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银屏 胡凯文 王伊光

[摘要] 中医药全球化发展近年来进入新常态,中医药国际交流增长趋缓,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医药全球化发展迎来新机遇,也给中医医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带来新挑战。本文分析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难点,结合北京某三甲中医院国际合作与交流相关实际经验,通过开展传统医药海外中心建设、医疗服务、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共同协作,不断扩大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中医药合作交流的水平,为构建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提出几点建议: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根基,以中医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为前提,重点培养中医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国际间医疗机构中医药科研与技术合作,与国际友好共同构建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形成更加紧密务实的伙伴关系。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8(a)-0084-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glob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enters a new normal state,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CM is slowing dow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the global development of TCM ushers in new opportunity, which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model of TCM hospita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TCM internationaliz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relevant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a certain grade 3A TCM hospital, which were carrying out the collaboration of overseas central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medical service,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expand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communication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levels of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TCM, thu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platform of TCM: taking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TCM as found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CM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as premise, cultiva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ound talents of TCM as key point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of TCM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institutions, building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TCM with international friendly, to form more close and pragmatic partnership.

[Key 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Platform construction

2013年9~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1]。中医药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魁宝、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积极推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医药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方法和治疗理念的国际社会认同感,同时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1 中医药走出国门的难点

1.1 发展不均衡,接受度差异大

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不均衡,各国立法及民众认可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说,中医药在东南亚地区得到政府及民众的认可度较高,在中亚、西亚、非洲等地区中医药普遍缺乏立法及管理,而欧洲地区对中医药学的管理多以安全性为由,限制性法律法规较多,影响中医药国际合作的开展[2]。

中医药在海外有明确立法的国家包括新加坡和泰国。朝鲜、韩国、越南传统医学主要来源于我国的中医药学,目前也已被纳入国家法定医疗保健体系[3]。英国是欧洲第一个正在对补充及替代医学立法的国家,然而2011年,英国突然将中医药立法取消,至今仍处在停滞状态。意大利只许针灸开展医疗活动。捷克、瑞典等其他欧洲国家没有为中医立法,也没有相关监督管理机构[4]。

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对中医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并不落后,中医凝结了中国古代医者上千年的智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脏腑相关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法,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发挥重要作用[5]。作为中医文化发源地的中国,要把推广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文化当成一种责任,突破现实种种障碍,让西方正视东方医学,接受中医文化,善于运用多种诊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1.2 中医药标准化尚未确立

目前,尽管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90多个国家制订了植物药检测标准,但整体而言,主要还是参照西药标准而制订的[6]。实践证明,中医药相关产品的药理毒理、临床评价、产品注册、质量控制与生产工艺等标准都不能完全照搬现代西药。具备中医药特色、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标准规范尚未建立,阻碍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

1.3 国际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甚至仍存在贸易壁垒

中医药国际合作在海外中心建设、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世界眼里的中医药依然神秘,中医思维没有被其他国家普遍认可。许多国家在立法认可和规范中医药时,在技术上运用法律法规设置贸易壁垒,使得中医药准入面临许多新的困难[7]。

2 以北京某三甲中医院为例,探索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搭建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其本质是中医药文化输出。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思想交流,才能提高中医药对健康和疾病的辨识方法和治疗理念的国际认同感。在此前提下,北京某三甲中医院积极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尝试在医院规模范围内,以医院中医特色科室、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项目为依托逐步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从雏形走向成熟,努力形成常态化机制,不断扩大中医药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1 树立国际品牌形象

从文化功能定位来讲,医院主要是通过参加中医药展览、邀请国际医学专家来华参观中医院、举办中医健康讲座论坛等,从不同角度使世界人民感受中医药在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该院每年参加京交会,展位布置独具中医传统特色,吸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参观。分发印有介绍中医药科普知识传单,展示珍贵中药材,向参展国家代表展示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经常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邀请来自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医学专家到医院举办学术交流会,深入了解中医治疗疾病的机制和特色诊疗手法,观摩体验过中医特色治疗的外国专家无不称赞中医显奇效。

2.2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近年来,中医药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医疗、保健、教育、科研、文化、产业“六位一体”协同发展[8],植根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得到了长足进步。中医特色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通过调动和调节人体自身的功能来治疗疾病[9]。中医治疗方法也有多样性,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内病外治法。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应全面体现这些特色治疗理念。

2.3 大力发展中医海外学生培养项目

中医类医学院对海外留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向世界范围传播中医文化,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窗口,将中医哲学观点与中医思维纳入到海外留学生培养重点内容中来,使中医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

