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本先清源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在兴奋之余都在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把被“四人帮”糟践掉的10年时间抢回来,早一点实现周恩来总理生前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尤其我们这些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更是为此着急。

华国锋是一个比较厚道的人,因为他是从基层来的,对基层比较了解,当时,他有个雄心壮志:“压了这幺长时间,可该要发展了。”他经常在玉泉山召开会议。我多次参加他主持的经济方面的会议。十年动乱,国家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积重难返,亟待正本清源。正本要先清源,从何处入手?1975年邓小平复出时主持整顿的经验是成功的,所以粉碎“四人帮”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整顿。全国党政军、工农商各条战线都需要进行整顿。

如何整顿经济,如何恢复生产秩序,小平在1975年整顿时指出:“整顿必须从整顿铁路秩序入手”,因为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四人帮”搞乱经济的重点。所以,玉泉山会议决定,粉碎“四人帮”后经济工作的第一件事也是整顿铁路。中央决定从河南调段君毅进京担任铁道部长。段君毅原是晋冀鲁豫军区老干部,西南军政委员会财委副主任、工业部长,调中央后“文化大革命”前任一机部部长。

铁路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虽然经过1975年的整顿,但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时,在“四人帮”唆使下铁路系统闹得更凶。当时在铁路系统靠造反起家的头头中九大的中央委员就有6个,他们各有一群打手为非作歹,所以恢复经济工作秩序,关键是打通铁路大动脉。对此,华国锋很着急。一次在玉泉山听段君毅的汇报,他对铁路恢复进展工作不满意,说:“老段啊!你是老同志,在恢复生产上总该采取个积极态度嘛!”话说得很重,段君毅也很为难,当时整顿铁路的难度的确大。为帮助段君毅开展工作,他到职后,国务院指定我协助他召开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主要是整顿。这次整顿的重点路局仍然是占据津浦、京广和陇海铁路枢纽的徐州、郑州两路局。会议于1977年2月在北京饭店召开。我帮助他做会议组织工作,每晚听各组汇报,简报稿由我阅后交段签发送谷牧、先念、华国锋。这次铁路会议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全国一片大好形势下召开的,没有来自上面的干扰,职工群众顾虑也少了,上下同心协力,基本上是一鼓作气把所有坏头头一网打尽。两条主干线铁路运输开始好转,为恢复国民经济打响了第一炮。但陇海铁路的另一枢纽兰州路局的领导班子依然在坏人手中,负隅顽抗。兰州枢纽瘫痪关系到陕、甘、宁、青、新疆五省区铁路大动脉的畅通。中央指定刚刚恢复工作的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宋平、兰州军区司令员黎原、铁道兵政治部主任李际平组成领导小组,率领铁道兵指战员进驻兰州路局各主要站段,快刀斩乱麻,把“四人帮”余孽“一锅端”。为了及时打通西北大动脉,铁道部从沈阳路局、济南路局抽调了一批机车和司乘人员到兰州局各站段。在徐州、郑州、兰州路局整顿的同时,由计委生产组牵头,铁道、煤炭部派员参加的突击运煤工作组,奔赴山西、宁夏等地煤矿,将堆积如山的存煤突击运到京、津、沪、唐山电厂及河西走廊各重要厂矿,充实库存,保证了生产的迅速恢复,使这一地区燃料紧张的局面开始缓解。

铁路会议之后,我们按照1975年的办法接着召开了全国冶金工作会议和全国计划工作会议,4月20日至5月13日,又召开了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

恢复工业学大庆,是中央在经济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决策。我认为学大庆不仅仅是学它的生产管理,最重要的是学习它的精神,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笔宝贵财富。我是学大庆会议秘书长,学大庆会议筹备工作是从1977年1月开始到4月下旬,是我这一时期花费时间最多的一件事情。1977年4月20日,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祝贺金日成65岁生日之后,当晚乘火车赶到大庆。“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在油田隆重开幕,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出席了这次会议,各地和企业代表7000多人。华国锋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他号召以大庆为榜样,抓思想政治工作,抓企业经营管理。他号召全国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办成大庆式企业。大会之所以先在大庆油田召开,目的是增加代表感性认识,在参观学习之后会议转到北京,由余秋里、康世恩在人民大会堂介绍大庆、大庆事迹和大庆铁人精神的报告,十分感人。这次会议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大庆。

