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伟

摘 要:“大跃进”时期,工业领域“以钢为纲”,掀起了“大跃进”,各工业企业实行了以“书记挂帅”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分析工业企业 “书记挂帅”的根源,有助于对“大跃进”时期工业企业状况做出进一步研究,为我国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某种历史借鉴。

关键词:“大跃进”;工业生产;书记挂帅

1958年毛泽东为了实现钢的生产指标,以批判 “反冒进”契机,推动工业的“大跃进”式发展。为了实现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书记挂帅”应运而生。所谓的工业企业“书记挂帅”,书记在全厂的生产指挥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全权负责生产决策、技术革新、生产再扩大、物资调配、生产监督等重大事项决策。反思一下当年在工业企业中 “书记挂帅”的现象,有助于为今天企业变革提供历史借鉴。

1 “书记挂帅”产生的背景

认真的分析一下产生“书记挂帅的”的根源,对“大跃进”时期的工业企业的管理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1 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是“书记挂帅”产生的政策动因

一个国家拥有钢铁的多少,是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实现北戴河会议确定的钢铲指标,《中共中央关于1959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决定》指出:“各级党委必须保证在今年内完成1100万吨钢和冶金设备、发电设备、机床的生产任务。” [1]

中央有关文件指出:“为了克服这些困难,需要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党委在中央的集中统一的领导下,共同负责,分级管理,充分动员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最大努力完成今年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的伟大任务。e工业企业中的“书记挂帅”是时代政策调整的产物。

1.2 革命战争时期的领导思维,是“书记挂帅”产生的思维模式

在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运动思维是实现目标任务的主要手段之一,1958年这一思维被运用到了工业生产中去了。中央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同时间赛跑,从现在起立即行动起来。企业负责人员必须身临前线,跟工人群众同吃同住,共同想办法,共同负责完成每一天的计划。”[3]这种企业负责人身临前线,跟工人群众同吃同住,共同想办法带有比较明显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指挥作战思维的特点。

1.3 参考苏联企业管理体制,是“书记挂帅”产生的体制因素

新中国“一五”工业建设参考了苏联一些的模式和经验,在“在国营工业里,领导者的命令是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执行的义务。他所任命的工作人员,必须对他所授命的工作负起个人责任。”[4]

苏联在企业的管理中吸收了群众经验,提出了工业管理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认为“群众参加管理,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于由群众的创造性、主动性所掀起的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竞赛上。”[5]苏联的做法是在维护“一长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以维护“一长制”为前提的。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两参一改三结合”,明显带有这种管理思维的痕迹。

1.4 群众的依赖,是“书记挂帅”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

在工业企业中,人们习惯于对领导个人魅力的信赖近乎于对“巨人”的依赖。而这种思想的依赖正是“书记挂帅”产生的思想根源。 人们总是认为“毛泽东多次处于少数,但他总代表了正确!”[6]尤其企业领导习惯性地用“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用旧的方法处理新的问题。”对书记个人作用的信赖,远远超出了对科学技术的依赖。

2 “书记挂帅”对企业的影响

“大跃进”时期,“书记挂帅”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产生对当时的工业企业生产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1 书记负责具体生产事宜

“大跃进”时期,中央为了改善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决定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各企业的厂长、副厂长、党委书记、副书记,都要把指挥工业生产的责任担当起来,定期召开调度会议或电话会议,经常检查生产计划执行情况,并且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7]我国的工业企业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强化了党委在企业中的生产指挥作用尤其是书记的作用。

2.2 限制了厂长的行政管理权

工业企业中实行“书记挂帅”并且由书记统一全厂的生产指挥权, 限制了厂长作为专业技术人应有的作用。鞍山钢铁公司大力开展群众运动,开展 ‘插红旗,拔白旗,反右倾、鼓干劲、争上游的群众运动,群众运动的做法打击了厂长为首的行政领导干部积极性,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

2.3 企业领导深入一线抓具体生产

中央把领导抓的细不细致,全部全面作为衡量领导工作的成绩的重要标志,认为 领导“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去抓生产了,这是很好的。[8]很明显,这不仅是对党委抓经济工作的书记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抓经济工作干部的要求。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企业生产需要,企业书记很快在生产指挥系统处于中心地位。

2.4 造成企业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鞍钢党委在搞群众运动时出现了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在炼钢厂拔掉一面“大白旗”和七面“小白旗”。所谓的“大白旗”,就是蔡和森的儿子、留苏归来的炼铁专家、总工程师蔡博。像土改时烧地照一样烧毁规章制度。[9]这种做法导致质量下降,原材料浪费的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阻碍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丛进.中国曲折发展的岁月[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154页.

[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第477-478页.

[3]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第478页。

[4]罗真菲利德着,计划经济丛书编委会编译.苏联工业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53年10月再版,第23页.

[5]罗真菲利德着,计划经济丛书编委会编译.苏联工业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53年10月再版第25页.

[6]冯建辉.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中共六任领袖新视角[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308页.

[7]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第64页.

[8]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第551-552页.

[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1第5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