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果,曹惠敏,孙世平△,许志强

1.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54;2.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重庆 40004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急性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部分患者遗留周围性面瘫症状,影响面部外观,从而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有研究显示,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3周后恢复,超过3周则预后较差[1-2]。激素和抗病毒治疗可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3],缩短病程,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大,在临床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4]。针刺治疗作为我国传统疗法,因针刺治疗良好的安全性及低成本,广泛用于成年人和儿童面瘫等各种瘫痪疾病的治疗[5-6]。但是,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后何时行针刺治疗效果较好的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时间点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60例,均于入科后行一般治疗。根据入科时间及《中国循证临床实践指南·针灸分册》[7]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分期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40例。A组,发病后1~3 d行针刺治疗,男23例,女17例;B组,发病后4~7 d行针刺治疗,男19例,女21例;C组,发病后8~21 d行针刺治疗,男21例,女19例;D组,对照组,未接受针刺治疗,男22例,女18例。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年龄18~70岁;(2)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符合2016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8];(3)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继发性面神经麻痹: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中耳炎、迷路炎、腮腺炎、腮腺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莱姆病等;(2)合并妊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肿瘤,心房颤动等。4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临床基线特征比较(n=40)

1.3方法 符合入组标准患者均按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给予一般治疗,如激素、改善循环、B族维生素、保护眼角膜等治疗。针刺治疗由该科具有丰富针灸医师完成,穴位包括(患侧)阳白、四白、太阳、地仓、大迎、风池、合谷、太冲。A、B、C组每天针刺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分(H-B评分)、瞬目反射(R1值、R2值)、面神经电生理评估(潜伏期、波幅)。H-B评分按H-B面神经功能分级0~6级分别赋予分值6、5、4、3、2、1、0分。治疗前H-B面神经分级5~6级者不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接受了面对面或电话随访。随访人员由科室组织同意配合并通过合格测试。

2 结 果

2.1各组瞬目反射结果比较 4组患者针刺治疗前瞬目反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1个月随访瞬目反射检查结果比较,B组R1值优于A组及D组,A组、B组、C组R2值均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治疗后3个月瞬目反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各组治疗前后瞬目反射结果比较

2.2各组面神经检查结果比较 4组患者针刺前面神经潜伏期与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A组、B组、C组与D组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A组、D组面神经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治疗后3个月面神经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治疗前面神经检查结果比较

2.3各组H-B评分比较 针刺治疗前,4组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比较,4组H-B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H-B评分与A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4组H-B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H-B评分均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各组H-B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单侧面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缺血改变等相关[9]。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预后较差,遗留眼睛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目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主要包括短期小剂量使用激素、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针灸等治疗[10]。有研究显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给予针刺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3,11]。但是,不同时间点行针刺治疗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预后影响研究甚少。本研究采取不同时间点给予针刺治疗,观察患者预后情况。

多种量表及电生理检查可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其中,电生理检查广泛用于面神经的疗效评估。有研究表明,面神经肌电信号的改变能很好地反映面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12]。此外,H-B评分广泛用于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估[13]。因此,本研究采用面神经肌电图及H-B评分评估面神经运动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优于非针刺治疗组,瞬目反射结果提示针刺组优于对照组,其中,发病后4~7 d针刺组与其他时间点针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神经肌电图检查提示,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在发病后1个月左右。发病后4~7 d给予针刺治疗面神经潜伏期、波幅与发病后1~3 d、发病后8~2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各组面神经潜伏期、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评分显示,治疗后1个月发病后4~7 d针刺组预后最佳,治疗后3个月各针刺治疗组仍优于对照组。据此推测,发病后4~7 d可能是针刺治疗的最佳时间,可早期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仅收集本院病例,样本量较少,结果可能存在偏倚。未来将增加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以获得更可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