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

摘要:镜子一直是西方艺术中常常出现的象征意象,艺术家们频频使用它在画中设计各种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视觉体验。镜子不断融合各种文化内涵,成为包含多重作用的象征载体,承载了深厚的视觉意义和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17世纪绘画作品中包含镜子的作品,大致将镜子的作用分为空间、身份地位、在场三类作用,并对17世纪包含镜子的绘画作品进行了归纳与分类。

关键词:17世纪;镜子作用;分类;空间;身份地位;在场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镜子包含多种作用,随着时间地推移镜子的作用也随之发展。17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镜子更加突出它的实用作用和反射作用,如空间、身份地位、在场等作用,道德教育作用相对较少。然而,17世纪包含镜子的作品繁多,因此,按照镜子在画中不同的含义作为分类标准对17世纪包含镜子的作品分类并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17世纪包含镜子的作品中镜子的三个作用,即空间、身份地位、在场的作用。

一、镜子有空间作用的作品

镜子具有一种创造空间的魔力,能够在真实空间和虚假空间两者之间开启一个视觉空间,让观者在多重视角的画面中探索不断变化的空间。镜子用自身具有的反射属性,安排并延展出新的空间,展现了各个视觉中心之间的关系,因而创造了复杂的视觉效果。在中世纪后期至17世纪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中,镜子作为艺术家营造空间的手段,不断地出现其中。

17世纪,艺术家利用镜子扩展空间的作品比比皆是。彼得·克拉斯的艺术作品《虚空静物》中,凸面镜是扩展空间的典型案例,艺术家通过凸面镜实现了真实和虚假空间的转换,观者可以窥视画室的一切。委拉斯贵支的《玛莎和玛丽家中的基督》(Christ in the House of Martha and Mary)运用了镜子扩展空间的手法。此画的中景是墙面上镶嵌着黑色木框的镜中的景色,镜子中的基督正在与女人谈话,一束光射入镜中,照亮镜中的人物,使处于画面暗部的镜中形象凸显、跳跃出画面,吸引观者的眼球,看向此处,镜中的形象与左边的玛丽和老人达成平衡。镜子扩展了画面的空间,为观者展现不该出现在画面中的虚假空间,使观者以便窥视真实空间——目睹房间正在发生地一切:基督正在与女人谈话。老者指向玛丽,意味着玛丽眼看的前方,正是与老者手指相连的镜中基督的故事。艺术家用镜子扩展画面的空间,使真实空间与虚假空间相结合,营造视觉错觉,惟妙惟肖。

阿德里安·费希尔(Adrian Fisher)是现代镜子迷宫大师,他说:“镜子迷宫的诀窍就是创造一种荒诞的经历,进入你认为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是却感觉比那大4倍。你稍微一移动,就有东西跟着移动。这种经历令你目不暇接,任何动作都会让你开心不已。”17世纪末,罗伯特·伯纳特(Robert Bonnart)的作品《LaSincérité 》中背对着观众的贵妇是画面的视觉中心,由于她背对着观众,我们无法窥视她的面容,使观者更加好奇她的真容。艺术家为了解决观者的好奇,在画面中安排了一面相框华丽的镜子。画面上的镜子,展现了原本不应该出现在画面中的镜像和空间。镜子一饰两角,向观者展示了贵妇的真容,也扩展了画面的空间。通过镜中贵妇人的正面镜像,观者可以一览原本观者看不见的背对着观众的贵妇的面容。镜子延伸了画面的空间,向观者展示了贵妇的表情和室内的空间,画中的镜子把这两个问题全部迎刃而解,使观者可以窥视贵妇所在的真实空间。

时至今日,镜子扩展空间的手段一直被沿用,并成为营造空间的重要的手段之一。艺术评论家拉封·德·圣耶纳(La Font de Saint-Yenne)也认为镜子可以使房间豁然开朗,扩展新的空间,他说道:“……镜子穿透墙壁,令厅堂豁然开朗,并产生新的空间……镜子能哄骗人的双眼,但它所带来的真实愉悦之感却无半点虚假”。

二、镜子在画中有身份地位的作品

身份是一个无形的抽象概念,一直以来都是通过附属品来被认识。镜子是用于象征身份的众多附属品之一,这一表现在17世纪的法国表现尤为明显。1633年,法国王后引导了一场有关镜子的时尚潮流,她为了举办难得一见的舞会,在6个舞会大厅的墙壁上挂满了闪闪发光的威尼斯镜子和壁毯,以彰显她的身份地位。1615年,玛格丽特·德·瓦卢瓦(Marguerite de Valois)去世后,她的财产清单中就包括四块镜子,天然水晶制作,四周饰有黄金、天青石、金光钻,每一块价值1500镑。17世纪的画家也不例外,纷纷用镜子凸显画中人物的身份地位。

画家亚伯拉罕·博斯绘制的《法令要求的朝臣装扮》(Le Courtisan svantant lédictde lannée)展现了装扮的朝臣在镜子前整理妆容的画面,并用镜子表现朝臣的身份。在画中,弄装的朝臣穿着华贵而庄重,眼睛向左注视镜中自己的镜像。朝臣的体积与镜子相比渺小许多,这样突显了镜子的重要性,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朝臣身份地位的大小。整幅画中的两个视觉中心就是镜子与朝臣,由于两者是反映的关系,即镜中反映了朝臣的形象,所以镜子即是朝臣的身体象征。身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形成过程,镜中的映像就是照镜者的形象,但是镜中的形象不仅仅是表面的显现,而是身份抽象化的表现,它还会改变物体的一些变化,比如站姿、身形、面容等。

