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套唱片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共同参与编辑出版的国内首套具有学术性价值的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音响。每盘唱片,包括2张CD,并附有100多页的图文(含中、英文)解说册一本。现今已出版6盘12张CD。

《典藏中国音乐大系①》—— 弦管传奇 [CD 2]

1996年出版发行。此盘专集收录了近四十年来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代表人物的历史性录音,按拉吹弹打的顺序,收录了二十八首曲目,分别由二十位演奏家就十一种不同的民族乐器亲自演奏的录音。有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孙文明的《流波曲》,笛子大家冯子存、刘管乐、陆春龄演奏的南、北派代表性的笛曲,此外,还有杨元亨的管子,杨宝忠的京胡,古琴名家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的琴曲,客家古筝名家赵玉齐、高自成、罗九香的代表作,阿炳、李廷松的琵琶名曲和民间打击乐家朱勤甫用板鼓演奏的一段《快鼓段》等。

《典藏中国音乐大系②》—— 土地与歌 [CD 2]

1996年出版发行。此盘专集是以《土地与劳动歌》和《土地与情歌》命名的两张CD组成,是民族音乐学界的前辈们自1953年至1994年田野采风中采录的现场实况中的精华。其中,《土地与劳动歌》共收录了四十一首劳动号子及工作歌,包括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以及船渔号子等;《土地与情歌》收录了三十一首山歌与小调,有青海、甘肃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晋北的爬山调,和一些流传广泛的小调,如孟姜女调、四季歌、对花等。一共有四十多位民间歌手的现场演唱录音,其中着名的有朱仲禄、王向荣等。

《典藏中国音乐大系③》—— 今夜来唱戏 [CD 2]

1998年出版发行。共收录了14钟地方戏曲剧种,其中,昆曲(3首)、京剧(3首)、川剧(1首)、同州梆子(1首)、秦腔(1首)、晋剧(1首)、晋北梆子(1首)、豫剧(2首)、河北梆子(1首)、湖南花鼓戏(2首)、黄梅调(1首)、越剧(1首)、眉户(3首)、碗碗腔(1首)。这其中有,昆曲名家俞振飞先生演唱的《长生店•小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霸王别姬》、豫剧代表人物常香玉先生的《花木兰》,还有越剧演员袁雪芬、川剧演员杨友鹤、秦腔演员李应真等23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二十三段经典代表性作品。

《典藏中国音乐大系④》—— 十八般曲艺 [CD 2]

1998年出版发行。此盘专集共收录了18种曲艺曲种。其中有天津时调、西河大鼓、山东琴书、兰州鼓子、四川清音、广西文场、扬州清曲、梅花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湖北大鼓、单弦岔曲、河南坠子、苏州弹词、长沙弹词、粤曲子吼、东北二人转、青海评弹。收录的曲目都是其曲艺曲种中的代表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并且,每首作品都标明有录音年代,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参考价值。例如; 1960年录制的“谭派”单弦名家石慧如演唱的《松月绕》,1976年录制的“刘派”京韵大鼓名家小岚云演唱的《闹江州》等。

《典藏中国音乐大系⑤》—— 传承 [CD 2]

2000年出版发行。此张专集是专为杨荫浏先生百年诞辰而发行的纪念专集。是有感于先生对传统音乐的贡献,所以取名传承,以纪念这位中国音乐学界的奠基人。专集收录的都是先生平生所采录、整理和翻译的乐曲,如:阿炳的器乐遗作(6首)、苏南吹打乐的牌子小曲,亦包含先生亲自译谱、由现代人重新演唱的古代诗词歌曲,其中包括:汉古辞(1首)、李白词(1首)、王维词(1首)、苏轼词(1首)、辛弃疾词(1首)、姜夔词(17首)、雎景臣词(1首)朱载堉词(2首),还有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杨先生早年演唱的昆曲片段等作品。

《典藏中国音乐大系⑥》—— 这山唱那山 [CD 2]

2002年出版发行。共收录了侗、壮、苗、瑶等,十六个民族的五十六首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如,侗族的“大歌”,纳西族的“热美磋”,瑶族的“蝴蝶歌”,毛难族的“欢”,布依族的“小歌”,苗族的“赛咳”等等。此专集的大部分录音采录自1982年4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世界首次“多声部民歌座谈会”。会中,邀请了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手,并由伍国栋、乔建中、曹明申等进行了现场采录。这盘专集的两张CD,收录了当时采录的主要录音,其中大部分曲目是属于二声部和二重唱形式的民歌。

