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美术专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近年来报考美术院校和专业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作为一门最能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和艺术的课程,绘画基础是美术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绘画基础。近年来,高校对绘画基础教学不断进行深入研究,来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间接影响了高校美术专业的发展。本文从绘画基础的重点入手,对绘画基础教学中的不足提出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学;美术专业;绘画基础

绘画基础是影响学生能否取得专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在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绘画基础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受到高校等级、教学模式、师资团队等因素的制约,各高校的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绘画基础教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角度着手,在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

一、绘画基础的内容

在美术专业的学习中,绘画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里,绘画基础指的便是素描,但其实素描只是绘画的一部分,和其他科目共同构成绘画基础。其基础科目包括素描基础理论、色彩基础理论、速写、透视、刻画能力等,其中素描基础和色彩基础是绘画基础主要的学习内容。

二、高校绘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教学理念落后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好奇心和探索欲受到束缚,创新意识落后。教师在教学中对绘画技巧过分重视,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有悖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经验主义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在专业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理论支撑,只根据过往的经验与传统的审美来指导学生绘画,没有强大的说服力,无法使学生真正了解绘画的原理,对作品没有形成自我的理解。通过单纯的临摹,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绘画功底,但以长远眼光来看,严重制约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二)高校扩招导致学生质量失衡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的力度不断加大,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大,这使得学生的专业素质难以达到统一的标准。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养,只有高中三年的美术学习经历,没有扎实的美术基础,更多是为了应付高考而采取的速成训练,美术素质不高,绘画基础薄弱。生源质量的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枯燥的教学模式

美术课程需要学习大量的理论基础,需要学生长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耐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但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学生整体热情度不高,一方面来说,大部分学生选择报考美术专业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是为了应付高考,能顺利进入高校学习,为以后进入社会做打算;另一方面,受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氛围压抑乏味无聊,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丧失学习兴趣。

三、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的改进意见

(一)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是要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学生作为接受者,只需要将教师教授的知识理解掌握就可以,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思维固化,没有足够的思考、创新能力,过度依赖教师,对学生而言,弊大于利。因此,高校和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

(二)以人为本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特点,由于生长环境和性格不同,学生之间也会存在差异,教师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的职责在于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制定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学习队伍。

(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专业的学习除了需要有扎实的绘画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高校在设置美术课程时要注意美术史这一课程的安排,很多教师认为学习美术史没有实质意义,只要求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名家作品,而不能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总结艺术规律。在美术作品欣赏课程中,教师重点把握出现偏差,对名家作品讲解一语带过,反而对画家的私人经历品头论足,把美术史变成了画家流派间的野史趣闻的消遣。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发展对高校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美术专业发展的一大机遇,绘画基础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高校和教师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正视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策略,打造专业师资团队,优化资源配置,帮助学生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磊.如何创新高校美术学专业绘画课程教学模式[J].农家参谋,2019(23):281.

作者简介:张乃迪,四川宜宾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