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文化大革命”前曾有许多建设“大庆式企业”的经验,企业对大庆也比较了解,榜样、路数人们都熟悉。粉碎“四人帮”后,针对当时企业管理的混乱状况,工业企业学大庆内容有所侧重,主要是依照大庆“三老四严”的要求整顿企业,这是正本清源的最有效办法。这次会议重点抓了三件事:一是整顿领导班子。“文化大革命”中,把厂长、书记称谓取消,都叫革委会主任、副主任,成员来自军代表、工宣队、军宣队、造反派头头和所谓“解放”出来的革命干部代表。而熟悉生产、懂经营、会管理的一些老厂长们多数被“靠边站”了。整顿班子要把这批人“解放”出来。同时还要把“三种人”,即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靠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清理出来。二是整顿企业秩序,恢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要求通过学大庆,肃清“四人帮”推行的所谓“三无企业”的流毒,强调做好“三基”工作。三是整顿职工队伍。开展以提高职工文化、技术素质为目的的“双补”活动,做好职工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弥补“文化大革命”十年职工队伍整体文化、技术水平素质的普遍下降,弥补这一时期大量进厂的新职工文化、技术空白。一些“文化大革命”时期名为初高中毕业的工人“因停课闹革命”,他们的实际文化程度很低,有些工厂职工还有文盲。新工人技术操作水平则更差。通过“双补”,要求新工人文化补到初中三年级,技术操作补到初级技工的水平。

在会议上,华国锋还贸然地提出要有十来个大庆(油田),这个提法显然不切合实际,是急于求成。

二、所谓“洋跃进”

1977年3月3日至1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1977年国民经济计划。这是粉碎“四人帮”后召开的第一个计划会议。编制第五个五年计划是粉碎“四人帮”后经济工作的又一件大事。“文化大革命”期间编制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一度中断,虽然也有年度计划,但年年计划,年年如同没有计划。粉碎“四人帮”后急需编制一套各行各业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指导经济的恢复工作。

由于十年动乱,经济领域极度混乱,为统一认识,会议提出了“十个要不要”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如“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等,其中第八个是“要不要引进新技术”,也就是要不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引进一些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也是粉碎“四人帮”后经济领域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文化大革命”后期虽然恢复引进了几个项目,但来自江青一伙的干扰太大,部分人将引进与“洋奴”与“卖国”画上等号,所以引导大家讨论弄清是非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的方针,一直是以自力更生为主,适当引进先进技术,取长补短,以加快我国建设速度。

就在这个时候(3月10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初步总结了粉碎“四人帮”以来的工作,部署了当年的工作,也讨论了1977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会上,陈云提出“天安门事件”要平反,陈云的发言,因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而未能刊发会议简报。这引起了一些与会代表的不满。当时“两报一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学好文件抓住纲》,对这篇文章,会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争论得十分激烈。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上,这就是“两个凡是”的正式文本。之后,由胡福明等撰写,胡耀邦亲自修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立即引起全国性大讨论。4月间小平给中央写信,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体系指导我们的工作。信中虽未提及“两个凡是”,但对于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小平坚决而且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叶剑英、李先念也都反对“两个凡是”。

5月间,小平明确表示“两个凡是”违反毛泽东思想。他说如果按照“两个凡是”的标准就说不通为他平反,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是合情合理的。

在“两个凡是”的争论中,涉及了如何理解和实施毛主席“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这句话的含义。打倒“四人帮”后,怎幺样来拨乱反正?又如何恢复经济?当时华国锋的指导思想是想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对当时的经济状况比较着急。计委据此思想编制的计划,引进项目偏多偏大,有些还是部门或地区重复引进。在审查计划时陈云不赞成,他认为当时急需的不是大量引进,而是通过调整缓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他提出引进必须围绕调整这一目的。他批评冶金部想借外债发展钢铁,不知道这里面的厉害。他说年度计划方案,大项目1700多个,小项目几万个,搞计划的人忘了中国的国情,9亿人口,80%还在农村,新中国成立30年,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陈云批评计委的方案显然与批判“两个凡是”有关。他反对脱离实际地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而搞上去,说这不是毛泽东思想。有人说,陈云在会上发言批评了“洋跃进”。这也不是事实。中央领导同志在会上批评计委大引进的计划是事实,但“洋跃进”三个字,就我所知是在一个展览会的展板上出现的,后来被一些人引用了。

至于华国锋,我完全是直观感觉。毛主席的晚年,由于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使林彪、江青一伙得势,而他老人家在关键时刻把国家领导权交给华国锋,写下“你办事我放心”那张字条,我又深感庆幸。华国锋长期做地方工作,人很老实,不搞阴谋。从后来他服从多数,愿意辞职,说明他是个好同志,但他的思想认识局限在了毛主席怎幺讲,我就一定要怎幺干。

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主要是徘徊中前进、是调整。某些方面在调整中还有发展,特别是国民经济的整顿,成绩显着。从工农业总产值上说,1977年、1978年和1979年年增长率都是10%以上。工业总产值1977年、1978年增长也是10以上。1979年增长幅度虽低于10%,但增长率也是很高的。粮食产量1977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比1976年减产70多亿斤,但1978年和1979年都是增产的。钢产量,1976年、1977年、1978年所谓“三打2600”,但1978年钢产量还是达到3000多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