以这家三甲中医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中医-生物”双学士学位项目为例。此项目是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设的第一个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学制5年,采用“3+2”模式,前3年在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学习生物学、西医学和中医基础课程,后2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学习中医临床课程,进行毕业实习。毕业生获得由南洋理工大学授予的生物学学士学位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授予的医学学士学位。自2010年至2014年,5年间双学位项目毕业生参加新加坡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分别为96.6%、96.1%、86.8%、92%、98%(新加坡本地通过率约为50%),体现出该项目扎实的教学质量与可喜的教育成果。

从项目启动至2015年招收学生情况统计见表1。

对海外中医药临床人才培养,医院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深的留学生,实行“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先从中国古代历史入手,学习中国文学经典,在课程中增设中国古汉语、中医理论和临床、中国古典哲学等课程,以弥补学生学习中医药的文化基础薄弱问题,使学生从文化源头上理解中医,成为中医真正的“传教士”。

“生物-中医”双学位人才的培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遵照“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利用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突出中医临床特色,强化导师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授,对留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见习带教包括门诊带教和病房带教,实行三段带教法,分为观诊阶段、助诊阶段和试诊阶段。观诊阶段是指教师示范学生观摩,助诊阶段是指师生互动教师指导,试诊阶段是指学生独立应诊教师点评[10-11]。体现医院重视中医临床带教学习,重点培养留学生中医思维与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

2.4 创建海外中医中心

海外中医中心的建立是适应文化强国需要,适应中医全球化发展需要,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意见[12]。

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推动中俄中医药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自2013年6月起,北京中医药大学同俄方开始共同协商在圣彼得堡创办“中医中心”的合作项目,进行中医药诊疗及学术交流,共同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合作,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努力践行。2014年9月徐安龙校长与俄方在俄罗斯签署《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在乌里扬斯克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的接见。

中医药在海外国家的合法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经过3年的努力,圣彼得堡中医中心获得俄罗斯杜马下属权威机构——传统及民族医学专家委员会颁发的中医康复保健资格认证;获得圣彼得堡州政府医疗卫生委员会颁发的俄罗斯联邦医院执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历也获得俄罗斯杜马下属权威机构——传统及民族医学专家委员会认证,并颁布医生资格认证证书。中医中心现已获得了圣彼得堡州政府医院资质认证,并与俄罗斯联邦最大保险公司Росгосстрах签约,中医中心正式纳入俄罗斯医保系统,成为第一家纳入俄医保体系的中医机构。

3 构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的几点建议

3.1 借势“一带一路”,弘扬中医文化

“一带一路”构想不仅为古老的丝绸之路缔造了崭新的未来,也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域接近,文化互通,疾病谱相似,对于中医药认同感较强,具有中医药文化推广的现实基础,我们要借助“一带一路”良好契机,提高中医药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要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就要在当地进行必要的宣传,借助媒体的力量,吸引外国人眼球。中央电视台已在美国推出24 h英文频道,新华社已在全球设立上百家分社而《中国日报》在全球多个地区出版发行。有效运用媒体宣传,在提升中医药文化推广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3-14]。例如针灸得以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认可与1971年中国向世界宣布针刺麻醉效果的历史事件密不可分。屠呦呦教授青蒿素提取与成功用以治疗疟疾,体现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合理的宣传可以反映出某个典型事例对某项事业或行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3.2 重点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

当今世界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医药如何保持长久活力和生命力?需要依靠千千万万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继续引领中医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就要求中医高校采取多样化教育举措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中医药综合性人才。

3.2.1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循序渐进地培养留学生 转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将中医古代“整体观念”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发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万物同源异构和普遍联系的观念,强调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并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15]。循序渐进地培养来华留学生“中医文化-中医理论-中医思维”不断渗透理解,将“整体观念”贯穿到来华留学生中医教学体系中。发挥留学生天然的母语优势、本土文化优势,将中医理念转化为留学生的一项技能,学以致用,从心理上接受中医,更多地在临床上运用中医。“多临床,早临床”善于引用案例教学,使留学生实现从“知晓”转化到“思考”的思维扩展过程。这种知识嫁接和知识创造可以练就学生在各种情况和条件下具备寻求未知领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实在的教学内容领悟中医的神奇与灵验,读懂中医,并将中医继续传承下去,使中医为更多的人群服务。

3.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汇编高水平中医药双语教材 北京中医药大学留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针灸学院中东地区学生居多,他们使用各种语言,拥有多种文化背景,对他们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专业领域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并且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如许多中医药典籍是由古汉语写成,并且有独特的理论,很多词汇只在中医药学里才有,外语很难准确表达。这就要求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具有极高的翻译水平,不仅能圆熟运用外语讲课,还要深谙中医理论和临床,理解其义,才能在翻译语中再现古文经典真正含义。只有这样,教师讲课内容才是精准的、完整的,留学生在专业上的疑问也会尽快得以解决。