1633年,亚伯拉罕·博斯的《一个拿扇子站在镜子前的女人》展现了一个贵族女人的形象,她侧身站在镜前,左手拿扇子,腰间佩戴一块小镜子。桌子上侧放的镜子和腰间的镜子,无疑是她身份地位的象征,与她华丽的服饰和珍贵的首饰相得益彰,共同展现了她富有的身份地位。17世纪的人们非常重视第一印象,所以人们要绞尽脑汁用尽一切可以提高身份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事物,“丝带、蕾丝花边和镜子是法国人不可缺少的三样东西,少了就没法活”。博斯的同系列作品《一个女人站在镜子前》与《一个拿扇子站在镜子前的女人》表现画中主人公身份的手段相同,都是用镜子以及昂贵的首饰表示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不同的是此画中的主人公正脸看向观众,桌子上的镜子背向观众,腰间的小镜子被遮挡一半隐约可见,在画面的背景处是一块大大的珍贵的地毯。除了镜子、首饰表示身份地位的意象以外,博斯在背景墙上挂着的地毯再次强调突出了画中女主人公的富有地位。

高贵的珠宝首饰、华丽的衣着、烦琐的对镜梳妆,这些都与高贵、奢华、身份等概念相联系,形成了一套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镜子为实现身份的提高提供了支持,持镜者可以在镜子前好好展现、审视自己一番。委拉斯贵支的《玛格丽特公主》中用一面镶有金边的镜子象征小公主的贵族地位。英国,艺术家格勒兹1763年的《破碎的镜子》也是用一面镜子来表现女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虽然是一块破碎的镜子,但是用它来展现身份已经足矣。1650年,杰拉德·特·博尔奇(Gerard Ter Borch)的作品《镜前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身穿的金黄色奢华的衣服是她地位的象征,并与她坐前的镜子共同显示了她富有的身份。罗伯特·伯纳特(Robert Bonnart)的作品《LaSincérité 》中的镜子,除了上面提到的空间作用之外,也是女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镜子的精美相框、庞大的体积与她贵族的身份相符。彼得·柯德 《拿镜子的女人》(Pieter Codde)描画的女人手中的镜子除了是自我认识的工具外,无疑也是她身份地位的象征。别·斯特劳兹(Bernardo Strozzi)《镜子前的老女人》(Old Woman at the Mirror)中身穿华丽的老女人在欣赏自我美貌、审视自我的同时也在用镜子反衬自我的地位。

三、镜子在画中有在场作用的作品

具有反射作用的镜子,可以使不在场之物变成在场之物,以揭示某物的存在。17世纪,画家不断地使用镜子反证某物的存在。彼得·克拉斯《虚空静物》中利用凸面镜反射成像的作用,展现了艺术家在画室中作画的情形,以表明艺术家的存在与在场。镜子成为不在场事物的通信者,它映射出一个在场的人物,企图与观者进行交流与反馈。委拉斯贵支的《宫娥》在远处的墙面上挂着的镜子,反射出了不在画面空间中的国王夫妇,委拉斯贵支以镜中国王夫妇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在场,这样很好地解释了艺术家在画板面前画的是谁,以及公主及其侍女纷纷向前注视地是谁,一切的问题迎刃而解,答案就是镜中国王夫妇的形象,因为国王夫妇的在场才引起了这样一系列的活动。镜子让观者能够窥视镜中的形象,使镜中的形象成为在场。

委拉斯贵支多次使用带有反射作用的镜子,以泄露某物的存在。1618年,委拉斯贵支在《玛莎和玛丽家中的基督》(Christ in the House of Martha and Mary)中,运用镜子反射出基督等人的形象,泄露了玛丽向前注视地情景原来是镜中基督等人的形象,以此说明了基督等人的在场。这面镜子不是模仿之镜,它是作者有意设计的虚假之镜,令原本封闭的空间扩展出另一个虚幻的世界,从有限的空间中延展出更大的空间,借助空间的无限扩展,使观者在画面中看见不可见之物,从而生动的制造了不可见之物的在场。镜子借助它的特性反射出新的空间,并通过画中各个人物之间的视觉间的关系,以展现各个人物之间的暗在联系,如画中老人的目光和手指都指向玛丽,然而老人手指的延长线却与镜中基督的手指在同一条延长线上,实则把老人、玛丽、基督三者联系起来即老人指的是玛丽所看的是镜中的基督,以此暗示基督的在场。在此处,镜子创造了虚构的在场人物基督等人,镜中基督等人的形象扰乱了观者的知识,影响观者的判断,使观者相信此处真有他们的存在,而实际上他们并不存在。正如科学史专家彭德格拉斯特说的,“假如没有镜子,我们仍是人类。我所哀叹的并不是这块空空的镜子本身,而是我们在镜子里反映的东西。”

四、总结

本文依据镜子在绘画作品中扩展空间、身份地位、在场的三种作用,对每一个作用下的17世纪作品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说明,在此基础之上,并把包含镜子的17世纪的作品根据镜子在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与归纳。

参考文献:

[1]由水常雄.镜子的魔术[M].孙东旭,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2]马克·彭德格拉斯特.镜子的历史[M].吴文忠,译.中信出版社,2005.

[3]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奈.镜像的历史[M].周行,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帕克特.镜子:美的历史[M].杨启岚,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5]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林夕,校.天津人民美术美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