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晟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南京 210004)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多因病情较轻或学习等原因在社区或乡村卫生室治疗。为了解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用药情况,现对我院2006~2007年儿科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用药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呼吸道感染患儿238例,其中,男121例,女117例;年龄7 d~11岁;上呼吸道感染83例,肺炎39例,急性支气管炎116例。

1.2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儿均作血常规、胸部X线摄片、肝功能检查,其中27例患儿作心电图、心脏B超、耐药菌株检查及血培养。

1.3 方法

238例患儿均应用抗生素,其中单用1种者23例,合用2种者147例,合用3种者68例,抗生素合用抗病毒药者146例。

2 结果

经治疗后,痊愈137例,好转101例。

3 讨论

经对238例住院患儿病例分析,发现我院儿科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用药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3.1 盲目应用抗菌药物

当今抗生素的滥用对人类的危害已经成为共识,它会诱发细菌耐药,损害人体器官,导致二重感染,继而引发社会危害[1]。通过对住院患儿病例分析发现,238例患者中159例为病毒感染或合并病毒感染,治疗方案中只有76例合用了抗病毒药物,多数仅用抗生素治疗,而抗生素与皮质类固醇激素、解热药合用者占69%,治疗方案存在缺陷。因此,抗生素使用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禁忌证以及配伍禁忌,避免盲目无指征的滥用抗生素,尽可能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毒副作用小而疗效高的抗生素;同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而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窄谱抗生素;禁止无针对性的联合用药和无指征的预防性用药[2]。

3.2 不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处方管理办法》中规定,每张处方中药物品种不应超过5种,但此次处方审核中发现超过5种药物的处方甚多[3],这类不合理用药占到了所查不合理处方数的16.4%,并用药物的种类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18.6%,并用6种以上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增至19.8%~81.4%。因此,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3.3 经验用药

本组病例用药前仅有27例做了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其余病例均是凭经验用药,且在药物用量上,由于未按小儿用药剂量计算给量,而是凭经验或盲目地大剂量应用抗生素,致使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增加[4]。调查结果表明,住院患儿使用抗生素全部采用静脉给药方式,小部分结合口服给药和喷雾吸入的方式。静脉给药是临床上重要的给药途径,药物吸收迅速、见效快,在儿科应用广泛,但输液有可能发生输液反应,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且输液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给药后药物作用相对强烈并难以逆转,所以临床使用应重视静脉给药可能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反应,秉承“能吃药就不打针,能肌内注射就不输液”的原则。

3.4 给药剂量、间歇不合理

阿奇霉素(3张)单剂量给药后的血浆消除半衰期为35~48 h,宜每日1次给药,儿童患者的肝功能发育未全,每日2次给药会使其不良反应加大。头孢克肟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儿童的肝肾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多次给药易引起不良反应[5]。罗红霉素(3张)同样是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宜每日2次服用。富马酸酮替芬(1张)宜每日2次,早晚服。头孢他啶(2张)(半衰期为18 h),属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其抗菌效果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时间,故给药方式宜连续输注或分次给药,血药浓度超出致病菌的MIC的时间越长,则抗菌活性越强,但当血药浓度超出致病菌的MIC一定浓度(24倍)后,再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加抗菌活性。每日1次肌内注射可短期内达到高血药浓度,但1 d当中长时间血药浓度低于致病菌的MIC容易引起耐药菌的产生。分析中发现,溶媒不合理是抗生素使用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本应将抗生素溶在50~100 ml的生理盐水中,却普遍选用了150 ml,静脉滴注,这不仅难以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而且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和耐药性。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试行)(上部分)[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2):748-751.

[2]郭艳萍,梁兆昌,罗智英.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滥用抗生素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4(27):82-83.

[3]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急性呼吸道感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试行)(下部分)[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6):379-381.

[4]严珍.儿科抗生素应用的误区、危害及对策[J].海峡药学,2006,4(18):142-145.

[5]王君耀,赵峰.3种微生态制剂与常用抗茵药物的相互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