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卉敏,蔡 萍

(武汉市儿童医院外科ICU,湖北武汉 430016)

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危重患者多,病种复杂,工作节奏快,ICU护士需要及时有效地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和处置,而目前普遍存在的护理人员短缺问题在ICU护理中尤为突出,为提高ICU护士的应急救治能力,保证护理质量,自2008年以来,我院对外科ICU护理人员实施分层管理,实行小组制排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外科ICU共有护士25名,学历:本科6名,大专18名,中专1名;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8名,护士12名;护龄:10年以上9名,5~10年8名,5年以下8名。

1.2 方法

1.2.1 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组

对护士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根据护士的年资、职称、学历、工作能力、经验和责任心进行新老搭配,编成5组,每组4名护士,设组长1名。

1.2.1.1 护理组长 由责任心强、熟悉业务、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具有一定管理、协调能力的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担任(专科护士和有外出进修ICU监护经历的护士可优先考虑),主要负责本组护理人员的协调配合,分配每名护士分管的患者,指导当班护士工作,解决技术难题,监控夜间护理工作质量,如遇特殊患者或较危重患者时由组长亲自负责护理。

1.2.1.2 高级护士 由工作5年以上、责任心强、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和抢救护理经验的护士担任,负责较危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能参与指导低年资护士的护理工作,在护理组长不在时,能代替组长完成协调工作。

1.2.1.3 初级护士 为工作2~4年的护士,主要负责病情相对较轻、处于稳定期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1.2.1.4 护士助理 为工作1~2年的低年资护士、新入科护士、轮转护士,负责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学习危重患者的护理和抢救配合技能。

1.2.2 改革排班模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班,每班 12 h,分为白 8-8(8∶00~20∶00)和夜 8-8(20∶00~8∶00)两班,夜班后休息 2~3 d,保证每班次至少有一个护理小组在岗,各组人员相对固定,班次相对固定。

1.2.3 完善分配制度

在绩效分配方面,各级护理人员按级别由高到低分别给予不同待遇,护理组长待遇最高,高级护士次之,以此类推。

1.2.4 质量控制

护士长在每日晨间查房、每周夜查房及护理三级查房中检查护理质量,科内质量控制小组每月对各护理小组的护理质量进行总结,每季度进行一次排序,优胜组给予奖励。

2 收获和体会

2.1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了护理质量

护士分层管理,将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体现了新老搭配、强弱搭配,不仅使技术力量得到均衡分配,更使低年资护士得到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技术水平得以尽快提高;高年资护士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能有效解决护理技术上的难题,保证了危重患者抢救及时到位,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2.2 增强了低年资护士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外科ICU急、危、重症患者多,患者周转快,工作无规律,特别是节假日、中午及夜间等护士长不在的情况下,突发事件多,年轻护士难免会产生紧张、无助的感觉。小组制排班每班均有高年资护士在班,年轻护士如遇到困难可随时请教,减轻了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

2.3 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

有学者认为,护理工作得以安全正常进行的非物化保证因素之一,是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及其他人员的发现和弥补,而夜间护理工作中这一监督作用会完全消失,提示夜间护理工作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盲区[1]。分层管理模式下,护理组长承担了护士长的部分角色,除了参与危重患者护理和抢救外,还要检查当班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使得护士能够严守操作规程,避免护理缺陷发生,确保了夜间护理质量,同时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发挥了骨干作用[2-3]。

2.4 培养了护士的团队协作精神

分层管理模式下,各护理小组人员相对固定,小组成员之间比较默契,既相对分工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当班护理任务,可有效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和使用,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护理人员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4]。经过2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护士分层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管理观念、工作方式和习惯做法,通过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从而发挥其最大效益,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1]丛楣华,刘飞.慎独对夜间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2)∶108-110.

[2]蓝惠兰,黄惠根,李秋屏,等.分层管理方法在综合ICU的应用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129-1131.

[3]杨铁花,潘静.护理人员分层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13)∶1233-1234.

[4]肖黎,方鹏骞.我国护理人员编制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