《典藏中国音乐大系》系列CD的出版,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台湾的风潮唱片公司通力合作的结果。这套唱片是自1995年以来,由音乐研究所提供音响资料,台湾风潮唱片公司负责出版发行的系列CD,现今已出版6盘12张CD(还有一盘尚未出版)。这其中收录的民间音乐,是自杨荫浏先生起,我国无数民族音乐学工作者40年来上山下乡,历经风霜,采风所得的现场录音的精华。而这一系列的出版,也是大陆音乐机构与台湾唱片公司共同参与发行的首套具有学术性制的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音响,所以意义深远,具有划时代的学术价值。可以说这是我国对于历史性原生态的民间音乐进行学术出版,迈出的第一步。

这套《典藏中国音乐大系》,每盘2张CD,并附有100多页的图文(含中、英文)解说册一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担任总编,并负责每盘的册页中介绍性简介的撰写。同时,还邀请了各个乐种的研究专家,对每盘唱片中收录的乐曲、乐种、乐器、作曲家、演奏家及曲目录音年代等,进行编辑及撰写介绍。如,《十八般曲艺》唱片,由曲艺方面的专家栾桂娟负责文字资料撰稿和音乐编辑,《今夜来唱戏》唱片,由戏曲方面的专家姚艺君负责的文字资料撰稿和音乐编辑等。这些信息也体现出了《典藏中国音乐大系》系列CD的学术性内涵。

学术性质的历史性有声唱片的录制和发行,在西方一直也是受到很大的重视。自1898年伦敦的Gramophone公司成立以来,由于发行唱片需要,留下了许多极具价值的历史性有声资料,例如,乔治•格什温在1924年弹奏的录音,不仅为近代西方音乐史留下了实物见证,也成为了研究他演奏及作品诠释的重要文献。而对于民间原生态音乐的出版,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西方录音出版公司的关注和重视。其中,最有代表的是美国Virgin唱片公司,它自上世纪90年初开始,至今已出版了众多世界各地的民间原生态音乐,仅Read Wovld系列唱片,已经出版超过了百张,而唱片内容也已涉及了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和民族,这对于西方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相当有利的资料依据。

我国对民间音乐录制采集始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延安时期,而后又经历了50年代的各省市的民歌普查运动及70年代末各地《民间歌曲集成》的编纂活动。在这其中,采录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存的民族民间音乐音响音像档案资料就近七千多个小时,所含内容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地域和民族。另外该所搜集的自清末以来的戏曲唱片近三万余张,这其中有我国现存最早期的珍贵唱片;还搜集保存了1949年以来的大量戏曲、音乐、舞蹈、曲艺音像资料,包含了全国各地各民族几乎所有主要剧种的经典代表性剧目。但是这些资料始终没有得到我国的唱片出版界的重视。对于这些有价值的音乐活性样本——民间音乐的历史录音,一直也与出版无缘。反倒是民间音乐的“尸体”——乐谱,被大量的编纂成集,相继出版。这一现象应该引起理论界的反思。

此套《典藏中国音乐大系》的出版,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可谓功不可没。这不仅需要眼光,而且也要有一定的胆量去承担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风险。让人兴奋的是,由于台湾风潮公司的这一举动之后,也引起了香港和大陆的一些唱片公司对传统历史录音资料出版的重视。例如,香港龙音唱片公司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携手出版了一套(6张)古琴历史录音;大陆的中国唱片总公司,也自2000年以来,相继出版了《世纪歌典》、《京剧大典》,最近又出版了一套《陕北民歌》,这些均是极有价值的民间历史性录音。而这一系列的历史性音乐资料的出版,对于音乐学术界可以说是一件天大的大好事,不仅对于民族音乐学者是一套非常好的研究和教学资料,而且对于一些音乐机构来说,也是提供了一次补血的机会。据我所知,国内一些音乐学术机构的音响资料,由于早期录音制品的质量和保护措施不当等原因,部分音响资料已经损坏严重,甚至已经报废。这其中有缺乏保护资金的因素,也有不重视保护的原因。

保存这些无形文化遗产资料,除了要在合适的环境存放外,还需要专业的设备。现今国际上很多专家并不赞成用拷贝方式保存资料,因为无论把这些资料拷贝到激光唱片、DAT或是电脑硬盘上,都会使音频信号减损,不利于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目前最可行的是通过DMSS服务器系统来保存这些资料,该系统可随时监视这些资料,自动识别哪些磁带已到了破损地步,系统会自动备份,这套系统折合人民币约六十万元。但是在国内,这是任何一个音乐机构都难以承担的。所以目前很多历史录音被“成功”拷贝之后也就“功成身退”了。如今唱片公司的介入对这种“物质的口头”文化遗产的再生肯定是具有积极作用,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唱片公司进入这个行列,因为这毕竟才是我们的第一步。

张睿婷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