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凝 王安国 王政

摘   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碳交易市场即将迎来扩容,绿色债券展现出强烈的政策导向性。本文探讨了中国绿色债券在推动碳交易市场机制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回顾了中国绿色债券及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指出当前市场存在的三大问题:参与碳交易市场的行业主体单一;交易双方自主交易意愿受限;金融化程度不高导致风险管理效率较低。针对这三大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绿色债券如何从交易主体、自主交易方式及整体风险三个维度助力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绿色债券有助于碳交易市场低碳项目业主实现低碳转型,提升市场活跃程度;绿色债券作为担保物提升自主交易公信力,增加碳排放权交易量及交易额;绿色债券作为碳期货的标的物,帮助碳交易市场实现碳排放权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对冲。

关键词:绿色债券;碳交易市场;碳期货;金融风险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4.05.004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4)05-0046-12

一、引言

2023年12月8日,中国证监会与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通知》,明确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融资。此举旨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买卖双方在资本市场的交易方向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着特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碳交易市场作为引导资源更多投向低碳发展领域的有效路径,是以市场机制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大制度创新,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提供有力抓手。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后,由于试点碳市场仅在当地省市发展,难以提供坚实的碳金融市场基础。与此同时,交易初期的中国碳市场只覆盖了发电行业,极大地挑战了市场活跃度(鲁政委等,2021)。当前全国碳交易市场存在单一性和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导致碳减排效果受到限制。为了更有效地推动碳减排,需要将更多行业和参与主体纳入碳交易市场,扩大市场的覆盖范围。同时,需要增加配额交易量和交易额,以促进碳市场的活跃度和影响力。这将有助于充分发挥碳减排的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林水静,2023)。陈奉功和张谊浩(2023)认为价格信号在绿色金融政策实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企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引,促使其遵循规定,推动经济向更加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作为市场调节的有力工具,价格信号有助于确保绿色金融政策的有效实施,促进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而这种协同作用可以加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快速、更可持续的增长。基于此,深入剖析我国绿色债券并梳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探讨绿色债券如何有效服务于碳交易市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绿色债券及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绿色债券发展历程

根据《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绿色债券是筹集了资金以后,用这些资金专门投向投资型绿色项目的债务凭证。其核心特点是,筹集到的资金仅用于支持绿色项目,不得用于其他用途。这种金融工具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林水静,2023)。本文对中国绿色债券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旨在从中国绿色债券政策发展情况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动力(见表1)。

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关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有关事宜公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为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吴育辉等,2022)。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符合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投资者提供清晰、可衡量的绿色项目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16年的3月和4月相继发布了相关通知,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指导原则,为推动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发行人提供明确指引。2017年3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进一步规范了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流程,确保市场操作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提升了市场的公信力和投资者的信心(池光胜和高文君,2021)。

至此,尽管中国在绿色债券市场的起步相对较晚,但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稳固地成为该市场的第二大发行主体,展现了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强劲实力和巨大潜力。这一成就的取得,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也为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扬和李春雨,2021)。

