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

(龙岩交发睿通商贸有限公司,福建 龙岩 364000)

一、商贸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一)内控环境弱化

商贸企业内控环境弱化主要体现在组织架构、内控意识等方面。其中,组织架构方面,层级划分不合理,权责分配不明确,没有遵循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进行岗位授权,岗位之间没有形成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制衡机制;同时,岗位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导致职能混淆或交叉,一些重要岗位缺乏有效控制,容易出现控制失效风险。内控意识方面,主要表现在商贸企业基层员工对内控制度了解不足,企业缺乏对内控建设的宣传和引导,没有将内控目标与员工岗位目标相联系,员工参与度不高。

(二)风险管控滞后

商贸企业对于风险管控相对滞后,往往是事后处理多于事前防范。风险管控机制不完善是造成企业风险管控滞后的主要原因,商贸企业未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估部门,各部门对于风险控制的参与度、配合度、重视度不高;企业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即没有建立风险识别分析模型,对企业的风险点识别不准确,导致不能及时针对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另外,当前部分商贸企业虽然建立了风险评估小组,但是仅将重点放在供应商的价格优势及经销商的资信评估方面,没有全面、系统的对所有业财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如对业务流程、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等风险评估不足,导致风险管控效果不佳。

(三)内控活动不规范

在采购方面,部分商贸企业缺乏完善的预算体系,采购前未结合经销商需求等要素编制全面、准确的采购预算,导致采购资金无法合理最优化配置,或资金不足无法完成采购业务或资金过剩造成浪费。缺乏完善的授权审批流程,尤其是采购及销售业务,由于缺乏规范的审批程序,审批权限界定不明,导致常常出现越权审批的情况,无法发挥内控的监督约束作用。采购验收缺位,由于商贸企业的特性,其本身不参与生产环节,也不设仓库,是一个直接批发货物的过程,这使得采购验收缺位,不仅无法对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规格、质量、价格等进行考核,同时也无法知悉货物是否遵循合同要求,一旦采购货物质量存在问题,不仅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商贸企业声誉。此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部分企业为了快速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利润,选择通过信用赊销的方式来开展销售业务,在增加销售量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由于缺乏对经销商的综合全面评估,导致企业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不仅给企业带来坏账风险,还易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

二、提升商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首先,商贸企业要明确战略定位,在分析和预测企业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制定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方向。其次,明确权责,细化岗位分工,对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有效的内控机制必须以完善的岗位约束机制为基础;应进一步明确总经理、业务副总、财务副总的职权,如总经理负责制定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审批年度工作计划、经营预算、业务合同等;业务副总负责组织经销商资信调查、开拓市场、购销谈判、制定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审核购销合同等;行政副总审批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审核产品报价、赊销额度、预算额度等。明确细化管理层权限,可以实现职能间既相互协调又相互监督[1]。最后,在具体岗位设置方面,要实现采购岗和销售岗的分离,同时要定期轮岗;对于采购业务应由两名以上业务人员负责,实现采购预算、询比价与请购审批、供应商选择、合同签署等职责的分离。此外,商贸企业应重视提升全员内控意识,定期针对关键岗位组织培训学习活动,使员工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内控目标的实现与自身利益目标息息相关,以此调动员工积极配合内控工作的开展。

(二)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控制是商贸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必须重视的问题,面对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商贸企业重视风险评估,可以有效回规避风险。第一,风险识别,商贸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共性风险目录,召开风险评估会议等方式定位企业的风险点,明确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1.财务风险,企业缺乏预算管理体系导致资金使用盲目及资源浪费;资金周转不畅;财务信息失真;经销商资信评估不准确,导致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收,引发坏账损失;2.运营风险,采购计划制定时对市场价格和需求评估不准确导致采购成本增加;采购验收不规范造成资产损失;3.市场风险,市场竞争加剧,压缩企业市场份额;行业发展趋势变化,行业壁垒等;4.法律风险,汇率变化对进出口业务产生影响;合同漏洞、不合理引发纠纷;经营纠纷、财务纠纷。第二,风险分析,商贸企业在明确风险点和风险类型后,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分析模型评估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并根据风险危害情况划分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通过矩阵表罗列出各风险点发生概率、危害程度及风险概率,对于风险发生概率高、危害值高的风险重点关注,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另外,可以结合矩阵表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制定调整方案。

