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平 吴 茜 王 丽 马添翼 李彦魁 权志博

1.陕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陕西咸阳 712000

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等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寄生虫病检验技术,提高实验诊断水平,为临床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控制流行和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1],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创新能力,从而为将来的工作与学习奠定基础。

2012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一轮的学科目录,其中医学检验专业的变化尤为显着,学制从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学位从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人才培养目标从“医学高级人才”改为“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简单的名称改变、学制缩短、授予学位和培养目标的变化,更意味着从医学、技术都要精,转变为以技术培养为主、医学培养为辅。新形势下,如何顺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如何教好这门课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陕西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考核”方面全面实施改革,进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寄生虫学检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陈旧偏多

传统教学大纲中,按照医学蠕虫、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分类共需要讲授42个虫种,不仅包括许多常见的寄生虫,还涵盖部分少见和新增的寄生虫。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体寄生虫病呈现了新的流行趋势,如食源性寄生虫病和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明显升高,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也飞速发展、不断涌现。由于专业学制的变化,寄生虫学课时也相应减少,现总学时仅有36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将当前流行的寄生虫病讲深讲透,让学生及时掌握本专业课程的最新发展情况,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的理论教学基本上以“灌输式”为主,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课程教学有系统性,但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实验教学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主要观察寄生虫形态、进行简单的实验技术操作,但由于寄生虫虫种多,标本间容易混淆,加之实验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2-3]。

1.3 考核评价机制欠完善

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和期末实验考核组成,考核内容主要是形态的识别,较少涉及设计性实验等能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由于实验考核、卷面考试等分数并不能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整体学习掌握情况,重结果,轻过程,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医学素质的培养。

2 寄生虫学检验教学改革措施

2.1 调整教学内容,加强教学针对性

基于我国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谱发生的变化和该门课程学时减少的现状,我校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课堂讲授虫种压缩成30个,按照医学蠕虫、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的顺序,除重点讲授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较大的寄生虫外(如疟原虫、血吸虫等),还讲授食源性寄生虫(如带绦虫、广州管圆线虫、旋毛虫、华支睾吸虫等)和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如隐孢子虫、刚地弓形虫等),对于基本控制或已消除的寄生虫则仅简要介绍(如丝虫等),增强寄生虫学检验的实用性[4],做到在有限的学时内紧密结合现阶段寄生虫病流行趋势和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侧重点,授课过程中重点讲解与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相关的寄生虫形态和检查方法,加强教学针对性,培养学生解决寄生虫病检查等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满足新世纪医学生对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专业知识的需求。

2.2 改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

2.2.1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多种,传统的教学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5],但教无定法,只要适当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就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如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通过开展“我要上讲台”活动,鼓励学生上台讲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为讲好课,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不断与教师交流,精心准备课堂内容,不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在讲授疟原虫时,通过导入科学家屠呦呦因对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从而成为我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故事,较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热情。再如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在讲授血吸虫时,课前先给出一段病史,并提出问题:该患者诊断为何病?实验室常用什么方法进行检查?如何预防本病?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围绕病例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可以互相质疑争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学生们也表示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取新知识,还可培养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增强学习能力[7],对相关的寄生虫学知识也理解得更加准确,掌握得更加扎实。

2.2.2 开设专题讨论 在课堂讲授的同时,鼓励学生在有一定寄生虫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或图书馆围绕专题内容进行整理和知识拓展,进一步学习,如组织开展“舌尖上的寄生虫”“瘟疫与寄生虫”“从人体各种标本中可检出的寄生虫”“贫血与寄生虫”等讨论,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所学寄生虫病的内在关联的理解与掌握,既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又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和表达能力。如在进行贫血与寄生虫的专题讨论时,学生在阐述引发贫血的寄生虫及其发病机制,讲到钩虫时,通过吸血、渗血、更换吸附部位,通过失血量的比较,总结出钩虫是名副其实的“吸血鬼”。在讲述疟原虫引发贫血的病因时,以疟原虫的前世今生为题,结合科学家因研究疟原虫在血液中的发现,疟原虫在人体和按蚊体内的发育从而获得两项诺贝尔医学奖的故事分析贫血机制,收到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反响强烈,也让老师看到学生们的巨大潜力。