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与其他六个部门共同发布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这是中国绿色金融标准建设的重要一步。作为总体规范,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提供了指南,以系统化和标准化制定、更新和修订标准金融产品的服务,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加清晰可靠的绿色投资方向(董战峰等,2020)。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使我国绿色债券支持的项目和领域更加规范,央行《关于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旨在推动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随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发布了相关公告,规范绿色公司债券上市申请的业务行为,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新版目录在统一国内绿色债券项目标准、提升可操作性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等方面都非常出色。最近几年,中国证监会越来越注重环保理念,不断推动资本市场为绿色发展服务,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市场监管,为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自2016年开始,我国启动了绿色债券试点工作,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中国证监会不断完善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募集资金投向和信息披露等制度,为企业通过绿色债券融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绿色债券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此外,国务院国资委也在积极推动中央企业加入绿色债券市场,抓住债券市场改革发展的机遇,助力我国企业更快地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环保,采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有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也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图1可见,自2016年以来,绿色债券发展迅速,尤其是“双碳”目标提出之后的2021年,新增发行规模已达到6499.19亿元,同比增长了121%。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公开披露信息,截至2023年11月,交易所市场已经成功发行了超过7000亿元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污染防治、清洁能源和生态保护等超环保领域。绿色债券的发行,有助于引导更多的要素资源流向绿色领域,不仅为环保事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绿色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也提高了市场对环保项目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一步推动了环保事业的发展。未来,随着绿色金融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政策的持续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环保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续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暧的《京都议定书》。会议中,与会者们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构想:将二氧化碳排放权转化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这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类似于日常的商品交易,可以进行排放权的买卖。这一新机制的优点在于,那些在减排方面取得显着成效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售排放权获得经济利益。而对于排放量较大的企业,他们则需要购买这些排放权,否则将面临严厉的罚款,因此出现了针对二氧化碳的交易,学界称之为碳交易(朱宝丽,2023)。碳交易的诞生为减少碳排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市场手段,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这一机制激励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环保事业,共同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碳交易市场则是指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作为目标, 标的物则选择了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或是二氧化碳减排信用来进行的交易市场系统(王科和陈沫,2018)。回望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表2针对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并批准了北京市、天津市等七个试点的城市中的碳市场作为碳排放权进行交易的试点场所。在七个试点碳市场的成果明显有效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碳交易。2014年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提供了碳交易市场的基本框架。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为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机遇。

碳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其中一级市场是发行碳资产的主要场所,如项目减排量及碳配额等,二级市场则是碳资产的交易平台,也被称为碳交易市场,涵盖了碳资产现货交易以及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马勇和李美仪,2023)。政府主管部门将碳排放配额分配给纳入地区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以下简称“控排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在每个履约周期内实现其实际碳排放量不超过政府分配的碳排放配额。由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部分企业能够满足控排要求,而部分企业则因行业属性或自身发展阶段等原因无法达标。此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挥了作用。作为控排企业,只要严格遵循减排要求,努力降低碳排放,便可在碳交易市场出售多余的碳排放配额,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然而,对于那些尚未达到减排标准的企业,则可能需要额外购买碳排放配额或核证自愿减排量,以弥补实际排放与配额之间的差距。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活动,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为全国碳交易市场提供了法律保障。随后,2021年5月,生态环境部又发布了三个相关规则,确保碳排放权的登记、交易和结算都有明确的规范。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程郁泰和肖红叶,2023)。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12月6日,我国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达到4.26亿吨,累计成交额更是高达237.69亿元,凸显了我国碳市场的强大潜力和活力。近年来,我国碳市场在碳减排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并非处于主导地位。我国碳市场主要以现货交易为主,而金融工具在政策层面尚未得到充分认可和支持。因此,当前我国碳市场的发展重点仍然是促进现货交易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加强碳减排的监管和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碳市场(陈骁和张明,2022)。作为目前全球最核心的碳交易工具,碳期货交易在我国尚未推行,各类丰富的金融工具如碳期权、碳掉期、碳信托等也难以实现推广。因此,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仍然较弱,规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碳交易市场的运作还受到一系列风险因素的影响,这使得碳资产定价成为一项复杂的任务(Zhang,2016)。

结合上述发展历程,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与碳交易市场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市场。绿色债券市场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以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而碳交易市场则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促进碳排放权的有效配置。

三、中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交易主体单一,市场活跃度面临挑战

中国碳交易市场目前存在参与交易的行业单一,市场活跃程度不足的问题。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公开信息,目前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仅纳入发电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仍有7个重点排放行业尚未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市场覆盖面有限。