3.2.3 扩大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交流规模 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促进中医复合型人才国际间交流,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中医药交换生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新悉尼大学的合作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双方通过共享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渥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交换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间合作越来越密切深入。更重要的条件是,国际化人才交流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国家经济上的支持,通过基金或者科研项目资助国际交流,积极拓宽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交流的渠道,为人才提供良好发展平台。建议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老子学院,为国际化人才继续教育和知识可持续性提供适宜的环境与条件,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3.3 积极开展中医药国际科研项目合作

中医药具有五千年传统,蕴藏无数人类对抗疾病的宝贵经验,现代医学科研引古证今,具有实际意义。研究中医古典文献应注重搜集整理,并妥善保存,在现代医学中逐步去验证中医传统文献、验方的正确性。提倡传承式的中医科研,是通过科研振兴中医,是中医走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全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的中医研究体系。加强中医临床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管理,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我国的中医临床研究应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积极开发和更新临床数据管理软件并大力推广应用,推动中医临床研究的信息化进程;培养具有扎实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懂得现代医学科学,并具有外语沟通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中医科研人才队伍,充分将中医与国际化现代医学科学结合起来;创建设施与管理体系一流的医学实验室和研究基地,运用当前指导医学实验室建立完善和先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最适用的标准来搭建现代中医研究平台[15];加大对现代中医研究的科研费用支持力度,加快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进度。

3.4 中医药全球化要以中医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为前提

根据”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势,中医药全球化面临重要机遇和巨大挑战,然而,中医走向世界还要有目标国家的法律保护,设置完备的监管体系,打破贸易壁垒,尊重知识产权,平衡各方利益,保证中医合法性、公益性、科学性。

对中医海外医疗机构、全球中医教育形式、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医医师国际执业许可、中医药名词多语种翻译等等分类进行标准化制订。在标准中更好地体现中医特色,注重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在条文设计原则和内容上最大化保留中医特色,从而促进和引导中医药安全稳定地在海外发展,又被当地人民从认知上理解和接受,造福于世界人民!

4 结语

“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有着明显的继承性[16],带着沿线各国经济技术交流的基因,再次激发中国古朴的“全球化”萌芽。有了丝绸之路才有四大发明西传,才会有现代文明发展的动力。时光流转,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新环境下,重走丝路,各国再次联合,共建共享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经济、科学与文化交融,增强国家软实力,这是中国为振兴全球经济与文化注入的最强正能量!

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医药国际间合作落地,推动中医药文化植根于海外,提升中医学魅力。借助中医药合作交流平台,提倡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推动中医药事业国际化发展。中医想发展,就要顺应历史潮流,走中医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中医既要走国际化之路,又要保留中医特色,既要融合现代医学的科技手段,又要坚守独立的中医思维、经验及技艺。通过建立结构合理的国际交流平台,中医药文化在绚烂的国际舞台上必然会大放异彩,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向洪,李向前.新丝路新梦想“一带一路”战略知识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5.

[2] 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3] 刘铜华,肖诗鹰.国内外中药市场分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6-87.

[4] 左言富.中医药在世界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江苏中医药,2005,26(5):1-6.

[5] 许中伟.西方国家中医药立法比较浅谈[J].法制与社会,2007,3(5):366-367.

[6]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中药国际化办公室.美国的补充与替代医学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06,2(5):28-38.

[7] 胡艳敏,崔蒙,赵英凯,等.中印两国传统医学医疗资源与服务现状分析[J].国际中医药杂志,2014,36(3):197-200.

[8] 王尚勇,孔丹妹.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状(上)[J].亚太传统医药,2006,2(8):5-23.

[9] 程霞.针灸与中医在加拿大的立法、教育和行医概况[J].天津中医药,2013,30(9):569-571.

[10] 薄彤,聂静怡.PBL教学模式与留学生中医文化教学[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2):115-116.

[11] 周鸿艳,宋诚挚.中医学思维模式简论[J].中医药学报,2006,34(6):6-7.

[12] 杨莉,于海兵,耿冬梅,等.对中医院校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50-151.

[13] 张永鹏.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医药学展望[M].北京:第3届中医药发展论坛会刊,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2008:95-96.

[14] 孙秀宁,汲蕊,李瑞芳,等.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220-222.

[15] 夏伟瑜,彭华山,章怀奋.开展药物临床试验以促进临床科研工作的发展[J].中南药学,2015,13(8):884-885.

[16] 冯并.“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5.

(收稿日期:2017-03-22 本文编辑:张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