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钱振福 陈 光 石爱华 郑真真

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北京 101500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系因椎管发生骨性或纤维性椎管狭窄致马尾、神经根受压损伤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临床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腰痛或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好发于40 岁以上人群,其中大多数由继发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外伤所致,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症,由于行走和(或)站立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年龄增长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多,临床上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为评价以秩边、次髎为主穴,留针拔罐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8月~2010年12月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以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患者就诊后,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等进行筛选,合格入选的14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2例。其中,治疗组男 41例,女 31例;年龄40~70岁,平均(55.3±9.5)岁;病程 3个月~10年,平均(4.1±1.6)年;改良 JOA 评分(16.79±4.49)分。对照组男 38例,女 34例;年龄40~68 岁,平均(53.8±8.7)岁;病程 2个月~10年,平均(3.9±1.2)年;改良JOA 评分(16.24±4.20)分。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病程、改良JO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贾连顺主编的《现代腰椎外科学》[1]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等制订的诊断标准。①有慢性腰腿痛病史;②有间歇性跛行,直立或行走时出现下肢麻木、胀痛或加重,休息后好转;③可有椎旁压痛,严重者可有下肢感觉、肌力、肌腱反射改变;腰过伸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④X 线和CT 或MRI 显示腰椎退行性变,CT 测定椎管中央矢状径<13 mm或侧隐窝<3 mm。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0 岁以上,70 岁以下;③接受过其他药物治疗者应至少停药1 周以上;④志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合并严重心、肝、肾疾患或精神疾患者;②有发育性椎管狭窄、下肢血管疾病和脊髓压迫造成血管源性跛行或脊髓源性跛行者;③合并脊柱外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Ⅱ度以上滑脱者;④已有下肢麻痹、二便功能障碍而卧床不起者;⑤年龄在40 岁以下或70 岁以上的患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⑥非志愿加入本实验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主穴:秩边、次髎;配穴:腰阳关、肾俞、大肠俞、腰夹脊、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针具:一次性0.40 mm ×40 mm 和0.40 mm ×100 mm 的无菌毫针 (北京汉医医疗器械中心生产)。操作: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主穴秩边用0.40 mm ×100 mm 毫针,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泻法,要求患者有触电感放射至足底3 次,留针期间,手法行针1 次;次髎用0.40 mm ×40 mm 毫针刺入1 寸,要求患者局部酸胀,并有麻电感向骶部传导。配穴均用0.40 mm ×40 mm 毫针,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手法,其中腰阳关用补法,其他穴位用平补平泻法。具体操作,腰阳关直刺0.5~1 寸;肾俞、大肠俞直刺0.8~1 寸,要求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腰夹脊,后正中线旁开0.5 寸,根据影像学检查,在病变的部位选择1~2 对夹脊穴,略向脊柱方向斜刺1 寸,得气后留针;委中直刺1~1.5 寸;阳陵泉直刺或向下斜刺1~1.5 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放散;承山直刺1~1.5 寸,不宜作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昆仑直刺0.5~1 寸。肾俞、腰阳关针刺得气后立即拔罐,留罐10 min,起罐后继续留针。针刺留针30 min 后起针,1 次/d,10 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2 d,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腧穴定位依据《经络腧穴学》[3]。

1.5.2 对照组 口服氨糖美辛肠溶片(浙江海力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19993597),0.2 g/次,2 次/d。10 d 为 1个疗程,中间休息2 d,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本研究最初设计对照组口服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及肾骨胶囊,后考虑到药物的副作用及专家建议,对照组患者改为口服氨糖美辛肠溶片。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价方法[4]:临床控制:JOA 评分改善率≥75%;显效:JOA 评分改善率50%~74%;有效:JOA 评分改善率25%~49%;无效:JOA 评分改善率<25%。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

1.7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受试人群分析

进入研究的受试者的总人数为144例,进入试验组的受试者人数为72例,进入对照组的受试者人数为72例。治疗组3例受试者脱落,均因工作较忙,不能按照要求来院治疗而自行退出研究;对照组6例受试者脱落,其中3例因不能按照要求规律服药而退出研究,3例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退出研究。

2.2 有效性评价

2.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JOA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JOA 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264,P<0.01)。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改良JOA 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5.003,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JOA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JOA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1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对照组69 66 16.79±4.49 16.24±4.20 23.72±2.54*20.62±3.19 22.96±2.34*20.56±3.18

2.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整体总有效例数不变,疗效稳定。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n(%)]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由Verbiest 于1954年首次提出,根据病因的不同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绝大多数患者由继发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外伤所致,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症,由于行走和(或)站立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痛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医林绳墨》指出“大抵腰痛之症,因于劳损而肾虚者甚多……盖肾虚而受邪,则邪胜而阴愈消,不能荣养于腰者,故作痛也。”病因与先天肾气不足、肾气衰退及劳逸伤肾有关,此外与慢性劳损、外伤及受风寒之邪侵袭均有关系[5]。

