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谦

大寨坪遗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清坪镇马家坪村,2019年1月8日,大寨坪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调查时发现的不同时期的相关遗存,遗址跨越宋、元、明、清多个时期,与唐崖土司所在的唐崖土司城址关系密切。初步判断,大寨坪遗址系宋、元军事设施遗存,与重庆合川钓鱼城、恩施市柳州城等形成的一体的军事防御设施遗存。大寨坪的调查考证或为宋元时期西南地区设置寨堡提供具体的实证,为唐崖土司城址的历史背景提供新的历史支撑。现将2018年以来清理调查工作进行整理,为大寨坪遗址的下一步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2018年4月,咸丰县清坪镇马家坪村村民向咸丰县文物局提供线索,在其开办茶叶加工厂的大寨坪有完整的“石条”堆砌的城(寨)墙遗迹,在其准备开垦的茶园发现一地下墓室。2018年5月至6月,咸丰县文物事业管理局对该城址进行了调查清理。通过调查清理可知,大寨坪整体格局清晰,保存较好,建于南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2019年1月8日,大寨坪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概况

大寨坪遗址位于咸丰县清坪镇马家坪村大寨坪山顶平台,位于县城东北部30公里,其地理位置在“唐崖土司城址”与“龙潭土司遗址”中轴线上,且距离相等。大寨坪属于高山平地,山势险峻,悬崖绝壁,绝壁边沿靠悬崖有巨石砌筑石墙,石墙宽1.6~2米,均高3米左右,石墙最高处8米有余,主要分布于东城门(大寨门),西城门(小寨门)及部分稍平坦区域,墙体坚固,工艺讲究,是古时用于防御的重要遗存设施。中心地理位置东经109°04′52″,北纬29°45′22″,海拔高 812米。城址为悬崖陡壁上依山势垒砌石墙围合建成,面积约562亩。通过实地勘察,大寨坪遗址的围合周长为5552.32米,其中包含城(寨)墙长1144.29米,城(寨)墙缺失153.96米;天然陡崖4254.08米,城外环壕1044.47米。城墙四周围合,仅东西面有东城门(大寨门)和西城门(小寨门)是进入城内的唯一通道,陡崖形成自然防御屏障,气势恢宏,高低呈几百米落差,立于城墙观望,美景如画,奇秀无比。

遗址整体呈船形状,东北面略高于西南面,中部稍低。大寨坪遗址内现有茶园100余亩,可耕地200余亩。其中,东城门与西城门结构保存较为完整,东城门结构独具特色,西城门门楼基址尚存有碓窝遗迹,两处城门皆构筑于险绝之处,门前悬崖峭壁,均以狭窄石板栈道通行。调查中发现,在唐崖土司城址的皇坟遗存点可目测观察大寨坪最高点的情况。大寨坪遗址在其选址上主要是利用了陡峭的山崖形成的天然防御屏障,在城(寨)墙建设上,充分考虑了防御性,城(寨)墙多为可开展巡逻的宽步行道城(寨)墙,在山势较为平缓面,城(寨)墙建设结合抵御侵入与开展巡逻的两级城(寨)墙结构。

遗存点

城墙。城址的防御墙体,总长达1198米,宽度0.8~2米,平均高度3米,最高处10米有余,是城址防御体系中对外防御的主要屏障。城墙由条石砌筑,所用石材长度约1米,宽厚0.3~0.5米,多数条石都经过打磨,表面比较光滑,垂直于墙面错缝平砌,密实垒筑,再用泥浆填充胶结以使其紧密结合形成整体,增加了墙体的牢固程度,使敌方难以攀爬。城墙内侧设有马道,用于防御巡逻。顶部是城址进攻防御的主要空间,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墙体宽约0.8米,高出内层墙体1.2米,上面有可用于了望及攻击的垛口。城墙呈多个时期沿用并连续性修筑,墙体坚固,保存完整,其砌筑工艺讲究,城墙规模宏大,与西南民族地区历史时期的地方性建筑有明显区别。

城门。分东、西两处城门,即“大寨门”和“小寨门”,是进出遗址的两道通道。东、西城门均建于遗址内最险峻位置,所用石材与城墙一致,石材表面纹路多呈“人”形,其形制与同时期的合川钓鱼城、万州天生城一致。东城门残高1.8米、宽1.52米、进深1.6米,城门建筑形制呈L型,仅供单行队列进出,充分体现其军事防御功能,是进入城址的主要通道,以桐油石灰勾缝筑成,十分坚固,门顶已损毁,门壁保存完整。经清理发现,东城门门阶为两进式门槛,工艺精湛。城门外青石板道路延伸至唐崖河边,后因修建公路等生产、生活设施造成部分损毁。

