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阳红 窦红涛

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肩负保障边疆安全、生态安全重任,在发展中仍面临较多严峻挑战,需要完善相关政策供给,进行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持。

一、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点

(一)边境线长,以对蒙古国贸易为主

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阿拉善盟三市沿边地区位置特殊,地位重要,是对蒙古国贸易的重要通道。三市所涉及的边境旗(县)有: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2个苏木(乡镇)、4个嘎查(村),边境线长104公里;鄂尔多斯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3个苏木、5个嘎查,边境线长88.6公里;阿拉善盟的7个苏木、10个嘎查,边境线长734.7公里,合计边境线长927.3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的21%。沿边区域共有三个公路口岸,为阿拉善的策克和乌力吉口岸,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满都拉口岸,主要开展对蒙古国的经贸合作。

(二)人口稀少,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高

三市边境地区人口较少。2020年,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94万人,每平方公里5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6万人,每平方公里4人;阿拉善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24万人,每平方公里1人。沿边苏木的人口更少。四子王旗沿边苏木有719人,阿拉善盟沿边苏木有5309人,是典型的人口稀少地区。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阿拉善盟蒙古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8.95%、15.3%和19.01%,边境地区的人口主要以从事牧业生产的蒙古族为主。

(三)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三市处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常年降雨量少,土壤沙质性强,沙漠面积广阔,森林植被覆盖率极低,以荒漠草原为主,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近年来,草原总体退化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地下水超采严重,土地碱化严重,暴雨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冰雹、冻害等自然灾害严重。三市位于华北平原上风向,生态安全地位十分重要。

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仍存在较大缺口

尽管近年来国家通过脱贫攻坚、兴边富民等多种渠道加大了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但边境地区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教育医疗等设施仍存在较大缺口,“最后一公里”欠账较多。苏木道路以砂石路和草原自然路为主,通户公路存在建设空白,个别抵边苏木和多数抵边嘎查没有通往主要交通干线的连接道路。抵边地区通信信号差或无信号,疫情期间学生无法在家上网课。大多数牧民主要依靠风光互补取电。受自然条件限制,供电稳定性较差,距离高压电几公里范围内的守边户仍无法通电。供水保障性差,运行维护资金短缺,管道老化,冻害影响严重;安全饮水已达标,但人饮井数量不足,牧民拉运水距离较远,取水成本较高。随着人口不断减少,苏木的教育医疗服务缩减,儿童上学、病人就医要到上百公里远的县城,如遇急病,就医难以保障。由于边境地区地域面积广,人口居住分散,各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较高,加上各级政府财力有限,解决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仍面临较大困难。

(二)草原生态保护与守边牧民增收矛盾突出

三市边境地区生态脆弱,草原鼠虫害、旱灾等灾害频发,生态退化风险较大,生态保护和治理的任务繁重。随着治理成本不断上升,生态治理资金出现不足,生态治理投入仍需加强;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外,其它生态工程仍需要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南北方种草补助标准相同,但北方地区种草的成本较高。生态保护工程的维护较难,目前国家生态治理主要投入前期造林、种草费用,后期生态维护主要依靠市场化机制,但由于生态维护的效益比较低,企业没有积极性,影响了生态治理工程的后期成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较大,对边境牧民从事牧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在禁牧政策出台后,一亩草地补助7.8元,草场面积较大的牧民基本生活可以保障,但草场面积小的牧民,补助较少,又缺乏其它的生产条件,导致生活困难。受草场连年干旱和草原管理跟不上等的影响,牧区饲草料供给不足,经营方式落后,偷牧、夜牧现象时有发生。

(三)边境口岸发展面临自身与外部多种难题

口岸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步伐缓慢,口岸通道建设不完善,乌力吉口岸尚未通一级公路,对外联络条件较差。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对外贸易经济总体规模小,企业“小、散、弱”,抗风险能力弱,仍以“通道经济”为主,主要提供过货通关、产品加工和商贸服务功能,服务功能辐射面较窄,难以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有效支撑。口岸营商环境较差,政策落实不细不实,管理规范性有待提高,存在违规乱收费、变相涨价收费等问题,企业运营成本较高。随着各国对国内产品保护力度的加大,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增多,边境贸易遭受阻碍。口岸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较差,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口岸工作。

(四)守边后继无人的形势十分严峻

边境牧区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加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就业岗位,基本生活成本较高。青壮年人口通过求学、务工等方式彻底搬离牧区,导致边境牧区人口外流、乡村空心化严重。老一辈守边人员年事已高,现在的守边人员年龄大都超过50岁,禁牧和转移搬迁政策,使一些边民离开了边境一线。边境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本公共服务条件,也无法吸引周边及外来人口进入,沿边牧区人口减少的趋势很明显,未来巩固边境地区安全,后继无人的挑战十分严峻。