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评估,多数学者认为,进行性神经损伤及马尾损伤综合征为手术适应证,轻中度患者可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但是如果患者经过系统的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且出现症状持续性加重,明显的神经根痛和神经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的腰椎滑脱等建议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将棘突与椎板完全切除从而充分暴露椎管,以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但是由于腰椎的后部结构遭到破坏,容易出现腰椎不稳甚至滑脱的并发症。随着手术方法的进步,有的学者采用保留或重建后补稳定结构的手术方法,如传统椎板有限减压[6-7],内固定、植骨融合[8]、微创椎管减压术等[9],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各种术式的具体指征尚有争议。

对于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应用中医疗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中药治疗(内服或外用)、针灸治疗、推拿手法治疗、牵引、功能锻炼等。高春梅[10]用独活寄生汤治疗45例,总有效率达93.3%;熊毛武[11]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所致腰腿痛30例,总有效率为100%。覃惠等[12]采用通脉活血汤结合中药烫熨治疗脊椎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70例,临床痊愈12例,痊愈率为60.00%,总有效率为91.43%。潘振欧[13]用针药结合方法治疗本病,针灸主穴选择腰俞、次髎、后溪、申脉;中药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方,并配合按摩疗法,总有效率达100%。林廷樾[14]用齐刺温针疗法治疗LSS 患者48例,取穴腰阳关(双侧)、阿是穴,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92%,对照总有效率为91.11%。李庆云等[15]采用深刺双侧大肠俞,配以患侧委中、承山、昆仑,配合电针、TDP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1例,总有效率为95.00%。刘尚平等[16]用中药内服、熏蒸、骨盆牵引、手法治疗及功能锻炼的中医综合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总有效率为94.88%。

本研究评价以秩边、次髎为主穴,留针拔罐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主穴秩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甲乙经》载其治疗“腰痛骶寒,俯仰急难……”,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等,针灸治疗时要求患者有触电感放射至足底3 次;次髎足太阳膀胱经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痛经、小便不利等,针灸治疗时要求患者局部酸胀,并有麻电感向骶部传导。配穴腰阳关为督脉穴,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等,对腰部怕冷症效果显着,常与秩边、肾俞、次髎、委中配伍治疗腰脊痛、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四肢厥冷等。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穴,功能益肾助阳,强腰利水;大肠俞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穴,常作为配穴治疗腰腿疼痛;腰夹脊后正中线旁开0.5 寸,局部取穴,主治腰腹及下肢疾病;委中合穴,膀胱经下合穴,腰背委中求,主治腰背痛、腘筋挛急、下肢痹等,常与肾俞、腰阳关、阳陵泉、昆仑配伍治疗腰背痛;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八脉交会之筋会,有补肾壮骨、养肝柔筋、舒筋活络、通痹止痛之效;承山足太阳膀胱经穴,运化水湿,疏利膀胱经气;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属火,功能散热化气。同时,肾俞、腰阳关针刺得气后立即拔罐,将罐扒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留罐10 min,可加强并维持针感,加强局部气血经络的疏通[3]。实施留针拔罐法时注意施罐手法要纯熟,动作要轻、快;以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为度。本研究所用的留针拔罐法与传统方法略有不同。传统方法留罐5~10 min,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轻轻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本研究留罐10 min,起罐以后继续留针,总留针时间为30 min,施术过程中注意保暖。

本研究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配伍,针刺治疗与留针拔罐相结合共奏良效。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JOA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秩边、次髎为主穴,留针拔罐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腰椎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且其积分改善情况、疗效均明显优于口服氨糖美辛肠溶片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平稳,无不良事件发生,大部分受试者均能顺利完成治疗,且操作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贾连顺,李家顺.现代腰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350-37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6-51.

[3]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2-197,248-250.

[4]李士春,郭昭庆.评分系统在腰椎疾患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12):758-761.

[5]陈远明.中西医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13):2047-2049.

[6]何勍,阮狄克,李海峰,等.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7):529.

[7]丁文兵,黄伟.节段性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4):633.

[8]莫景木,杨渊,陈海涛,等.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间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滑脱52例[J].广西医学,2010,32(2):180.

[9]黎庆初,刘雄文,胡辉林.显微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J].微创医学,2010,5(2):158.

[10]高春梅.独活寄生汤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45例[J].河北中医,2009,7(31):1018.

[11]熊毛武.补阳还五汤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所致腰腿痛3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3):51.

[12]覃惠,林桂权.通脉活血汤结合烫熨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70例[J].光明中医,2010,25(2):242-243.

[13]潘振欧.按针药结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97例[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4):1403-1404.

[14]林廷樾.齐刺温针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8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0,3(32):404-405.

[15]李庆云,李庆玲,杨宗强,等.深刺大肠俞加电针治疗腰椎管狭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4):4230-4231.

[16]刘尚平,张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78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