从图2可见,中国的碳配额市场交易规模呈现出显着的增长态势。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推动下,交易量突破了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大关,说明中国在碳市场领域的巨大潜力与活力。但与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碳配额交易规模仍然相对较小。以2021年为例,中国的碳配额交易量仅相当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的3%和美国主要碳交易市场的15%。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碳排放量分别是欧盟的3.6倍和美国的2.1倍。这表明,中国国内的碳配额交易规模与实际排放情况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匹配。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在碳配额交易市场方面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实现碳排放量的有效减少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碳配额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由于参与交易的行业单一,市场上的买家和卖家数量有限,缺乏足够的交易对手,企业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买家或卖家,投资者对碳市场的投资兴趣也受到影响,进一步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限制了碳交易的广度和深度,导致市场活跃程度不足。使企业难以通过碳交易实现碳排放量的有效调控,限制了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导致碳交易的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市场的稳定性和公平性,难以仅通过控制碳排放量来实现国家规定的减排目标。

(二)市场起步初期,自主交易意愿受限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与交易机构尚未组建完成。在此期间,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负责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的相关工作,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则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相关工作。政府主管部门在遵循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的前提下,全面权衡温室气体排放、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控排企业纳入等因素,进而制定碳排放额度,并将其分配至各控排企业。而控排企业则依据其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在每个履约周期内,需向负责分配配额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及时清缴上一年度的碳排放配额。对于已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管理的控排企业,其碳排放配额仍由企业所在地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分配。目前,地区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履约周期均为一年。

控排企业在清缴上一年度的碳排放配额时,如果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后配额仍有剩余的可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出售,除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内的富余碳排放配额将在每个履约周期届满时归零外,其他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内的富余碳排放配额均可以由该控排企业在后续履约周期中自行结转使用或继续进行出售,暂未有配额归零的结转期限限制。那些需要进行碳排放管理的企业,如果遇到资金困难,无法全额支付碳排放费用时,可以选择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购买适量的碳排放配额。这一做法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灵活应对资金压力,同时也能确保其达到碳排放的合规要求,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碳排放权的买卖交易,从而达到减排的目标。

根据发改委披露的数据,2022年我国共有254个行业完成了减排量备案,这些已完成备案的行业可在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启动自主交易机制,这不仅是对配额交易机制的有益补充,更是企业完成碳排放清缴任务的关键环节,有助于确保企业顺利实现碳排放清缴目标。根据中创碳投数据统计显示(见图3),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两大领域在我国清洁能源中的碳排量占比高达近50%,凸显了这两大领域的成熟度和重要性。作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柱,其自主交易能力不容小觑,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由于完成自主交易备案的企业中,发电行业占比高达93%,行业同质化严重。同时,我国碳市场目前采用行业基准法,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实行免费分配碳配额。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持续增长的碳交易数量及规模虽然可观,但数量贫瘠的中介无疑限制持续增长的碳交易数量及规模更大的作用于推动碳金融市场交易(孙秋枫和年综潜,2022)。碳排放权交易中,买方和卖方均需提供一定的保证金或抵押物,以确保合同义务的履行和交易的顺利进行。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碳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交易成功率偏低,许多企业逐渐失去对自主交易的信心,导致市场流动性出现不稳定,给碳市场交易带来了混乱。这一现象为不正当交易和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此外,在少数自主的碳排放权交易中,买方和卖方还需提供保证金或抵押物,以确保合同的履行和交易的顺利进行。

(三)金融化程度低下,风险管理有待提升

当前,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国碳市场仍未充分发挥其潜力,在碳金融领域的创新方面,特别是关于碳金融的远期、期货、指数等衍生金融产品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我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柳胜星,2022)。由表3可知,中国碳交易市场在金融工具应用方面的水平较低。

在设计和运行碳市场时,我国政府注重避免过度金融化带来的潜在风险。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市场的金融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我国在碳市场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政策工具,并积极探索和发展碳金融衍生产品工具。

对于碳交易市场而言,未来扩容和良性发展需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与交易主体相关的市场流动性、自主交易意愿以及金融化程度所引发的潜在风险管理效率。鉴于绿色债券具备优越的市场地位,通过优化市场流动性、提升公信力以及实现风险对冲,绿色债券将对这些问题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助力碳交易市场的稳健发展。