西城门为圆拱形,保存完整,门宽1.67米、高2.62米、进深1.6米。两侧各遗存一门轴洞,可推断其门为闭合双开门。门内呈八字形,两侧各有一缓形护坡,用于上下城墙,城门外青石板路延伸至唐崖与龙潭交界的把界村,后因修建公路等生产、生活设施造成大部分损毁。经清理,东、西城门共采集瓷片、陶片残件29件。

在清理调查中发现,大寨坪的东城门(大寨门)遗址与西城门(小寨门)遗址的城门结构保存较为完整,东城门结构具有特色,西城门城(寨)墙上存有碓窝遗迹,两城门皆构筑于险绝之处,门前悬崖峭壁,以狭窄石板栈道通行。城门与城墙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卫体系。

马面。西城门靠南侧3米建有一马面,呈长方形,高5米、长5米、宽3.3米,砌建城墙内并向外凸出。利用天然崖壁为基础,砌条石代砖筑。此外,将开凿西城门所余大型石块堆砌于马面基础外围,增强马面的抗攻击力。增加其第三方防御、攻击功能,且马面建筑风格采用以天然岩石为基础,上砌规整条石,且将开凿西城门所余巨石堆砌在马面基础上,充分利用建筑材料加固其基础。其城墙修筑了内城墙、外城墙,内、外城墙中间区域不足以开展生产生活的活动及练兵屯防,应为“瓮城”。

了望台。位于大寨门东北面最高处,为一天然巨石,面积约为10平方米,是观察包括唐崖、龙潭两条河流在内的周边区域异常情况的最佳位置。

墓葬。根据当地村民提供线索,在城址“铁匠湾”附近一缓坡茶园内有一石室墓葬。经现场勘查,墓葬通长2.32米、墓内宽0.76米、高0.83米。墓葬已被严重破坏,盖棺石板已被打开,仅发现棺木残件5件,陶器残件2件。

采集标本

通过多日的走访调查及清理工作,调查小组在大寨坪的各个遗存点上拾获了瓷器残片、陶器残片共30枚,在遗迹墓葬内采获木制残存件5件,当地农户为调查组提供了一枚瓷器残件。根据采集器物包含多个年代,可以推断出大寨坪城址自南宋沿用至明代。

城址年代探析

大寨坪遗址是我国西南鄂渝湘黔地区迄今所发现的规模宏大、自然毁损和人为干扰因素极少,具有非常高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宋代军事防御遗址,是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建立、并长期驻守、维护的军事聚落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南宋时期巴蜀山城寨堡体系的遗存构成,也扩大了宋蒙战争这一重大事件的空间呈现,同时还蕴涵了珍贵的民族融合的文化信息。

宋代为了加强对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县的控制和管制,设“寨”官以统领之。据《宋史》记载,“寨置于险扼控御去处,设寨官,招收土军,阅习武义,以防盗贼。”结合大寨坪目前调查发现的遗存及收获的残件可推断其建寨功能与宋代设置的寨官相符。且《宋史·地理志》记载:“夔州路施州(下)清江郡军事:元丰户一万九千八百四。贡黄连、木药子。县二:清江(中下,有歌罗、永宁、细沙、宁边、尖木、夷平六寨。元丰三年七月废永宁,置行廊、安碓二寨)、建始(中下,有连天一寨);监一,广积(绍圣三年置铸铁钱)。”又有《宋志》5《施州》,综合宋代关于夔州路的堡寨记载,由于南方民族地区设置“寨”的情况史籍上无完整记载,目前仅能结合史籍中的相关记载与遗址调查现状进行联系分析。大寨坪遗址的城(寨)墙体系完善,寨门形制与宋时建造的“钓鱼城”城门及城墙建设风格相近,可推断其应为宋代遗址。

且此次调查中在大寨坪拾获的瓷器残片(主要在东城门、西城门及门前石梯上),其中遗址农户提供的瓷残件,单色釉面、香灰胎为宋代瓷器特征。其中遗址拾获的瓷片有一碗底残片亦为单色釉、残存断面可见其香灰胎质地,应为宋时器具。进一步证实了大寨坪遗址的建址时间为宋代。

