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枫竹

摘要:水墨人物画作为中国绘画重要门类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不仅满足于对优秀传统元素的继承,在技法上他们不断突破传统,吸收西方营养,水墨人物画坛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局面。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当代水墨人物画中关于“技”与“艺”的概念。二是阐述“技”与“艺”的关系。水墨人物画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下充满无限的可能性,优秀传统技法应当被得到合理使用,西方优秀技法也值得我们尊重,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水墨人物画;技法;情感

一、“技”与“艺”的概念

(一)何为“技”

技法是指艺术家用他们的工具和材料以获得表现性效果的方法或技术。而中国画技法则可以理解成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用色技法。①

宋代是水墨人物画发展的成熟时期,而梁楷的出现对后世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的水墨人物画不拘法度,狂放的笔触和富有变化的水墨形成中国古代泼墨写意画之风。其代表作《泼墨仙人图》人物面部以极细的线条勾勒,没有过多的细节刻画,人物的动态则用粗犷的泼墨手法,把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末“海派”四杰之一任伯年将西方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他善于用色,其代表作《酸寒尉像》主人公面部表现细致,色彩上除赭石花青之外,还用朱红画冠缨和荷包,这样的设色技法在这之前并不多见。

二十世纪是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的一个转型期,这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画技巧问题莫过于“中国画改良”,徐悲鸿开始提出“以素描造型作为衡量中国画的尺度”。艺术家们的创作技法更加多元化,蒋兆和作品《流民图》,虽然整体上仍采用平面化造型技法,但每个人物面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肌肉结构,人物之间的前后透视关系也得到了完善。

如今人们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时代,当代艺术家在吸收西画养分的同时对中国画媒介进行了改造创新,水墨人物画从单纯的记录功能逐步转向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画面风格。

(二)何为“艺”

如果从原始艺术算起,人类的艺术活动已有数万年的历史。人类的艺术史已有数万年的历史。可以说,人类的艺术史同人类的文化史一样古老。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家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通过技法进行物态化,最终形成具有审美功能的对象。

好的艺术作品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身处哪个时代,艺术创作必须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否则艺术作品就会脱离群众很难具有时代气息。一位好的艺术家也不会让生活和艺术时刻保持一致性,艺术家主观感情的注入以及绘画技法的创新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写真”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创造,达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使得观众获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二、“技”与“艺”的关系

(一)从用笔角度谈“技”与“艺”的关系

南北朝齐人谢赫创作的《古画品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绘画专着,其中的绘画六法在中国绘画技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后世很多画家将六法作为衡量绘画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谢赫将“骨法用笔”置于六法第二位,可见它在中国绘画技巧中的重要性。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线条不同于西画的线条,它讲究构成人物形象的骨骼筋肉关系、起笔、运笔、落笔的变化关系以及用笔的骨力和力量美的表。并且中国人物画“以线造型”的特点决定了水墨人物画在塑造对象的身体结构、动态、表情时,只能依靠线的准确性。

当代水墨人物画家吴宪生先生丰富的笔法是对“谢赫六法”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水墨人物画增添了新的内涵。“线条不仅可以展现中国画的灵魂,并且可以在素描中表达感情,他在承载着表现对象、传达感情、承担构成画面整体节奏韵律的重则”从其早期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线条受到新安画派的影响,在黄宾虹和石溪画中得到很多启发:这时他的用线已经开始注重质感的表现,作品中的线已经开始随着人物的外形起伏,不论耄耋老人还是年轻姑娘,较之前人物性格姿态都能表现得更加明朗。

十三届全国美展作品《大凉山的女人们》表现了一位乡村母亲哺乳的场景。作品坚持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的传统价值,但舍弃了古代水墨人物画勾线后平涂的方法,将西方写实造型和新安画派用线技巧相融合,更加强调用线条表现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吴宪生谈到创作理念时,他说要采用不同的表现技法,去刻画一个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技法的娴熟并不等于艺术水平的高超,吴宪生的水墨人物画作品之所以能在画坛拥有一席之地,源于他在细心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保留了扎实的素描造型,还独创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用线技巧。

