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璞,袁冬萍,祝超永

1.湖南省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南郴州 423000;2.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湖南郴州 423000

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mnatie intracranial hematonta,DTIH)是指在颅脑伤后首次CT检查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1],形成机制并不非常明确,可能与脑损伤局部二氧化碳蓄积引起局部脑血管扩张,血管痉挛引起脑局部缺血坏死,脑损伤区释放酶的代谢产物损伤脑血管壁,外伤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有关。临床虽不常见,但是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致残及致死率均较高。本文中笔者收集我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出现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资料,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5~72岁,平均38.4岁。均有明确外伤史,其中,打击伤3例,交通伤11例,坠落伤4例,平地摔伤2例,钝物击伤1例;着力部位:额颞部9部,颞顶部7例,顶枕部2例,枕部3例。全部患者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按照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其中,轻型脑伤(13~15 分)3 例,中型脑伤(9~12 分)5例,重型脑伤(3~8 分)13 例。

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烦躁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21例患者术前CT扫描显示硬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9例,脑内合并硬膜外或硬膜下6例;血肿量为45~130 ml,合并脑挫裂伤9例,合并颅骨骨折12例,中线移位>10 mm者15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开颅探查原发血肿清除术,9例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后1、2、3 d复查CT,患者出现意识及生命体征改变时随时复查。14例患者术后常规CT复查发现颅内迟发血肿,7例患者术后出现瞳孔、意识改变,及时CT检查发现颅内血肿。对于12例血肿量多于30 ml,意识障碍病情严重者,再次开颅行血肿清除术并止血,对于病情较轻、血肿量较小的9例患者行保守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GCS评分[2]:①恢复良好(5分),有轻度缺陷但能恢复正常生活;②轻度残疾(4分),残疾但可独立生活并能在保护下工作;③重度残疾(3分),清醒、残疾,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料;④植物生存(2分),仅有最小反应(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⑤死亡(1分)。

2 结果

2.1 血肿情况

术前硬膜外血肿6例,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5例,脑内血肿1例;术前脑内血肿6例,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4例,脑内血肿2例;术前硬膜下血肿9例,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下血肿1例,脑内血肿5例,硬膜下伴脑内血肿2例。

2.2 出现时间

迟发性血肿发生于伤后 6~24 h 11 例,25~72 h 7例,>72 h 3例,伤后72 h内迟发性血肿发生率(85.7%)明显高于72 h后(14.3%),其中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发生时间均<24 h;迟发性脑内血肿发生时间多为25~72 h,迟发性硬膜下血肿发生时间为>24 h。见表1。

表1 迟发性血肿出现时间情况

2.3 出血量及毗邻关系

本组21例患者迟发性血肿量>80 ml 3例,30~80 ml 9例,20~29 ml 5例,<20 ml 4例。3例迟发血肿与原血肿的中心不在一处,但两血肿的边缘重叠(邻近型);8例迟发血肿远离原发血肿,两者边缘不相重叠(远隔型);迟发血肿在原手术区对侧10例(对侧型)。

2.4 治疗效果

本组21例患者中12例病情较重采取再次手术治疗,9例患者病情较轻采取保守治疗,恢复良好10例,轻度伤残3例,中度伤残2例,重度伤残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见表2。

表2 本组患者治疗效果(例)

3 讨论

迟发性颅内血肿为颅脑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重复CT扫描或手术或尸检发现颅内血肿,或在首次头颅CT检查证实有血肿的其他不同部位又出现血肿者[3],可见于各种外伤性颅内血肿。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率国内外报道不一,临床统计表明其发生率占全部颅脑损伤患者的4%~15%,甚至高达30%,发生时间一般为外伤后1周内,而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约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12.2%。本组21例迟发性颅内血肿均发生于伤后1周内,并且72 h内发生18例,占85.7%,因此,临床对于颅脑外伤术后CT检查阴性者,要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尤其要注意术后72 h内的临床观察。

3.1 影响因素

①有报道颅脑损伤后脑血管舒缩机制障碍,发生急性脑肿胀在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颅脑损伤后脑缺氧严重时,脑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麻痹,血管扩张,脑血管容量增加,毛细血管内的压力升高[4]。但由于在血肿的占位和脑肿胀的发生,毛细血管内外压力差较小,一般无严重出血。一旦颅内血肿被清除,脑组织压下降,毛细血管内外压力差增大,血液即可从不稳定的血管壁处漏出,形成新的血肿[5-6]。脑组织严重挫裂伤者更容易发生,本组3例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术后均发生迟发性血肿。②术后颅内压急骤降低,非手术区脑组织压力及已损伤血管的血管外压力也降低,引起远隔手术区及手术区对侧硬膜与颅骨分离,从而牵拉和扯断硬脑膜血管、硬脑膜静脉窦,形成血肿,本组出现3例脑膜中动脉破损导致的急性硬膜外血肿,均于24 h内发生,6例硬膜外血肿中,2例为桥静脉撕裂引起。③颅脑损伤引起凝血障碍也是迟发性颅内血肿出现的重要因素,应注意血液指标的检测。

3.2 临床诊治注意

根据对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分析,笔者体会对于脑挫裂伤严重者、中线移位>10 mm者、术中出现过急性脑膨出者以及非血肿区骨折线较宽者,术后临床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行CT检查。对于颅脑损伤患者首次开颅手术时情况允许可不急于立即清除血肿,以避免中线摆动、颅内压急剧下降、血管离断等,进而减少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术后患者应静卧,尽量避免频繁的体位改变。对于硬膜下硬膜外血肿,CT检查可明确,但是对于迟发性脑内血肿除CT检查血肿呈混杂密度,血肿内有陈旧出血和新旧不同时间的出血,并呈扩张性占位性病变表现外,还应明确以下几点:无脑血管病史,有明确的头颅外伤史,伤后第1次CT扫描无脑内血肿,经过一个好转期或稳定期后出现卒中发作。因此,及时行CT检查,早期发现及处理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1]易声禹,只达石.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4-339.

[3]江基尧,朱诚.现代颅及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64.

[4]张远征,段国升,周定标.颅脑损伤术后并发非手术区颅内血肿的机理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1,7(1):37-39.

[5]Snow RB,Zimmerman RD,Devinsky O.Delay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J].Neurolsurgery,1986,19(2):305-307.

[6]De Salles AA,Kontos HA,Ware JD,et al.Brain tissue pH in severely head injured patients:a report of three cases[J].Neurosurg,1987,20(2):29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