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承了千百年的“花儿”,欣逢盛世,在步入新世纪后,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遗文化和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空前地迈上了两大台阶,开天辟地第一次跻身于国家和人类非遗文化行列,第一次有了应有的文化地位,使它的文化品位得到大大提升。怎样探索有效保护与传承的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人才;基地;保护;传承;道路

一、什幺是“花儿”

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传承历史悠久,从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于我省民和县古鄯地区唱红至今(见高弘《古鄯行吟》“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也已有六百多年了;流传地域最广,除了广泛流传在大西北五省区(其中陕西宝鸡地区也有流传),还流传到了吉尔吉斯斯坦,整个古丝绸之路都有花儿的歌声,成了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种;歌唱民族最多,至今已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东乡、保安、裕固等9个兄弟民族在民间传唱;传唱曲令最多,青海境内已搜集到245种曲令;民俗意蕴最深,唱词包罗万象,被誉为民间的百科全书,体现了很高的文化品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花儿”已经成为一种树立文化自觉、做到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载体。显然,我们必须在新形势下,利用多渠道多形式,不断探索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滕晓天先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花儿文化的理念,他认为,花儿首先是一种花儿文化,其次又是一个包含歌唱、创作和研究为一体的整体文化,而这些都离不开花儿会这个培育花儿文化的摇篮(《五彩斑斓的青海花儿会》,青海人民出版社2019.3.)。

我从演唱实践体会到,的确如此。花儿演唱离不开创作,离不开研究,更离不开演唱的平台花儿会,尤其在新时期更是如此。我们必须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意味很浓的古老花儿也有了一个新的生存形态,开始出现了城镇花儿会和山野花儿会并存的两种生态机制。从生存场域形态讲,城乡现代化进程中实际存在着两种形态的花儿会。

青海省境内地貌的复杂性、气候的多样性,民族的共荣性、文化的互溶性,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的大背景,使青海花儿21世纪以来具有了曲令多、发展快、富于创新、内容丰富,由东部向西部、南北延伸迅速等优势,它们与形态各异的花儿会是分不开的。花儿会不仅是推出歌手们的文化平台,也是孕育花儿文化成长的摇篮,还是新时期保护与传承的一个重要抓手。抓住了花儿会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非遗传承的一个关键。全省已有不同形态的花儿会100多处,居西北前列,五省区花儿会已经成为受文化部表彰的文化品牌,我们的歌手阵容,领先西北,充分彰显了河湟花儿源流地深厚的文化个性。越来越多的歌手走出大山,走向了全国和海外,展示了浓厚的青海省花儿文化底蕴。“花儿”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推进,一大批论着先后问世,一些前沿理论已经开始引领西北花儿论坛;色彩各异的“花儿”影像制品问鼎市场,大大增强了花儿文化的内涵;新手层出不穷,“花儿”艺术已经从底层的民间行为,上升到较高学术层面,大大促进了花儿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青海省文化馆、青海省花儿研究会、西宁、海东两市群艺馆等机构的推动下接连不断地举办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西宁百姓大舞台花儿专场、跨省区“花儿”艺术研讨会等多形式多样化的花儿活动,新鲜血液不断得到补充,最新研究成果空前得到交流与提高。青海“花儿”舞台、歌词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为保护与传承花儿艺术,推动其在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花儿”艺术传承人培养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青海省有国家级“花儿”传承人5名,省级“花儿”传承人15名,在册“花儿”歌手300余名,其中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歌手50余名。为推动“花儿”在新时期的发展,培养年轻听众,西宁百姓大舞台连续推出花儿新秀,省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花儿”进社区进课堂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此外,青海还以“花儿”为媒,积极拓展民族民间艺术交流,在北京、天津、新疆、甘肃、四川、江苏、山西、云南、广西等地多次举行大型的和多形式的“花儿”演唱会,有效拓展了“花儿”的听众群。近年来我省优秀花儿歌手索南孙斌、张存秀、吴玉兰、马全、胡生存等多次参加《中国民歌大会》等全国性的歌会,使青海花儿一再登上央视一台的大雅之堂,让全国观众观看聆听青海花儿的魅力,青海花儿的传承又迈向了新的台阶,使“花儿”艺术的传承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花儿”文化的近期发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花儿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负面影响的干扰。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省内的四个传统花儿会和围绕它们的众多“卫星式花儿会”如繁花似锦,盛开在“三江源”大地。由政府参与主导的“花儿”演唱活动不仅给城市群众文化吹来了一股新风,有效带动了城市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对树立城市形象,推动地方文化繁荣,扩大对外宣传和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加大农村务工和歌手走“花儿致富”路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要同时看到,一些地方的花儿会随意性太大,迎合低级趣味,低俗倾向抬头,脱离了健康轨道;有些活动脱离了“花儿”生长的泥土,剥夺了“花儿”歌手自由发展的空间;还有些歌会,良莠不齐,杂乱无章,降低了花儿的文化品位;一些企业组织的花儿会,充斥铜臭,商业味道过浓等。我们知道,传统的“花儿会”,都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活动,有着悠久的本土历史,歌手演唱的“花儿”曲令,没有掺杂任何“添加剂”,是一种来自山间田野的纯自然的原生态,歌词清纯,曲令美妙。而今,一些地方过分强调“经济唱戏、文化搭桥”,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某些“花儿”活动只是作了陪衬,偏离了或是淡化了花儿艺术的传承、弘扬与创新的主旨。

