约束,有效管控各项工作,实现与预期效益的顺利接轨,同时,还能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改革,发现企业运行中的问题,促进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三)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国有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更是出口创汇的关键。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使其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因此,国有企业应做好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国有企业既能合理经营管理国有资产,重视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保值的前提下,为增值奠定良好的基础,又能良性运转国有资产,提高其利用率,帮助国有资产实现最大优化,促进效益的持续增长。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发激烈,国有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国有企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增加市场份额以实现经营发展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内在的程序体制和管理者的投入力度。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也就造成了管理者在工作运行的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极易忽视内部控制建设的漏洞。在机制体系本就不完善的情况下,在以目标为导向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容易因追求短期业绩,而忽视在投资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内控风险。

(二)风险评估较为薄弱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处于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中,面临更多的内外部风险,需要企业及时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然而风险评估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阻力。一方面,目前国有企业在事前判断方面,内控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缺,对于一些陈旧的管理理念未做到及时的摒弃,未找到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风险管理只能是事后补救,不能真正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机构不完善,评估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国有企业相关员工缺乏一定的参与度,无法通力配合,良好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形成,企业的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虽然有相关的制度约束,但大多浮于形式表面,仅机械地参照原有的制度,内容与企业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可操作性不强,且不能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运行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其中,部分国有企业的运营规模大,管理层级较多,机构设置部门冗余,造成信息传递滞后,影响决策的时效,部门之间权责相互制约不严,责任不清,遇事时难以追究责任,导致问题不断加深,阻碍企业的运行。

(四)信息沟通不顺畅

国有企业一般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现实中部分财务软件只能进行初步的会计核算,办公网络功能简单,各部门、上下级之间各自为政。由于项目运行的各个环节复杂且繁琐,因此,此现象极易造成信息的阻塞,导致部门间缺乏有效、及时的沟通,使问题在各个环节中不断产生和积压,未得到及时的解决。目前,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予信息传递巨大的潜力空间,然而国有企业内部网络信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缺乏科学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不仅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法发挥其本该具有的优势,也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五)内部监督不全面

监督适用于国有企业的各项活动,内部审计是企业监督的重要方式。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和被监管人员存在利益联系,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流于形式表面,监督工作未落到实处,影响内部审计的权威公正性。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多数审计工作直接由财务部门监管,缺乏独立的监督机制,内部审计以会计账目和财务报表作为检查重点,对内部控制评价重视不足,企业管理者不能及时准确获得相关信息,极易导致风险的发生。与此同时,部分审计人员的素质较低也是影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主要因素,其对审计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无法发挥人才优势,难以深入解决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各种问题。

三、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国有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同时应当增强内控意识,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将其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各种业务、事项和人员。第二,树立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管理理念,善于将内部控制与战略目标相结合,构建分工明确、权责统一的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制度,创新优化体系管理,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竞争环境,使风险防范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加强风险评估管理

第一,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特别是风险评估的管理。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增强对风险的敏感度及重视度。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不同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准确地发现风险点。第二,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借助数据平台,在内部构建合理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透过处理分析的数据结果,找出诱发风险的因素,准确评估风险,使其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国有企业应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明确、规范、流程统一且与现代化生产发展相符的制度标准,有效填补企业管理制度空缺。第一,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健全预算、核算、审计和资产等相关管理制度,开展审批和授权分级制度,使各项内控活动能够有据可依,保证实施过程的制度清晰。第二,根据经营发展需要,规划部门设置、细分岗位职责,确保部门岗位制约与监督,切实有效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化员工岗位的配置,使权力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确保信息传递和交流更加顺畅,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提高信息质量,保证信息沟通顺畅

企业应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国有企业应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整理,加强内部控制,对企业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更加全面、清楚地判断经济市场所带来的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制度,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五)强化企业内部监督

企业应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控缺陷,及时加以改进。国有企业应成立内部审计部门,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监督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部门还应客观公正地开展决策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工作。同时,应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审计系统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积极接受外部监督,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有质量的评价信息,反馈评价结果,及时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对存在的问题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四、结束语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当前,国有企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不仅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更要从行动中做出调整,将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真正将其落到实处,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使企业自身得到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