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被曝光,导致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食品源头、食品加工贮藏过程、食品销售检验三个方面的不规范、不合理。本文简要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及危害,探讨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改进方案,即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预警机制的建立,消费者的配合以及检验监督机构的健全等等。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危害 措施

随着近几年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度的不断提高,食品中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被揭露。毫无疑问,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这不仅关系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安定。

1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常见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 食品源头的问题,植物、动物在种植、养殖的时候人为添加了非法添加物,或合法但不附合剂量标准的化学物质(含食品添加剂)。例如初夏报道的关于西瓜过量添加膨大剂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又如双汇被揭露给猪食用“瘦肉精”使猪变成只有瘦肉的“健美猪”的问题。食品源头的问题其中表现在于,有的食品卫生指标超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等严重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农药残留量超标,个别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许多倍。有人提出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安全质量控制理念。食品原料从种植、养殖为源头,谈食品安全必须抓住这个源头来谈。我国现在种植、养殖中农药、兽药滥用,导致农兽药的残留问题严重,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量最大的国家。氮肥年使用量2500多万吨,农药使用量超过百万吨,氮肥和农药的单位面积使用量超过世界水平的2到3倍。由于食品原料生产的条件不同地区,生产人员往往只看重产量,对食品安全质量认识不足,观念淡薄,使当前食品原料安全质量控制不到位,效果不明显。

1.2 食品加工处理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食品加工产业也随着有了巨大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追求也从吃饱转化到了吃好。食品加工的经营者为了利润最大化,滥用添加剂,虽然让食品在外观上更加好看了,但是食品已经不是“食品”了。部分食品加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按照工艺要求操作,采用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原料进行加工生产,这必然影响加工出来的食品质量。有的不法厂商甚至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经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例如苯甲酸、山梨酸含量超标,违规使用已经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以及使用非法添加物比如:“三聚氰胺”、“吊白块”等。

1.3 食品标签、销售不规范、检验不到位,虚假标签、以次充好等人为“造假”现象较多,导致误食、错食。例如空壳奶粉导致儿童食用后营养摄入不足。

2 食品安全危害

食品安全危害是指潜在损坏或危及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因子或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险。一旦食品含有这些危害因素或者受到这些危害因素的污染,就会成为具有潜在危害的食品,尤其指可能发生微生物性危害的食品。食品安全危害可以发生在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其差异较大,按照通常分类,有三种类型。①生物性危害:常见的生物性危害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霉菌。②化学性危害:常见的化学性危害有重金属、自然毒素、农用化学药物、洗消剂及其他化学性危害。③物理性危害:包括碎骨头、碎石头、铁屑、木屑、头发、蟑螂等昆虫的残体、碎玻璃以及其他可见的异物。物理性危害不仅令食品造成污染,而且时常也损坏消费者的健康。

3 改善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

3.1 完善立法、加大惩治力度。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是对人的生命权利造成了危害,大于对财产权利的危害,因此,为了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和相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国家应当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还应当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针对我国在食品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加重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使其得不偿失;对于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和隐瞒信息等行为必须追究法律责任,并且要从重从快处罚。

3.2 加强和扩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工作。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企业家等应该了解自己要经营的食品的相关知识,更应该知道食品安全知识。然而,有的食品安全事故正是因为他们的不了解,才出现的。所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是很重要的,领导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重视对直接接触食品的人员进行培训或者组织学习。国家应当通过固定的媒体定期向公众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对于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类的电视节目和报刊专栏要予以扶持,并且加大舆论监督和宣传的力度;利用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在全国范围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在宣传食品安全法律知识以及介绍食品安全典型案例的同时对于不合格的食品和生产厂家予以曝光;此外,在中小学生的教育课时中加入食品安全常识从而开展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对大众消费者来说,学会识别优质劣质食品,对食品安全有基本认知,既有利于消费者从优选择,又有利于利用市场淘汰制造劣质食品的不法商贩。因此,为了增强大众的食品安全认知,建议相关部门除了发放食品安全小册子、张贴宣传画外,还可以采取刷写墙体标语以及在电影片头穿插食品安全工艺广告的手段。

3.3 加强监督管理,设立预警机制。加大工作力度以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尽管现代经济学认为政府管制是市场的有效替代,但是对食品这种典型商品市场失灵的根本措施还是通过制定相关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等管制手段以及增加食品卫生等有关信息的透明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为此,通过以下手段来建设一套比较系统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第一,对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负总责机制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做出进一步的完善,通过交流监管信息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从而部署监管工作;第二,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网络,通过及时发布和反馈信息,及时整治发现的问题;第三,通过对监管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长效监管体系;第四,相关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从而在源头抓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主要包括事故发生前、发生中以及发生后三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应急管理机制,应当围绕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处理以及事后恢复五个主要环节进行。因此,需要相应的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监测系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事故发生前的管理活动要努力将事故化解在暴发前。事故发生中的管理活动要注意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事故发生后的管理活动重在恢复原状,汲取教训。

3.4 明确各部门责任,避免责任盲点。对于现代政府行政权利而言,其配置的原则要充分体现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以及专业性。具体而言,就是在行政机构权利的横向配置上为了保证监管的公正性,要求执行监管的时候不会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干扰而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要求监管机构与政府宏观政策和产业主管部门相对分开;在纵向配置上为了保证监管的有效性,要求对中央监管机构与地方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权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由于食品安全监管设计农业、养殖以及食品、化工、餐饮等多个产业部门,因此,在设置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与产业主管部门的关系以及中央监管机构与地方监管机构之间的权力配置,还要考虑食品生产流通跨多部门和多环节的特性。

食品安全职能分解在农业、粮贸、卫生、工商、质监、药监、商检等七个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和“执法主体”责任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导致地区与部门之间尚未做到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由于多头管理和缺乏协调机制,职权不清,管理效率不高,管理难以完全到位,给假冒伪劣食品横行留下空档。因此,各部门的管辖范围职责应明确分工,有效监督、检验食品安全问题。健全并落实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权责分明,指挥有力,工作到位。

3.5 消费者合理维护自身权利。消费者的息事宁人、忍气吞声会助长不法商贩的嚣张气焰,会鼓励不法商贩继续害人,也会给监督部门带来不便。所以,合理维护自己的权利,“该出手时就出手”,在遇到问题食品时及时把情况上告相关部门例如消费者权利保护协会;在相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调查时,实事求是,不退缩不惧怕,勇于揭露不法厂商,这于己于他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王东燕,陈国华.浅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J].吉林农业,2010(08).

[2]杨中柱.浅谈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食品安全建设思路[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3]方维焕.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控体系建设需尽快与国际接轨[J]. 国际学术动态,2003(01) .

[4]蔡支农,郑丰杰.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6(09).

作者简介:何强(1968-),男,四川眉山人,副教授,大学本科,工学学士,四川师范大学进修学者,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农产品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