(二)从用墨角度谈“技”与“艺”的关系

水墨人物画为了突出对象的体积感,性格和外貌特点,用墨须有干湿浓淡变化。当代水墨人物画家姜永安对墨的运用是具有开创性的,他的笔墨很直率,塑造出的人物具有力量感,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近年来,他的作品着力于人物肖像的创作,在这个资本和艺术紧紧绑在一起的时代浪潮中,他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艺术家不同,他把目光放在了底层百姓饱经沧桑的脸上。不美化,也不丑化,将底层群众内心的孤独感完整地展现在画面上。

与传统水墨人物画不同,姜永安的作品中很难再看到白描的痕迹,他的作品不再是勾线后设色,而是基本用不同色块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作品《张爱玲》除了五官用淡墨进行勾勒之外,基本看不到墨线的使用,而是用一个个墨块来塑造人物面部肌肉结构。他的这种墨法不但丰富了画面结构,给人焕然一新的印象,而且对于塑造主人公张爱玲的性格特征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另外一个用墨技法在于用墨块间隙来表现线条。作品《丢了》人物面部没有用墨线勾勒,他利用两个的色块中间的白色缝隙来表现线条,这不但不违反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而且对表现主人公流离失所的精神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这种对水和墨的控制能力,以及在水中加胶来调墨的创新意识,在当代水墨人物画领域是具有指导性的。

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在艺术家看来,肖像创作不止于写实,也应有精神叙事,在这个精神高度自由的时代,姜永安没有像照片那样去呈现人物面貌,而是具有了自己的阐释。在展览中他提到“我自己觉得近期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画得好,不一定是技巧方面的好,而是作品中精神叙事的东西好像更加强烈、更加明确了。”

(三)从用色角度谈“技”与“艺”的关系

作品中最能表现作者主题感情的因素就是色彩。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要求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既要表现表现出物象的固有色,又要把主观色彩作为画面的重要构成元素。随着中外艺术交流逐渐变得便利,受媒介制约的中国画色彩语言问题在一点点减少,这就要求中国当代画家要继承民族传统色彩艺术的同时还要吸收借鉴西方色彩语言。

田黎明先生对色彩的运用独具特色,他认为色彩是当代中国画的一个新课题,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是基于“水墨为上”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很容易忽视色彩在水墨人物画发展中的作用,因此,他的这种观点也是他在研究水墨人物画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我们从他的画面上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他开始借鉴印象派对光的利用,将光色融入中国传统绘画文本中,画面整体上他多用大色块来表现,墨基本上不作为主要元素出现在画面中,创造出“融染法”“连体法”和“围墨法”等创作方法。

田黎明先生的作品并没有局限于对物象固有色的描绘,他一方面寻求色彩与自然意象的沟通,另一方面想要契合主观感情的诉说。他的都市题材作品《清水丽人》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线和墨的使用,而是用颜色直接渲染而成,画面中以红绿对比为主的色彩结构给人新鲜醒目的感觉,这种情感化的色彩表现方式,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感受,更加突出了画面中乡村女孩的美感。对于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人来说,看到这幅作品,无疑是一剂心灵良药。

一九九八年,牛可诚策划了“中国画色彩问题研讨会”,以一种引导性的方式使中国画坛关心色彩问题。色彩作为中国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技法,对物象的塑造和作者情感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从林风眠首次冲破笔墨坚硬的外壳,开始在画面中大胆使用色彩,到田黎明以一种更加新颖的方式进行色彩表达,这都是对“随类赋彩”的一种创新形式。

技法不等于艺术。“技”与“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首先,技法不能脱离具体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以及作者的主观感情而独立存在,不能为了技法而技法,高超的艺术技法往往不会占据画面的主体成分。如果一味追求技法,而不追求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那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就会华而不实,缺乏情感和生命力。因此,“技”与“艺”在这一层面上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

其次,“技”与“艺”各自都是具有独立性的。专业的艺术技法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但同样的训练培养出的艺术家并不是同一水平。这就是说,艺术家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是否敏锐,是否具有思想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宪生.当代素描作品集——吴宪生画人体[M].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

[3]杨礼让.写意人物画“墨”和“色”的发展脉络探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6.

[4]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第三[M].

[5]卫铄.笔阵图——书法论着[M].东晋.

[6]胡眏月.写实水墨人物画的临摹、写生和创作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9(08):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