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英

[摘要] 目的:对我院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了解我院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以提高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12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8年共收到报告35份,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为抗菌药,占总报告数的48.6%,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占抗菌药的52.9%;中成药占总报告数的31.4%。我院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以住院患者为主,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菌药、中成药为主,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大部分可以治愈,绝大部分对原疾病的治疗影响不大,不良反应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主要不良反应症状以皮疹多见,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以“很可能”为主。结论:必须加强医务人员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对抗菌药、中成药的使用进行重点监测,对年龄、给药方式、遗传等易感因素足够重视,提高门诊患者的报告率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水平。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b)-112-02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作用、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等[2]。它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已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并成为当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3]。为做好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本文收集2008年1~12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12月各科室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35例。

1.2 方法

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提供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项目设置,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民族)、报告科室、过敏史、用药情况、程度、转归、对原疾病治疗的影响、主要不良反应症状、关联性评价等项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1.1 科别只有1份报告来自门诊患者,其他均为住院患者。

2.1.2 性别比药品不良反应的男女患者比例为15∶20。

2.1.3 年龄分布1~18岁10例,19~40岁9例,41~60岁5例,60岁以上11例。

2.1.4 民族汉族34例,壮族1例。

2.1.5 家族过敏史有家族史的2例,无家族史的13例,家族史不详的20例。

2.1.6 个人过敏史有过敏史的4例,无过敏史的19例,过敏史不详的12例。

2.1.7 状态新的6例,一般的29例。

2.1.8 转归治愈31例,好转4例。

2.1.9 对原疾病治疗的影响不明显的34例,病程延长的1例。

2.2 药物情况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中,抗菌药17例,占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总数的48.6%,其中,头孢菌素类9例,氟喹诺酮类4例,林可霉素类2例,阿奇霉素1例,氯霉素1例。另外,中成药类11例,占31.4%;生物制品(肽类)类3例,占8.6%;其他化学药品4例,占11.4%。

2.2.1 给药途径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有3例是口服给药,其他32例为静脉滴注给药。

2.2.2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2例,皮疹兼胃肠道反应1例,过敏样反应2例,寒战1例,先高热后寒战3例,晕厥1例,发热2例。

2.2.3 并用药物有7例有并用药物,有1例怀疑为多种药物联用。

2.2.4 关联性评价肯定4例,很可能18例,可能13例。

3 讨论

我院虽超额完成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所交给的任务(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任务为25例,我院共上报35例,完成率为132%),但作为一家综合性二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例数仍偏低,说明临床上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重视不够,必须加强其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提高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水平。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中,抗菌药占报告总数的48.6%,与魏祖珊等[4]报道基本一致。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占抗菌药的52.9%,中成药占总报告数的31.4%。在我国,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大量出现,这两类药物的使用日益广泛。由于生物和中药制剂组方上的复杂性,以及有效成分多为大分子物质,在临床应用时往往易产生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死亡[5-6]。因此,有必要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提高警惕,认识到生物和中药注射剂不但可以致敏,而且出现率不低,在使用时要重点监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科别可以看出,门诊的报告比较少,但并不等于没有,这与门诊患者流动性大有关。门诊患者就诊完便离开了,服药后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若轻微、可忍受,就不会到医院;严重者虽到医院,但因各种信息特别是药品信息如药名、批号等不易收集,从而造成报告困难。所以药房在发药时应将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信息特别交待患者,服药后若有不适,应及时带上所服的药物到医院就诊,以便及时处理和上报。

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年龄分布上看,0~18岁和60岁以上的患者占6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联合用药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有家族、个人过敏史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可见药品不良反应与诸多因素如年龄、给药方式、遗传等易感因素有关。我院药品主要不良反应症状以皮疹为多见,其他反应有高热、寒战、发热、胃肠道反应、过敏样反应、晕厥等,但程度较轻,没有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且在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后,88.6%的患者能治愈,11.4%的好转。对原疾病的影响方面只有1例患者延长原疾病的病程。在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面,判定为“很可能”的占一半。

总之,必须加强医务人员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临床上应对抗菌药、中成药进行重点监测,对年龄、给药方式、遗传等易感因素引起足够重视,提高门诊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提高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水平。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对引发 ADR的危险因素,如特异性体质、药物过敏史、过敏性疾病、肝脏疾病、药物特点、药物间的交叉过敏与多价过敏、药物的杂质、给药途径、用药剂量、溶媒选择及溶媒用量等,应认真进行了解,以合理用药,尽量避免 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秋敏.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107-109.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2.

[3]申国庆.从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谈临床用药监护的重要性[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6,4(1):49-50.

[4]魏祖珊,罗卫国,吴志坚.我院164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J].抗感染药学,2006,3(1):40-41.

[5]苏世奇,段虞珍.中药不良反应文献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7):72-73.

[6]满莹,许贵军,隋金婷.常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93,6.

(收稿日期:200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