2.2.3 搭建互动桥梁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实现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教研室借助QQ群、微信公众号、网络教学平台等网络资源,建立“师生”“生生”互动桥梁。利用网络平台,可上传教学课件、课后作业、病例讨论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等教学资源;解答学生的问题,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反馈到新的教学活动中,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也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2.2.4 融入思政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核心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的教育,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他们将来主要在各级卫生医疗单位从事日常一线工作,认识到自身技术水平的高低、报告结果的准确与否将影响到临床大夫的疾病诊断,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和素养。如在讲授钟惠澜教授为确定犬是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保虫宿主,不惜以自己和爱人的身体亲身实验,引导学生为科学和工作树立无畏的奉献精神;在实验操作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按照操作步骤动手实践,如实填报实验结果,培养学生树立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3 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寄生虫学检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实验教学也是高校培养人才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工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以往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形态的识别,教学内容和方法枯燥单调,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容易失去兴趣[8],针对此方面,教研室也相应进行了改革。

2.3.1 建设数字化标本资源库 由于高校学生人数增加造成对标本的需求量增大,寄生虫标本来源有限,有些标本难以采集,主要从教学标本生产厂家采购,增加教学成本,加之使用过程中,多种原因造成的实验标本老化破损,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资源的浪费。我校将现有的玻片标本、大体标本、病理标本拍摄成图片,建成数字化图片库,并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将图片上传至教学平台,为学生实验课的自主学习创造便利的条件,利用该平台学生可随时进行形态学学习,还可进行测试用于对其学习成效进行检验,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9];也解决因实验学时少,寄生虫形态多,不能快速掌握记牢的矛盾;教师根据测试结果,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指导后期的教学工作。通过借助网络资源和自行制作整理与寄生虫学相关的寄生虫病实例、科教片、实验操作等视频材料,构建寄生虫学教学视频素材库[10-11],更方便学生深入了解寄生虫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

2.3.2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以往的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仅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性,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综合性实验,将孤立的实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技能,如让学生进行粪便标本检查,同时操作湿涂片法和浓集法,并进行寄生虫感染度的测定,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后期开展设计性实验,学生组成课题组开展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如设计的大学生肠道寄生虫病的调查、淡水鱼虾体内肝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的调查,不但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锻炼,还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和创新精神,使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12-13]。

2.3.3 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利用课外和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进一步巩固理论所学的知识,课外实践既是走出课堂的现场教学,同时也是理论知识的再现和补充[14]。我校相继组织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儿童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到菜市场采集猪肉、牛肉等肉类食品进行旋毛虫、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到高校进行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到周边县区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比如在进行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情况调查时,学生需联系幼儿园、进行标本采集、将标本带回实验室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反馈给幼儿园,同时对幼儿园进行健康宣传教育[15],受到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肯定与赞扬,纷纷表示希望我们多开展类似的健康宣传活动。实践活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16],通过实践,同学们增加了实际动手的机会,锻炼了操作技能,增强了团结协作意识,加深了同学们对寄生虫病危害的感性认识,使大家意识到寄生虫其实离我们很近,同时增强了同学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3.4 鼓励参加科研训练 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校医学检验技术教研室注重将理论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使他们从课堂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以探索发现问题为目的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老师从文献查阅、研究选题、科研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到论文撰写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指导,近三年,我校医学检验技术教研室共指导学生申报并获批大创项目6项,如宠物狗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等,公开发表论文4篇,先后有近60名同学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和科研训练。通过科研训练,一方面使学生重构已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增进科学研究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创新性和综合性思维。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发展的兴趣,有助于引导他们建立严谨的科研态度,更有益于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发挥“教书育人”最大效能[17-18]。

2.4 改革考核模式,考核评价多元化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学生课程掌握程度的测试,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为终结性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也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针对此情况,教研室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将考核指标细化,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采取将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考核指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卷面考试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考核和实验考核。卷面考试,占总成绩的5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情况;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19];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40%,包括实验标本观察(占5%)、实验技术操作(占20%)、实验设计考核(占5%),实验报告(占10%),主要考察学生的参与、操作和综合能力。经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并认可这种改革,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20],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21]。

3 体会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考核——三位一体”一系列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寄生虫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施教学改革对教师同样也是挑战,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业务水平,还要不断深入开展教学研究,钻研教学艺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并加强投入,才能推进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