(三)优化设计内控活动

1.供应商管理

在供应商管控过程中,应以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依据,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针对供应商制定规范的评估标准,选择出合格的供应商,编制供应商清单,优先与资信状况良好、供货及时、质量合格的厂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商贸企业应完善OA系统,在系统中增加供应商数据库模块,对各个供应商单独建档,通过多种渠道完善供应商档案信息,具体要包括供应商名称、类型、地址、联系方式、产品质量、经营状况、行业信誉、生产能力、供货能力、工艺水平等相关信息,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市场产品价格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更新价格库[2]。在评定供应商是否具备准入资格时,应由业财部门共同制定评定标准和规则,为了供应商考评的客观、公正,可以由编程人员设计一套完整的评定程序,由系统根据相关信息自动划分供应商等级,具体如下:业务人员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了解产品市场,并获取产品报价,在发现新的产品供应商后提出考察申请,分别由业务副总、财务经理、总经理审批通过后,由业务员实地考察供应商,并将获取的供应商信息录入OA系统数据库,由系统结合相关信息自动完成划级评分,经再次审批通过后形成供应商清单,在采购时综合评级信息和经销商需求选择最佳供应商,对供应市场和供应商履约情况进行实时关注,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在每年末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及时淘汰不合理供应商。

2.质量验收管理

产品质量直接影响企业商业信誉,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商贸企业应重视强化质量验收管控,把好产品质量关。商贸企业具有一定特殊性,属于贸易中介,内部未设立验收入库程序,因此应通过销售合同对货物验收工作明确约定,即在经销商接收货物后,将验收报告和大幅收据及时递回商贸企业,由商贸企业行政部门根据单据进行核查,如果发现与采购货物的数据、质量、规格等不符,则应及时指派专员进行实地查验,如检验后确定存在产品问题,可以由业务部门与供应商协调通过换货或者补货的方式处理,如供应商拒绝配合,则商贸企业应由业务部门及时启动紧急采购计划,通过二次采购为经销商补发存在问题的产品。

3.应收账款管理

针对信用赊销下产生的应收账款,企业应对经销商的经营状况、企业规模、资信状况等进行评估,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3]。商贸企业应合理授信,可以制定规范的信用管理标准,对经销商信用进行考评,以明确信用限额,如可以由业务员对经销商资信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将经销商经营实力、资金状况、行业信誉等信息纳入OA系统经销商信用档案库,由系统依据信用管理标准自动对经销商进行信用评级,并生成赊销额度及时限,经审批通过后,业务人员可以在授信额度范围内向经销商销售产品,若赊销额度超过系统限定,仍需继续赊销,则必须由业务员再次申请,并签订清收责任书。对于超限赊销经销商,业务员在开展销售业务过程中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具体关注经销商资信、账龄、结算方式、退货频次等内容,以免影响支付,同时对于OA系统中的经销商信息也要同步更新。商贸企业应以年度为周期,开展对经销商的综合评估,以确保销售质量。此外,商业贸易企业多利用票据贴现的方式来保障资金流,但是由于票据贴现的不规范性,常常诱发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在办理票据贴现时要注意防范风险,企业应对贸易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可以到实地对申请经销商进行调查,查验贴现企业提供的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的原件,并在上面加盖“已与原件核对一致章”,信贷人员不能因为长期经销商,忽视对经销商购销合同及增值税发票原件的核对,只要求经销商提供复印件。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水平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商贸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就商贸企业发展现状来看,由于今年突发状况的影响,对于我国商贸企业,尤其是进出口业务产生了较大影响,出现明显下滑,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1.54万亿元,而2020年1-2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只有4.12万亿元,同比下降9.6%,商贸企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作为商贸企业,要提升经营效率,应重视发挥管理先导作用,以管理驱动效益,通过完善的内控机制强化对业财活动的约束、控制,保障资产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