四、绿色债券服务中国碳交易市场的途径

(一)绿色债券助力低碳转型,提高市场流动性

为了解决交易主体单一带来的市场活跃程度不足的问题,首先应扩大参与交易的行业范围,将更多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鼓励更多的买家和卖家参与交易,从而提高市场活跃度,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激发企业和投资者的参与热情。如图4所示,从碳交易市场的路径看,绿色债券为低碳项目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它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为低碳项目的发展提供支持。

在直接投资方式下,绿色债券的持有人可以将资金直接投入低碳项目,包括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和低碳交通等,为其建设和运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间接投资方式下,绿色债券的持有人可以通过购买与低碳项目相关的金融产品来间接支持其发展,这些金融产品包括绿色基金、低碳指数等,持有人通过投资这些产品可以为低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则可以为低碳项目提供更广泛的资金来源。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投资方式,绿色债券市场都通过鼓励更多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交易,增加市场的交易量和活跃度,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为低碳项目提供了更加规范和有效的平台及更加稳定的资金来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对于推行低碳项目业主而言,绿色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在推动其低碳项目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张叶东,2021)。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积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实现低碳转型的目标。绿色债券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为这些行业的融资主体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缓解其融资约束,提升其环保投资水平,进一步推动了低碳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发行主体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为行业的低碳转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张科等,2023)。

随着相关行业低碳转型的加速,其碳排放量较之前将呈现下降趋势,导致碳排放权指标出现富余。而对于部分重污染行业,为满足节能减排方面的限额要求,需要买进相应的碳排放权额度(宋晓玲和孔垂铭,2018)。在优胜劣汰的碳交易市场竞争机制下,针对这些富余的碳排放权指标,相关行业将在碳交易市场中作为卖出方进行交易,实现“减碳有收益”,同时推动碳交易市场中碳排放权商品的流动性提升。此外,随着低碳转型的深入推进,更多行业将提升减排意识并采取减排措施,为了优化碳资产管理,纷纷加入碳交易市场,为碳交易市场提供更多交易主体并提升交易活跃度。碳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将逐渐增多,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减排机会和交易机会,推动相关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相关行业低碳转型的加速还将促进碳排放权指标的规范化、标准化,推动碳交易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碳交易机制,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二)绿色债券作为担保物,增加交易公信力

对于市场起步初期存在的自主交易意愿受限问题,可通过绿色债券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发挥担保作用进行改善。如图5所示,绿色债券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的保证金或抵押物,为买卖双方提供资金安全的保障机制。

绿色债券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金融产品,其发行和交易受到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和管理。绿色债券可以起到一种“隐性碳标识”的功能,向市场发出积极的信号,促进低碳产品在流通和交易环节高效地实现自身价值(徐政和江小鹏,2021)。因此,将绿色债券作为担保物可以提高市场对碳交易市场的信心,增强市场对其的信任和认可。

此外,尽管绿色债券的票面利率低于普通债券,但其对投资端的“绿色”激励效应体现在更高的资本区间收益率和更好的流动性,这也使得投资者更有动力进行购买和交易(柴宏蕊等,2023)。因此,绿色债券通常兼具较低的利率和费用以及较高的资本区间收益率与流动性,作为担保物可以降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在碳交易市场中,买卖双方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作为交易成本,而使用绿色债券作为担保物可以降低这部分成本(Zhang et al.,2021)。

通过采用绿色债券作为担保物,可以拉动碳交易市场中自主交易量的上升,从而使得碳交易市场更加活跃。活跃的市场有助于提升市场效率,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易的进行,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此外,自主交易量的增加有助于市场价格的发现。更多的买卖双方参与交易,有助于形成更加合理、准确的市场价格。这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碳排放权的市场价值,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三)绿色债券作为碳期货标的,实现风险对冲

