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丽 方维军 陈 坚

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药剂科,上海 201600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国内最新研究数据表明,成年人高血压病发病率为27.2%[1]。众所周知,高血压病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人群中至少有20%的急性冠心病事件、近40%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和59%的出血性脑卒中事件与高血压病有关[2]。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及高血压病患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统计2009~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抗高血压药物的品种结构和应用趋势,进而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我院药品管理系统(HIS系统)获取2009~2011年住院患者抗高血压药物的名称、规格、销售金额、销售数量等数据。

1.2 方法

应用Excel软件对2009~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销售金额及其构成比、用药频度(DDDs)值进行统计。限定日剂量(DDD):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及《新编药物学》(第15版)[3]规定的日剂量为准,未收录药品的日剂量以药品说明书为准。DDDs=药品消耗的总量/相应药物的DDD,表示药品的使用频度。DDDs值越大,说明药品使用频率越高。

2 结果

2.1 各类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构成比及排序情况

2009~2011年我院住院药房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和钙通道阻滞剂(CCB)占据主导地位,二者销售金额累计所占比例均在70%以上,ARB类3年来的销售金额稳居第1位。见表1。

2.2 各类口服抗高血压药物DDDs、构成比及排序情况

2009~2011年我院住院药房抗高血压药物DDDs值排序前2位的药物为CCB和ARB,占总DDDs的50%以上。见表2。

2.3 口服抗高血压药物单品种销售金额及DDDs排序情况

2009~2011年单品种排序中,氯沙坦钾片(科素亚)在用药总金额及DDDs排序中均位居第1位。见表3~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09~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各类口服抗高血压药物总用药金额和总DDDs都呈上升趋势,考虑可能与高血压患者数量逐渐增加有关。在各类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中,CCB和ARB占据总用药金额和总DDDs的前2位,二者在用药总金额中占70%以上,而ACEI销售金额呈下降趋势,ARB呈上升趋势,这与国内抗高血压药物用药趋势一致[4]。在总DDDs方面,二者也占到50%以上,其中CCB呈小幅下降趋势,ARB呈小幅上升趋势。

表1 各类口服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及构成比和排序情况

表2 各类口服抗高血压药物DDDs及构成比和排序情况

表3 2009年口服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DDDs排序前10名药品

表4 2010年口服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DDDs排序前10名药品

相较于其他降压药物,CCB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疗效显着,高钠摄入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应用均不能干扰其降压作用,对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或外周血管病患者,长期应用CCB类药物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长期服用CCB能够稳定控制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而且价格相对适宜,因此其在总用药金额和总DDDs排序中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1位。

表5 2011年口服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DDDs排序前10名药品

本研究中ARB无论在DDDs还是用药金额方面都上升较快。与ACEI类似,ARB同样能减少脑内各种炎症因子的生成,保护脑血管,防止脑卒中,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广泛适用于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肥厚、心肌梗死等)、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等)、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以及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等)[5],而服用ARB又可避免ACEI的刺激性干咳等副作用,让患者易于长期使用。因此ARB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其中,氯沙坦和缬沙坦是我院住院患者较常用的两种ARB。但此类药物价格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大量使用,如果下调该类药物价格,相信其应用前景会更可观。

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是被公认为能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两类药物[6]。从表1中可见,β-受体阻滞剂消耗金额逐年上升,因为该类药适应证广泛,尤其适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动过速、妊娠及青少年高血压患者,是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首选药物之一。利尿剂为一线基础降压药,能有效拮抗钠水潴留,尤其对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本研究中我院此类药物用量逐年上升,这一方面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近3年我院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情况平稳,销售金额逐年增加,主要为ARB、CCB、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4类,长效抗高血压药物已占主导地位,这符合国际抗高血压药物利用发展趋势。但任何一种抗高血压药物都不可能适合所有患者,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应结合患者的生理状况、合并疾患、经济情况及药物的药理特点进行最优化选择,即个体化治疗,这样才能达到安全、合理、经济、有效的治疗目的。

[1]钱之玉.药理学进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22.

[2]赵东.加速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科学化进程[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0):723.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蔡玉娟.住院患者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用药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6):58-60.

[5]陈敏,郑仁礼,祁珊.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的分类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1):25-26.

[6]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