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莉,苏亚丽,陈瑞合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眼科,河南漯河 462000)

睫状体脱离并分离在眼外伤中非常常见。如不及时治疗,会严重的影响视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5年以来,笔者对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外伤性睫状体脱离并分离患者37例行手术治疗,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漯河市中心医院的外伤性睫状体脱离并分离患者37例37 眼。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10~63岁,平均39岁;右眼14例,左眼23例;按病因分:拳击伤14例,踢伤3例,被鞭炮崩伤5例,被物体击伤6例,车祸9例;病史1~3 个月。均行视力、裂隙灯、检眼镜、眼压、房角镜及UBM 检查以明确诊断。术前眼压≤6 mm Hg(1 mm Hg=0.133 kPa),其中6 眼眼压测不出。视力为手动至0.3。均合并不同程度的内眼损伤。

1.2 临床表现

眼压下降、视力下降、前房变浅,房角镜及UBM 均可见睫状体脱离。

1.3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①麻醉:球后阻滞麻醉,个别病例由麻醉师协助强化麻醉下行手术。②根据UBM 检查结果或术前房角镜定位,做大于睫状体脱离范围的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③角膜缘后3.0 mm 处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1/2 板层巩膜瓣,将巩膜瓣分离至角膜缘。两端超过睫状体脱离范围1~2 个钟点。④距角膜缘1.5 mm 处全层切开巩膜,每次切开范围不大于1 个时钟位,切开后即有液体流出,注意尽量排尽睫状体上腔液;⑤用10-0 尼龙线间断缝合,缝合次序:深层巩膜前1 唇—睫状体—巩膜后唇,结扎时巩膜两唇闭合,切口不夹持睫状体组织;缝合间距约1 mm。⑥缝合浅层巩膜瓣和球结膜。术毕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

2 结果

术后观察3 个月~2年,观察结果如下:

2.1 视力

30 眼(81.08%)矫正视力≥0.1。其中,15 眼(40.54%)视力≥0.3,1 眼视力为1.0,部分病例合并玻璃体混浊、外伤性白内障、黄斑出血或眼底损害较重,视力提高不明显。

2.2 眼压

术后患者眼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31例眼压8~21 mm Hg,4例眼压<6 mm Hg,其中3例二次缝合后眼压升高,另1例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放弃治疗。2例术后眼压≥21 mm Hg,需依赖药物维持正常眼压。

2.3 术后前房、睫状体复位情况

术后所有患者前房变深或恢复正常,复查UBM 显示睫状体脱离各象限均已完全复位。

3 讨论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并分离通常可引起顽固性低眼压,长期低眼压可导致视神经及黄斑水肿等对视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手术缝合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主要手段[1-4]。UBM为手术提供了良好的帮助,能准确地提供睫状体脱离的范围、离断口、脉络膜上腔积液等情况[5]。手术的目的是将脱离的睫状体复位,封闭睫状体脱离的裂隙,闭塞内引流通道。睫状体脱离范围>60 °者一般需行睫状体缝合手术治疗,睫状体分离必须要缝合。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临床治疗和观察,总结经验体会如下:①我们以UBM 检查结果确定手术范围。缝合范围最多可达270 °[6]。②一般在2~4 周手术。受伤后2 周,前房积血大多吸收,眼内组织相对稳定。③睫状体脱离并分离部位一定要缝合。 ④避开 3:00、6:00、9:00,12:00 位行全层巩膜切口。⑤切开深层巩膜后,注意尽量排尽睫状体上腔液。⑥切开深层巩膜时,注意勿伤睫状体,以免睫状体出血。⑦注意患者情绪及血压,术中保持血压平稳,高度紧张患者术中给予镇静止痛,必要时行全麻,避免术中出血。

睫状体脱离手术复位后,视力与眼压均有明显提高,在UBM 的精确指导下手术,避免了盲目与漏诊,为手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睫状体脱离手术复位后,视力与眼压均有明显提高。少数患眼视力差,与伤情密切相关,因为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虹膜损伤,晶状体损伤,玻璃体积血,视神经、视网膜的损伤。本组病例中,有2例合并锯齿缘截离、视网膜脱离。术后眼压也与伤情密切相关,部分病例合并房角后退、晶状体脱位等。综上所述,手术缝合治疗睫状体脱离并分离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1]郭黎娅,高文彬.22例睫状体脱离固定缝合手术治疗挫伤性低眼压[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8):478-480.

[2]韩梅,韩冰,武桂芳.挫伤性睫状体脱离 [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7,19:477-478.

[3]庞秀琴,王文伟.同仁眼外眼外伤手术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1-67.

[4]张磊,孙兴怀.手术治疗挫伤性睫状体脱离[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1):32-33.

[5]陈秀琦,杨文利,叶天才,等.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J].中华眼科杂志,2000,16(4):280.

[6]于丽,王洁,刘早霞.360 度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27(12):1404-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