实现渐进有序、可持续地低碳转型,必须提升碳市场的金融化程度,通过绿色金融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促进低碳投资,改进风险管理(袁谋真,2022)。在碳配额的发放、交易和上缴的顺序安排上,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安排为碳市场注入了稳定性,并使得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成为可能。从国际经验来看,碳市场的活跃度与碳金融衍生品的丰富程度密切相关。碳期货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在碳市场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1年,广州期货交易所的成立得到了工信部等四个部门的支持,这为推出碳期货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推出碳期货产品将有助于发挥风险对冲和价格发现功能,提升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和成熟度。绿色债券通过风险管理方式服务碳交易市场的路径如图6所示。

在选择碳期货标的物时,绿色债券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项。首先,绿色债券可以更好地体现两者的环保属性。绿色债券和碳期货都是为了推动环保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而设立的,绿色债券主要用于支持绿色低碳项目,而碳期货则用于帮助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实现低碳转型。其次,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通常为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这些机构的信用等级较高,绿色债券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和较好的市场流动性。而碳期货是一种金融衍生品,其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一个稳定的标的来保证市场的稳定性和流动性。最后,由于绿色债券和碳期货的交易规则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如交易方式、结算方式等,选择绿色债券作为碳期货的标的,可以更好地实现两者的交易对接,提高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

鉴此,绿色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可以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在推行碳期货进入碳交易市场进行买卖的基础上,选取绿色债券作为碳期货的标的,持有人可以通过卖出或买入以绿色债券为标的的碳期货,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这样,绿色债券市场和碳交易市场相互联动,形成了有机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可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进而促进碳排放权交易的开展,推动碳交易市场的整体风险控制,传递出稳定各行业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增加行业对碳交易市场及碳排放权商品长期价值的认可度。

(责任编辑:夏凡)

参考文献:

[1]鲁政委,叶向峰,钱立华,等.“碳中和”愿景下我国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21(12):3-14.

[2]林水静.全国碳市场扩容在即[N].中国能源报,2023-07-17.

[3]陈奉功,张谊浩.绿色债券发行、企业绿色转型与市场激励效应[J].金融研究,2023(3):131-149.

[4]尤毅.我国碳交易机制与政策建议[J].海南金融,2023(3):39-46.

[5]吴育辉,田亚男,陈掘妍,等.绿色债券发行的溢出效应、作用机理及绩效研究.管理世界,2022(6):176-190.

[6]池光胜,高文君.我国绿色债券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货币市场,2021(5):11-15.

[7]高扬,李春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J].金融论坛,2021,26(1):59-69.

[8]潘楠,杨晓丽.国际碳税政策实践发展与经验借鉴[J].金融经济,2024(1):77-85.

[9]朱宝丽.碳交易机制实践、政策效应与路径优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1):130-140.

[10]王科,陈沫.中国碳交易市场回顾与展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24-31.

[11]曹明弟,王文.绿色债券发展前景[J].中国金融,2015(10):14-16.

[12]马勇,李美仪.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规模、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市场研究,2023(4):99-112.

[13]程郁泰,肖红叶.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经济与减排效应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7):61-74.

[14]陈骁,张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际经验、中国特色与政策建议[J].上海金融,2022(9):22-33.

[15]Zhang Y J.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echanism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s,2016,39(1/2),89.

[16]孙秋枫,年综潜.“双碳”愿景下的绿色金融实践与体系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71-79.

[17]柳胜星.“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水平研究[J].时代金融,2022(6):48-50.

[18]张叶东.“双碳”目标背景下碳金融制度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J].南方金融,2021(11):65-74.

[19]张科,熊子怡,黄细嘉.绿色债券、碳减排效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财经研究,2023,49(6):64-78.

[20]宋晓玲,孔垂铭.中国碳交易市场对地区经济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8(9):98-108.

[21]徐政,江小鹏.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现状、机理与路径[J].学术交流,2021(10):78-87.

[22]柴宏蕊,赵锐,方云龙.“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债券发行与“绿色”激励效应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9):8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