大寨坪遗址与钓鱼城、天生城及柳州城遗址同为南宋时期修建的军事防御设施。大寨坪遗址南宋时地属夔州路,其首府夔州作为维系四川与京湖之纽带,无疑成为南宋抗蒙的要地。宋蒙战争时期,大寨坪遗址处于施州南下通往黔州的交通要道,位于此通道范围的包括恩施柳州城、重庆合川钓鱼城等在内的众多山城防御体系,均有重要战事记载,大寨坪城址是此条战线重要节点。蒙古军攻占大理后,北经播州、思州到达沅州、靖州;南路悒州、宜州,到达柳州、静江,于潭州会合后北上攻鄂州,大寨坪遗址处在两条路线的围合范围,既是军事要扼,亦是屯兵积粮的后方保障。淳祐二年(1242年),南宋朝廷为抗元蒙军队,令诸府择险筑城并将州县治所移其上,以据险抗敌。柳州城便是基于此背景修筑的,且在元蒙军队定万州后,施州守帅向艮率部坚守半年之久,元蒙军攻陷柳州城后,即将施州治所迁回原址。大寨坪遗址始建于南宋,沿用于元,因其地理位置与柳州城接近,其在明代废弃的历史背景可参照柳州城的沿用历史。且在蒙军城址与海龙屯、钓鱼城、天生城及柳州城一样都是据险扼要,其充分利用山形地势的封闭围合建筑布局,兼顾遗址内生活便利。大寨坪遗址西城门保存较为完整,其形制与南宋时期修建的山城堡寨的城门形制吻合,且门内呈八字形修筑。城墙建筑中女儿墙建筑宽度,以及城墙内沿的马道与钓鱼城的城墙建筑风格一致。

大寨坪遗址建筑选址的险要与海龙屯遗址相同,建于山巅,沿自然山形布置功能分区,人工建造的防御设施集中,南北两侧天险拒敌,利于长期固守,与湖北唐崖土司城址、湖南老司城遗址建筑选址的精妙不同,大寨坪遗址危立于山巅,不便于出行,充分体现其军事防御用途,但唐崖土司城址和湖南老司城作为土司治所,其城内规划布局合理,有纵横交错的街巷,内外道路体系完善,便于居民出行及运输。元代,朝廷在西南地区委任土司,设立千户所监管,明玉珍时期,唐崖长官司改宣抚司,而后,明熹宗赐建唐崖土司城址,从大寨坪遗址的地理位置看,距唐崖土司城址直线距离仅10公里,属于唐崖土司有效控制范围,具有进可拱卫出击,退可据险固守的重要功能,为一直未发现的唐崖土司屯兵营地“唐崖军民千户所”提供了研究方向。

大寨坪遗址与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鱼木寨在选址上有相似之处,但规制和等级明显高于鱼木寨,官式建筑风格特征明显。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大寨坪遗址规模宏大,城址构成巧妙,后期利用率较高。其城址选址、城墙建设,以及附属军事设施的建筑都有强烈的年代特点,对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山城堡寨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我国宋代军事防御设施也具有重大参考意义。

大寨坪遗址既是目前湖北省发现的规模宏大、选址精妙、保存现状最好的宋代军事防御遗址,也是长江以南的西南民族地区现存少见的宋代军事遗址。该遗址展现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筑造防御性军事建筑的伟大智慧,对研究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根据前期调查及现场清理,大寨坪遗址仅有东、西两个城门作为通道,并建于遗址内最险峻位置,西城门楼旁筑有一“马面”。大寨坪遗址的围合周长为5552米,其中城墙遗迹有1044米,是对比遗址中古城墙保存最长、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在大寨坪城址清理调查中发现,大寨坪遗址的围合城墙保存较为完整,若经考古论证后证实其建址年代在宋代,其遗址建设规模之宏大与城墙建设之巧思对考证宋代堡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寨坪遗址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宋代完成堡寨功能后,是否在元代继续作为朝廷军事治所。换言之,唐崖军民千户所的驻军遗址至今尚未得到证实,若经考古证实大寨坪遗址在元代有驻军痕迹,或可为唐崖军民千户所的驻军遗址提供重要线索。进一步充实了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的历史背景,为其在建设唐崖土司城前的一系列历史活动提供线索。大寨坪遗址的建址年代及功能经考古证实后,立体地展现宋代通过堡寨对西南民族地区进行管理的制度,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宋代的军事设施遗存。

随着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工作意识也在增强。大寨坪遗址是在社会广泛关注下,迅速被保护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其断代及使用功能都无法明确,使得大寨坪的考古发掘工作迫在眉睫。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