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俊

摘要:文章以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为主线,分析该诗篇产生的社会背景,阐释朱自清先生如何以细腻的笔触阐释自己在匆匆而过的光景中产生的各种心绪,为语文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阅资料。

关键词:《匆匆》 散文诗 朱自清

朱自清是“五四”新诗开拓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长诗《毁灭》,在诗坛上发生过重大影响。一九二五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在创作上逐渐转向散文。由于他在新文学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先后写出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成为现代文坛上着名的散文家。《匆匆》作于一九二二年三月,正是他在创作上从诗逐渐转向散文的时候,它具有诗和散文的特点,既有诗一样的丰富感情、形象、精炼,又有散文一样的自然亲切,自由洒脱,饱含哲理,是一篇情文并茂,寓意深刻的散文诗。作者抒发的独特感受、创造的独特意境,有着时代的某些特征和个人思想的特点。为了准确地理解这篇作品的艺术境界,有必要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思想状况。

这篇散文诗写于“五四”退潮时期,这是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沉寂与动荡、失望与希望相交织的年代。“五四”运动退潮后,大多数在新文化运动高潮中觉醒奋起的知识分子感到失望和彷徨,经历了满怀苦闷寻找出路的思想历程。这时,朱自清的思想也处在十分苦闷的时期。正如他自己说的:“在歧路面前,我只有彷徨罢了。”(朱自清《哪里走》)他由于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转眼》),感到空虚与惆怅。但他并没有退位落荒,也没有颓唐叛变。而是“认真处世”。他在致俞平伯的信中说:“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徊不能自已。明知无聊,但难排遣。”

“回想上的婉惜”是难以自克的事。这“婉惜”不禁令人叹惋时月不可留。我想将这宗心绪成诗一首,名曰《匆匆》(《信札》)。可是,这时的朱自清不愿蹉跎岁月,虚度年华,在风尘中老去,虽彷徨仍有所作为。他这种心境,在《匆匆》中进行了尽情的抒写。作品一开始、便用三个排比句式点出了燕去再来、柳枯再青、花谢再开这自然现象,但诗人触景生情,却联想到时光的流逝一去不会复返,便发出了一连串饱含哲理的疑问:“我们的日子为什幺一去不复返呢?一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引出了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限感慨。以上是第一段。

接下来三段,诗人追溯往昔,直面现实,同时瞩目未来。追溯过去,默算着二十四年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日子溜去却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诗人想到已经逝去的时光,“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表现了诗人惜时伤时,惋惜悔恨的痛苦心情。当思路回到现实中来时,诗人逐步描绘出从早起到晚睡一天之中匆匆的光景,笔触细腻。面对匆匆而过的光景,诗人“掩着面叹息”,难以自克。但他不想在惋惜、怅惘之中沉沦,“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他瞩目未来,提出“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幺呢?”的疑问,尽管当时他还做不出明确的答复,这当中含有进退维谷的痛楚,继而在痛楚中坚定了对生活的追求,着实难能可贵。第四段的结尾诗人写道: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幺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这里,表明了诗人不甘屈服于忧伤苦闷,而是要抓住匆匆流逝的时月,积极地进取。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十分可贵的。它体现了“五四”退潮后正直的知识分子虽苦闷彷徨,但不甘沉沦,要有所作为的思想特色,表现了朱自清积极进取,朴实诚恳的高尚品格。以上二、三、四段生动描绘了时光匆匆而过的踪迹,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清楚的刻画了自己在来去匆匆的光景中产生的各种复杂心绪,是惋惜与悔恨,是叹息与惶惑,也有怅惘与追求。这样的心绪构成了全文的主体框架。

最后一段,与开头回应,重复开篇提出的问题,在匆匆流逝的时光面前严肃思考生命的价值。

《匆匆》的主旨是通过诗人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间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的。而作者在抒发这感受时,不作空洞的呼喊,而是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使抽象的思绪化为形象。由此,朱自清把重心放在了对匆匆流逝的时光的描写上面,诗人的内心波澜主要是通过对时光流逝的形象化的描绘表现出来的。

为了使内心的情思能突出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作者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去捕捉那“匆匆”的时光,以拟人的手法,描写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那太阳有脚,会“轻轻地挪移”,日子从“水盆里”、“饭碗里”、“双眼前”、手边”、“过去”,从我“身上”、“脚边”、“跨过”、“飞过”、“溜走”。真是来去匆匆,光阴似箭。诗人扣住“太阳他有脚”这一点,把时间这个空灵对象写得新鲜活脱,使无情之物显得性格活泼,步履轻捷,来去轻悄匆忙,充满了人情味。而拟人化了的太阳,则是诗人情感的意象,借助它抒发自己在特定环境里特殊的思想感受。如在时光来去匆匆中,诗人开始感到“茫茫然”,后“觉察到他去的匆匆”时,“伸出手遮挽”,当无法阻挡,时光“又溜走了”,这时只好“掩着面叹息”了。诗人在匆匆流逝的时光面前,那种欲留不能、欲追不及的心情形象而真切地传达出来了。

在《匆匆》里,朱自清也多次使用比喻手法。使无形化为有形,使人获得具体形象的感受和深刻的启迪。他将已经逝去的日子比喻为“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两者的差距极其鲜明,唯其渺小更应珍惜。作者进一步把自己生命的流和大自然时间的流作更具体的对比,他写道:“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轻烟”、“薄雾”极言其空虚飘忽,不务实际,比喻不但清新。而且融进了诗人那无限怅惘的情绪。

朱自清的诗文在语言上有很深的造诣。散文诗《匆匆》和他的一系列散文名篇,在当时曾被人们誉为“白话美术文”的典范。朱自清在提倡文章的“谈话风”。努力使文学语言口语化的同时,又十分重视语言的精美,具有音乐的美感。他爱用而又善用叠字叠词,据有人统计,《荷塘月色》使用叠词就有二十六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竟达七十二处,而全文仅有五百二十四个字的《匆匆》使用叠词也有十二处之多。所用的叠词不仅数量多其形式各异。如“匆匆”、“渐渐”、“斜斜”、“白白”;如“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默默里”、“茫茫然”;又如“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叠词的不同形式的组合运用,造成了音律和谐,表达了不同的情态。《匆匆》全篇句式多样,极富变化。有连结全篇、步步展露内心思绪的发问句,如“我们的日子为什幺一去不复返呢?”有化无形为有形的对偶句,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有描绘时光来去匆匆,无可挽留的排比句,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又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此外,更多的是自由洒脱的散句,其中有的偶然使用长定语,有的使用倒装句式,以增加语言的变化,使其新鲜活泼。全文的句式多样,句法上长短兼用,整散错落有序,常式句与变式句相结合,使文章结构错落有致,冥冥中形成了一章抑扬顿挫且明朗和谐的乐章。这与通篇飘忽怅惘的心绪、清新委婉的格调融合在一起,宛若一种和谐统一的轻灵美,韵味十足。

参考文献:

[1]李现勇,逄强.秉原文之形,传原文之神——《匆匆》朱纯深译本审美赏析[J].青春岁月,2012(08).

[2]叶乃芳.朱自清名篇散文的诗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8).

[3]张静.试论朱自清前期散文的抒情特色[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