还有一种现象,一些地方过分强调“上场效应”和“市场引导”,某些不完全具备“花儿”知识,没有掌握多少曲令的歌手,急功近利,只要具有一时的好嗓音或靠着机械背诵几首应急的词儿,在低档次“花儿”赛中偶尔获奖,就引人眼球,仓促上阵,滥竽充数,不思进取,不仅影响他们较多掌握传统“花儿”曲令,也偏离了正确保护与传承的轨道。这些歌手,缺乏自身知识修养,心理浮躁,难以静心学习,仅仅为了参加一些“花儿”活动或比赛,跟一些身边歌手或从光碟上学几首有限的词令,没有足够的演唱经验和曲令等文化积累,也许是名利的促动,他们不仅不能静心谦学“花儿”曲令,只为了某种利益而奔忙于“赶场子”。这种现象,在物质与经济利益诱惑中慢慢损害了传统“花儿”的健康发展,也限制了歌手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得有些演唱长期处于一种老面孔、老曲令、老形式的“老三样”状态,歌唱重复而单一,歌词低级而乏味。此外,各种五花八门、光怪陆离、招摇过市的歌手包装,以及电子琴低端伴奏对“花儿”悠扬旋律的干扰等,严重破坏了“花儿”成长的原生态环境,严重威胁到“花儿”的进一步保护与传承。这些已经成为当下文化领域中的一种负面影响,既不能适应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又不能对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文化多样化发展,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

三、“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当下“花儿”所处的各种环境和面临的严峻形势,不得不让我们冷静下来进行思考。究竟如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传承?除了要充分认识当前花儿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且要紧紧依托五彩斑斓的民间花儿会,以它为抓手,从而把“花儿”保护传承工作列入当地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寻求保护传承的有效方法与措施,和构建和谐社会与多元文化并举的时代相适应。

保护民间花儿会,就是保护花儿人才。“花儿”是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一种特色文化。传承的主体应该是人民大众,其保护者与传承者也应该是老百姓。自古以来,由于一代又一代老百姓依托于形态各异的民间花儿会,有了老百姓川流不息的参与,才使得“花儿”流传至今。如果老百姓没有参与的场合,年轻群体不参与,这种口头的保护,既无力度,也不会持久,最终难免消亡。因此,政府要切实把花儿作为非遗文化和特色文化来对待,保护民间诸多形式和多种层次的花儿会,采取多种途径和多种举措,加大对民间花儿会的保护力度,使之真正成为广大青年人积极参与,展示风采的一个平台,花儿才会在民间逐步扎根开花,产生活力,让花儿文化得以真正传承。

依托民间花儿会,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花儿的生存环境日益变化,一些传统花儿艺人相继年老故去,他们所掌握的传统曲令亟待后继有人,以避免“花儿”面临即将失传或濒临消亡的尴尬局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人们的鉴赏情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花儿会失去场合,更多的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钟情于现代时尚而不愿学土产“花儿”,对“花儿”的传承发展直接产生了不利影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引导,保护花儿会,繁荣花儿会,依托于它培养“花儿”后继人才,使得花儿文化后继有人,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为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这是一条不可或丢的重要途径。不少非遗项目,濒临失传,关键是后继乏人。培养新人,使得“花儿”后继有人,必须解决培养人才基地和歌手储备库这个大问题。任何文化是在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随之发展变化的,正因为是依着时代和生活而变,花儿文化也就长存不衰。不衰靠的是什幺?靠的是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正是有了民间五彩斑斓的花儿会,培养了聚拢了滚滚而来的人才大军,花儿文化才有了今天。显然,花儿会不仅是保护的温床,而且是传承的根据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花儿”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植被已发生了大幅度的改变,因而抓紧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后继人才,建设人才基地,充实人才库,保护花儿会这个天然的优良港湾,显得尤为重要。

走出去学习,请进来传经,是提高花儿会档次的有效途径。我国西部代表性民歌“花儿”,蕴藏着西北人民最深的文化根源,保留着古老文化的原生状态和特有的思维方式,更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源泉和打开灵感的钥匙。流传的空间不断扩展,传播已经跨民族、跨地域,对花儿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了解和认识,更有利于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交流、学习和对话。但是,由于它本身自然自在状态和口头传承的特性,比起物质文化来,存在着更多的脆弱性和不可塑性,使得它的消失和破坏也更容易,也更被人们所忽视。如何提高它的文化品位,凸显它的文化特性,克服它的薄弱环节,强化它的文化价值,显得非常重要。要如此,必须对花儿会这个文化载体精心培育,精心打造,使之更加有利于塑造文化个性,深化文化内涵。如此,就需要不断充实花儿会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花儿会的文化档次。档次提高了,品位也就提升了,内涵也会随之丰富,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怎样提高花儿会的档次?走出去虚心学习,学习兄弟省区的好唱法好曲令好表现形式,学习兄弟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先进经验,取其所长,攻我之所短,我们才能取得进步。同时,请进来传经送宝,替我们看诊把脉,把握薄弱环节,找出不足,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立足于现代化、全球化、城乡一体化大局,明确目前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只有高瞻远瞩,加强交流,取长补短,才能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样,就能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花儿”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这些年,我们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实践中,尝到了一些甜头。但我觉得这些,才刚刚是个开头,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浅尝辄止。要把有效提高花儿会文化档次,夯实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我们众多歌手应该顺势而为,主动进位,积极配合,找米下锅,只要上下联动,干群一心,花儿的人才培养就会迈出一个扎实的步子,保护与传承大业也就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常虹.浅谈民间音乐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J].艺术研究,2017(01):112-113.

[2]孙亿文,傅洁.古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人才培养研究[J].中

国出版,2015(2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