(五)部分政策实施“一刀切”与政策不足同时存在

如在牧区实施“撤乡并镇”政策中,由于牧区土地面积大,撤乡并镇后,学校数量减少,导致牧区牧民子女上学不方便,只能到较大的镇或县城上学,学生年龄小,需要有家长陪读,给牧民带来较大负担;牧民集中居住后,改变了原有生活方式,就业机会减少,对社会稳定不利。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专门的支持资金存在减少的情况,难以支持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产业支持政策多针对产业规模较大的项目,而边境地区的产业规模都较小,无法享受到相应的产业支持政策,产业发展十分困难,进而影响了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守边的积极性。

三、支持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需要更加精准

(一)多渠道多方式提高边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边境地区发展事关国家边疆安全,沿边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针对人口稀少与基本公共服务规模供给的矛盾,仍需加大国家和自治区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最后一公里”方面的投入。在交通、通信、供电、供水领域,除了支持重大干线通道、边防公路和抵边通道建设外,要更加关注抵边苏木嘎查公路、通信、供电、供水等设施建设。为偏僻、分散、无法设置信号塔地区的一线边民配备卫星电话,对于设置信号塔后信号较弱的地区,设置信号塔并配备信号放大器。对于无水源地区,为守边牧民配备拉水车和水窖。除了政府支持外,还要积极发挥社会力量,通过提高政府补贴等手段,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边境地区的设施建设投入。针对边境地区特定人群和特定嘎查,通过实施一些指向性明确的项目,如小规模供水、互联网教育、网上医疗等等,缓解边境人口稀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经济的问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等多种方式,鼓励内地人才到边境地区支教、支医。

(二)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制订针对小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政策

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边境地区,必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改良环境为基础,统筹协调好生态保护与边境地区发展、牧民致富的关系。在草原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念和治理模式,通过提升生态型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牧民的收入水平,增强边民守边的积极性。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延续京津风沙源等治理工程和草原奖补等政策;落实取消地方配套政策;研究增加生态治理维护和管理资金;采取综合方式开展草原生态环境治理,选择既有生态意义,又具有经济意义的树种,免费供应树苗并给予种植补贴。在产业发展和牧民致富方面,制订针对边境地区小规模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如支持边民在龙头企业引导下,发展骆驼和马产业,为一线边境牧民提供免费的智能放牧设备,通过小额贷款、前期资金等支持牧户得到前期启动资金。国家和自治区要继续加大对边境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支持,鼓励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手工艺、民族餐饮等。

(三)依托内陆城市推进边境口岸发展

边境口岸是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也是沿边地区独具的优势。同时,边境口岸的发展也受到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自然环境恶劣、人才短缺等因素制约。边境口岸的发展需要通过自身和外部力量的共同努力,切实增强对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国家、自治区要加大对重大枢纽通道工程、重要物流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边境口岸的对外通达程度。继续完善联检楼、查验货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口岸通关水平。改善口岸金融生态环境,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通过加大干部、专业技术人员选派交流人次,建立边境地区人才飞地等措施,为口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细化政策实施方案,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监管方式,优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推动边境口岸与内陆城市合作发展,以边境口岸为前沿,沿边内陆城市作保障,促进边境口岸与内陆城市一体化发展。深化与蒙古国的商务会晤,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促进边境贸易发展。

(四)提高守边牧民基本生活保障和护边补助

边境地区牧民是守边护边的重要依托,在边境边界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守边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应切实提高守边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让边境地区的牧民既要留得下,还要过得好。宜结合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相应提高边民的补助标准,保障边民的基本生活以及提升边民守边固边的积极性。针对牧民生活成本高的事项,增加政府补贴力度,如给予出行补助、加大煤油、汽油、柴油、取暖费、慰问金等补贴力度。在发放边民补助时应区分一二三线人员,根据距离边境线的远近,给予不同标准的补助,体现对边境一线牧民的支持,调动一线边民守边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护边员制度,提高护边员补助,对护边员家庭和一线边民实行保障兜底,将护边员家庭人口纳入农村牧区低保,建立护边公益性岗位补贴制度,合理确定护边员岗位,每人按月进行补贴。

(五)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边境村镇建设

边境地区人口稀少,但肩负守边重任,其乡村振兴的路径应该具有独特性,无法也不必采用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的乡村振兴模式。边境地区乡村的布局规划既要考虑牧业生产的分散性特点,也要考虑牧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应综合考虑边境安全、发展条件、距离远近、牧业发展等因素,结合现有牧民嘎查、苏木布局状况,合理规划嘎查布局。引导边民适度集中居住,配套完善供电供水、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设施。加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化建设,为牧民提供生产生活公共服务信息。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