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芳 陈端计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大热点。而工业区模式在中国城镇化推进中最具代表性。大力推行工业区经济模式也是东莞市快速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重视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对助推东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极具普适性示范效应。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工业区转型;东莞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东莞在经历城镇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集聚效应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方面的严重挑战,尤其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阶段的转换,东莞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不高的问题也越发突出,亟待通过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来推动东莞的城镇化建设。其中重要的思路选择就是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最终实现园区城镇化,而且是新型城镇化。 即工业区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从而最终打造东莞城镇化的“升级版”。

1 东莞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东莞城市化在极短时间内获得超常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除以上“浅城镇化”或“半城镇化”等特征突出外,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

一是土地资源匮乏与浪费并存,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东莞市约50%的陆地为山地和丘陵。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可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建设的土地资源更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东莞市的建设用地规模为161.8万亩,其开发强度已经高达43.8%。有十几个镇街的土地开发强度则超过了50%。导致许多有潜力的新增项目和扩展项目用地需求无法满足。比如,就“工业区存在的问题”这一开放式设问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工业区“土地饱和,土地审批难”的占10.6%。[2]在“您认为目前企业在工业区落户的难易程度如何?”的设问中,在502个工业区中,认为目前企业在工业区落户有困难的占了30.6%,这就说明企业要想在东莞的部分工业区落户存在一定的困难。说“不清楚”的占了17.4%,这也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工业区缺乏管理和规划,因为连企业在工业区内是否存在落户困难这一简单问题,也有将近两成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而认为容易和比较容易的占52%。

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投资强度是衡量工业区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标准,根据《东莞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量化考核办法》,原有建设用地单位投资强度每亩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新增建设用地单位投资强度每亩不得低于150万元人民币,且应当比上一年有所提高。而在关于“工业区投资强度”的设问中,共收回有效问卷85份。85个工业区的平均投资强度仅为78.9万元/亩。其中,投资强度最小的是石排镇的沙角工业区,其投资强度为0.6万元/亩。而投资强度最大的则是企石镇的上洞工业区,其投资强度为500万元/亩。

二是空间开发无序和空间结构失衡,功能空间分布不尽合理。由于该市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管理尚不完善,各镇街政府干预资源配置、主导经济发展的意愿强烈,在有效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空间开发无序和空间结构失衡等问题。如各镇区在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自为政,忽视区域合作,相邻镇街之间的经济联系水平比较低;在竞争中追逐外源型增长,忽视内生型发展,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创新能力薄弱;为“引凤”而大肆“筑巢”,导致不同层级的工业区泛滥,建设规模和标准远远超出实际需求,许多设施长期闲置;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文化,忽略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上述现象严重威胁着该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缺乏宏观空间规划和忽视区域开发适宜性是重要原因。尽管在2006年东莞市的规划管理就从市区237平方公里扩展到全市域2465平方公里,实现了全市域规划,但长期形成的历史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扭转。

三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镇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据我们对1991年至2009年东莞市各镇区GDP排名变化情况的统计表明:2009年排名最靠前的虎门的GDP达243.7582亿元,最未的洪梅为25.3003亿元,前者是后者的9.6倍。人均GDP的排名:2009年排名最靠前的长安达490631元,最未的望牛墩为63485元,前者是后者的7.7倍。地均GDP(万元/平方公里)的排名情况:2009年排名最靠前的莞城达94191.88万元/平方公里,最未的谢岗为3241.42万元/平方公里,前者是后者的29.1倍。

四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创新能力较低,企业根植性不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东莞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国际经济动荡导致外需急剧下降和国内各种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双重作用,加上东莞企业创新能力较低,因此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同时国内市场竞争力也不足。外源性资本持续大规模收缩和转移,使得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高速增长的东莞经济增速放缓。

2 以工业区的转型助推东莞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大力推行工业区经济模式也是东莞市快速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排头兵,工业区的发展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

一是资源集聚作用。随着工业区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工业区内的产业,从集中到集聚,并不断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有利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比如,从工业区建成以来引进的项目来看,335份有效问卷(在502份问卷中,关于此问题的回答有167份的数据缺失)中可以看出,工业区自建成以来,共引进工业项目8176个。平均每个工业区引进24.4个。其中,引进工业项目仅一个的工业区有9个。引进最多的是茶山镇的横江工业区,共引进工业项目200个。工业区的聚集效应为整个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带动作用将不可忽视。

二是企业孵化作用。随着工业区的建立,东莞的工业企业迅速增长。1978年,东莞工业企业1290家,1997年发展到16857家。而500个工业区(关于此问题的有效问卷是500份)现共有进驻企业14413家,占全市(1997年)的85.5% (关于该市的工业企业数量,作者曾多次电话咨询东莞市统计局及普查中心,包括在网上查找,均无最新数值)。平均每个工业区进驻的企业数为28.8家。工业区内企业数在20家以下的工业区就有290个,占我们调查的工业区(有效问卷500个)数的58.0%。进驻企业数最多的虎门镇大板地工业区,一个工业区拥有企业数多达276家。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壮大无疑会解决更多的就业人口,为当地百姓融入城市生活提供更多选择。

三是技术渗透作用。工业区规模聚集能够使各种科技信息技术在产业链横向或者纵向上渗透,主要表现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比如说新一代微电子技术向机械加工工业渗透,促进机械加工行业的高科技化、专业化和自动化;再者,新技术向关联性产业渗透,比如说电子信息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合,衍生出新一代的信息化系统;还有,新科技向社会其他领域的渗透,比如说文化、教育、体育、百姓生活等领域,从而为当地城镇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四是示范带动作用。工业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在工业区内企业通过技术的改造升级、技术工业的改良和组织架构的优化等方面对企业外的其他企业有很强的提升带动作用,一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工业区企业一旦在产品研发或者新技术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便会迅速引领市场发展的导向,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二是产业园区的优化发展也会在企业组织运行和体制管理改革方面成为现代企业改革的样板。[3]

五是外围辐射作用。工业区对外具有辐射功能,首先,产业园区的有很大的聚集效应优势,通过聚集效益来提升整个区域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范围;通过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改造提升也能促进区域商业、交通、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周围城镇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大大加深了周边地区城镇化的建设和辐射作用。[4]

参考文献:

[1]具体参见陈端计等主持的东莞市发改局重大课题《东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的相关阐述(东莞市发改局内部文件).

[2]为彻底摸清我市工业区的基本情况,总结工业区发展的成绩与问题,探寻工业区转型升级的路径,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与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合作进行了东莞市工业区摸底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7月,东莞已建立起503个工业区.

[3]何尚汉.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视野下高新区转型发展路径探索[J].改革与战略,2014(04):105-107.

[4]韩继坤.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科技园区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基金项目: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以工业区的转型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路径研究”(20131021)。

作者简介:罗晓芳,女,1968年出生,辽宁省大连市人,现为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馆员。陈端计,1966年出生,湖南省隆回县人,现为东莞理工学院经贸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