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平,赵蓉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1老年医学科,2肿瘤科,昆明 650032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以5年生存率极低、中位生存期较短、预后较差的非小细胞肺癌较为常见[1-2]。临床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方法是化疗,但其临床疗效已进入平台期[3]。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靶向治疗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较为重要[4]。ALK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靶点之一,据报道,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ALK阳性的发生率为3.3%~6.1%[5]。ALK是一种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密切相关的基因,常见于肾细胞癌、结肠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克唑替尼是ALK的选择性抑制剂,有学者表示,使用克唑替尼治疗ALK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后,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7.7~10.9个月,临床有效率大于60%[6],但目前关于该药物的报道较少。为进一步证实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分析71例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7],临床分期为Ⅲa~Ⅳ期;②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出现多器官、系统衰竭者;②既往有精神病史或严重肝、肾、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者;③合并其他部位原发恶性肿瘤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7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6),观察组患者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多西他赛化疗。观察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5~67岁,平均(56.14±4.64)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46~69岁,平均(57.18±4.1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克唑替尼治疗,早晚各口服200 mg,患者不能耐受时即停药,连续治疗2个月。对照组患者接受多西他赛化疗,75 mg/m2静脉滴注1 h,每3周1次,患者于化疗前1天口服地塞米松0.75 mg,以防止过敏反应,3周为1个疗程,连续化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克唑替尼治疗后影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治疗后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情况。

1.4 评价标准

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 1.1,RECIST1.1)[7]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以及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总有效率=(CR+PR)例数/总例数×100%。根据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CTCAE)[8]评估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2.86%(22/35),高于对照组的36.11%(1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9,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n(%)*]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5.71%(9/35)和33.33%(12/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n(%)]

2.3 克唑替尼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克唑替尼治疗后,不同性别、吸烟情况、病理类型、既往治疗情况和脑转移情况的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的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年龄<40岁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克唑替尼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年龄≥40岁是影响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14,95%CI:1.256~8.224,P<0.05)。

2.5 生存情况的比较

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为74.29%(26/35),高于对照组的50.00%(1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1,P<0.05)。

表3 克唑替尼治疗后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35)

3 讨论

非小细胞癌包括大细胞癌、腺癌及鳞状细胞癌(鳞癌),较之于小细胞癌,其肿瘤细胞分裂更缓慢,转移扩散更晚。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患者中约占80%,但约75%的患者发现较晚,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9]。既往临床上多采用传统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但临床疗效不佳,已达到平台期,且不良反应对其疗效有一定的限制[10]。靶向治疗由于不良反应较轻,疗效可靠,已成为目前最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11]。研究表明,克唑替尼是一种疗效显着的靶向小分子抑制剂,在靶向治疗中较为常用[12]。

克唑替尼是口服的ALK竞争性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剂量依赖的方法对细胞内ALK与间叶细胞表皮生长因子c-Met激酶的磷酸化进行抑制,从而控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加速肿瘤细胞的凋亡[13-14]。然而临床关于克唑替尼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分析71例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结果表明,接受克唑替尼治疗患者(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接受多西他赛化疗的患者(对照组),证实克唑替尼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较低,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转氨酶升高、便秘、恶心呕吐、视觉障碍,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转氨酶升高、腹泻、恶心呕吐、脱发。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5.71%和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刘平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还发现,接受克唑替尼治疗患者的1年生存率高于接受多西他赛化疗的患者(P<0.05),提示克唑替尼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分析原因可能为克唑替尼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减轻局部组织中肿瘤代谢物及循环血液,延长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存率[16]。本研究中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是影响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14,P<0.05)。耐药性对药物的长期使用及推广具有极大的影响[17]。有学者表示,使用克唑替尼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般在用药1年后产生耐药性[18]。本研究并未涉及此内容,还需继续探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综上所述,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可靠,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加以验证。此外,年龄≥40岁是影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