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语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领域的组织,预算绩效管理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内控视角下,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将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透明度,推动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预算绩效理念未能全面落实、评估不完善、监督约束不到位等。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必须从内控视角出发,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进行全面的优化和完善。因此,本文从内控视角出发,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提出了全面落实理念、健全评估指标机制、优化监督和约束机制、执行全面管理、充分应用评价结果等策略,以期为事业单位提供有效的管理指导,进一步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是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基础上,通过对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等环节进行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绩效提升。然而,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方法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内控视角被引入到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中。

相关理论概述

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在单位内部建立一套制度、政策和程序,旨在确保单位的资产安全、业务的有效性和合规性。涵盖了单位内部的各个方面,包括制定明确的责任和权限、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监督和评估组织运作的过程等。

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旨在将预算和绩效相结合,以实现单位的目标和优化资源利用。其强调在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估的过程中,将绩效目标和结果纳入考虑,以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和资源的最佳配置。

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系 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机制能够规范和监督预算执行过程,减少资源浪费和滥用的可能性。另外,预算绩效管理还能够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过将绩效目标和结果纳入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预算绩效管理强化了对单位绩效的监测和评估,使得内部控制更加注重实际绩效的达成,而不仅仅是程序的合规性。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推动单位通过内部控制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并及时纠正偏差和问题,从而实现绩效目标。

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内控能够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事业单位面临资金使用、资源配置和目标达成等方面的风险,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措施,可以预防和降低这些风险对预算绩效的负面影响。其次,内控能够增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内部控制机制确保了预算执行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从而提供了可靠的绩效数据和信息,为评估和反馈提供了基础。如此,管理层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绩效的实际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再次,通过内部控制机制,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管理、监督和评估预算执行过程,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利用。内控能够发现和纠正资源浪费、滥用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推动事业单位提高绩效和经济效益。最后,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还可以增强事业单位的责任和问责制。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限,规范预算执行的流程和程序,有助于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强化预算绩效的追责机制和考核制度。

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预算绩效理念未能全面落实 首先,有些事业单位仍将预算作为财务管理工具,忽视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预算仅仅被视为一份支出计划,而没有充分认识到预算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这种理念上的狭隘观念导致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局限性。其次,有些事业单位未能将绩效目标与预算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缺乏明确的绩效目标制定,导致预算编制过程缺乏对绩效的导向和衡量,难以评估实际绩效与预算的符合程度。最后,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层面还存在对非财务绩效的忽视。有些事业单位过于关注财务指标,而忽略了与单位战略和目标相关的非财务绩效指标。

预算绩效评估不完善 部分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的评估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财务指标层面,如预算执行率和预算收支差异等,而忽视了更全面、更综合的绩效评估。缺乏明确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使得预算绩效评估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无法全面了解和评价事业单位的绩效情况。此外,预算绩效评估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有些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评估方面还存在着不规范的情况,评估工作往往只是一次性、临时性的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预算绩效评估应是一个定期进行的过程,通过持续不断地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预算绩效管理监督和约束不到位 首先,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一些事业单位中,监督预算绩效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监督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会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权责不清等问题,容易出现预算执行偏离绩效目标的情况。其次,对违规行为的约束不到位。一些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违规行为,如挪用预算、虚报绩效等现象。然而,对这些违规行为的约束措施不够严厉,监督制度不健全,将导致一些人员逃避责任,甚至得不到有效的惩处,这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构成了阻碍。

预算绩效管理执行全面性不足

预算绩效管理执行中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信息不对称指的是预算编制部门和执行部门之间在信息共享和沟通方面存在障碍,导致预算和绩效目标的执行过程出现了信息的缺失和偏差。例如,预算编制部门可能未能提供详细、准确的预算执行指导,执行部门可能未及时向上级报告执行情况,使得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缺乏全面性和精确性。同时,预算绩效管理执行中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预算绩效管理是涉及多个部门和岗位的协同合作,需要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共享、任务分配和协调配合。然而,在一些事业单位中,沟通和协调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作存在困难,导致预算和绩效目标的执行不够全面和协调。

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 首先,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范围有限。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评价结果仅仅被用于制定年度报告或进行总结,对结果缺乏广泛应用。评价结果应成为重要的决策依据,应被运用于部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设计、资源配置等方面。然而,单位的评价结果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解读和分析不够深入。评价结果往往涉及复杂的数据和指标,需要深入解读和分析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和改进空间。然而,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对评价结果的解读和分析工作缺乏深入,只是简单地将结果进行汇报,而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含义和启示。这导致评价结果无法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限制了绩效管理的改进和优化。最后,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跟进不够及时、有效。在一些单位中,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跟进工作较为滞后,无法及时引起重视并采取行动,从而影响了其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

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及完善策略

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首先,事业单位应树立绩效导向的管理理念,将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核心要素,并贯穿于整个管理流程中,这意味着在预算编制阶段,事业单位就需要明确具体的绩效目标和指标,并与预算目标相衔接,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其次,为了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包括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明确责任和权限,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建立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等。

健全预算绩效评估指标机制 首先,确立绩效评估的多维度指标。预算绩效评估应涵盖多个方面,包括财务绩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并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目标进行具体的指标选择。例如,财务绩效可以包括预算执行率、成本控制情况等指标,经济效益可以包括收入增长率、利润率等指标,社会效益可以包括服务质量、社会影响力等指标。通过建立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事业单位的绩效表现。其次,明确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标准。每个绩效指标在评估中所占的权重应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和目标来确定,以反映其重要程度。同时,需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对每个绩效指标的达标要求进行规定,通过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讨论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权重和评价标准,以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最后,建立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预算绩效评估需要依赖准确的数据支持,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

优化预算绩效监督和约束机制 首先,加强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体系,明确责任和权限,建立内部审计和监察机构,建立内部审查制度,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和审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内部风险和问题。其次,强化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除了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也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事业单位应与相关的监管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保持密切合作,接受外部的监督和审计,包括定期向相关部门报告绩效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接受外部审计的检查和评估。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的加强可以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减少不当行为及违规行为的发生。最后,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明确的追责机制,对绩效不达标或违规行为进行追责。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违规行为的查处和处理程序,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惩处,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执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实施项目差异化管理 首先,事业单位应明确目标和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预算指标和绩效目标。在预算编制阶段,要将预算指标与绩效目标相对应,确保每项支出都与绩效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其次,实施项目差异化管理是指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措施和绩效评价方法。不同项目具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风险,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制定绩效评价指标和管理措施。根据项目的性质和影响力确定关键的绩效指标,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的关注和管理。最后,还需要建立项目绩效评估的定期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向利益相关者呈现项目的绩效情况,促进项目的改进和优化。

充分应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 事业单位应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如果某项绩效指标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就要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应用评价结果还需要及时进行反馈和沟通。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向相关责任人和利益相关者进行报告,让其了解绩效情况,并促使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此外,应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还需要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绩效评价结果应被看作是事业单位持续改进的动力和指引,而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评估结果。事业单位应建立反馈机制和改进措施,根据评价结果,持续进行改进和优化,包括制定改进计划、明确责任和时间表,并监督和跟踪改进的实施情况。

在内控视角下优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的作用,确保信息披露和公开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的追责机制。同时,执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和实施项目差异化管理有助于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应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则能够为决策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实现预算目标和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绩效成果,进一步推动单位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事业单位应积极探索并应用这些策略,以不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促进单位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