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荷兰着名画家,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1953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现定居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杜马斯绘画中的艺术语言和内在精神都具有超强的表现性,国内诸多画家都受到她的作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她的艺术语言的解读,探究画家风格形成原因,感受其绘画作品和艺术主张在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艺术语言;内在精神;情感表达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的结论”。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艺术与性之美成为杜马斯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她打破了传统写实绘画的艺术表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关于生命、死亡、人性和种族隔离等主题的作品,将人类对于人性的思考带入新的高度。

一、真实情感在创作中的表达

(一)矛盾色彩的淋漓表现

色彩表现方面,杜马斯热衷于诸如黑白这样对比强烈、具有高饱和度的单色色系。在作品《黑人头画像》中,一百一十一位非洲人的画像,人物形态、个性特征各不相同,但在统一的黑色调笔触下,人们内心深处的紧张与惶恐不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传统的黑色不被人认为具有颜色特征,但在杜马斯的描绘下,每个人物的面部表情都能够真实的露流出一种情绪情感,这也正是作家内心深处情感的诉说和寄托。在她的作品中,黑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颜色,她赋予了黑色旺盛的生命,因此黑色也成为杜马斯最具有代表性绘画语言,成为能够刺激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官要素,也是画面构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

同时,红、黄搭配在她的笔下同样突出。作品《邪恶是凡常之事》中,描绘的就是艺术家本人,画面中的她反坐在椅子上,手扶椅背,眼睛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橘黄色打卷的头发,掩饰不住的底色为头发编织出闪耀的晕轮,营造出一种冰冷的质感,矛盾又真实。布局与用笔结合大量黑黄色系的对比,充分表达出杜马斯作为南非白人女孩的尴尬感受与对种族歧视的极度厌恶。

(二)粗狂极简的画面追求

杜马斯的作品除了追求画面色彩的浓重与单纯,也强调减少细节的描绘。作品《lovers》中,粗重的线条、强烈的对比,寥寥数笔即可描绘出这对情人之间似有的冷漠关系。这幅作品面画层次非常薄、极少的修饰,它打破了所有观念的禁忌,更为难得的是它模糊了再现与抽象、油画与素描之间的界线。

(三)影像技术的深入运用

杜马斯的绘画也常借助于用丰富的影像经验增加作品的技艺表现层面,借用影像的观看方式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复制,而是其艺术观念展开的首个层面:艺术反思的起点就是杜马斯用影像所复制出的现实世界的表象,其最终指向大胆揭露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在作品《年轻的男孩》中,杜马斯描绘了一群男孩赤裸着身体,排成一排站在裸露背景下,斑驳迷离的色彩映射荧幕,男孩们失去了细节的深入刻画,个个面色苍白、情绪激动、沉闷压抑,好像曝光不足的旧照片,画面直击人心。

二、身份背后的语境解读

20世纪70年代中期,杜马斯在阿姆斯特丹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身份特征为她的精神表现主义绘画提供了创作来源。身为白色人种的她出生于南非,由于南非种族隔离的政治制度受控于白人,这令她从小就产生了很强的负罪感。日耳曼民族的血统使她骨子里存在着恐惧、焦虑、反抗等精神气质,同时也体现日耳曼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残余或保留的粗糙性和原始性。因此在她的绘画艺术中凸现出一种极具自我的符号性,强烈的民族精神要素始终存在。

此外,她的作品还表现出“写意性”,利用有形的真实形态传递出无形的审美视觉特征,达到主体情感与创作客体的高度统一。最具是代表性的是1991年她创作的画作《人之初》,四个大尺寸的独立的作品。屏幕中展现了四例新生儿僵硬的躺姿,他们的手臂展开,挺着大肚子,双手紧攥,眯着眼睛死死地盯着某处,脸色尤其晦暗。一股强大的压力和恐惧感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极度不安。这样的艺术包含了强烈的主观进程和隐喻意义,它可能是杜马斯对情境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可能是对生命的一种质疑。

三、结语

杜马斯的作品所具有的普世情怀,让所有观者沉默。我们无法直视死亡,是因为我们无法坦然面对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未来无法预知,杜马斯却给予了我们更为透彻的答案。她的绘画艺术传达着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和对当今社会人的内心精神的挖掘,带给我们无尽的启发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金丽燕.马琳·杜马斯作品中的“身份”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林虹.自我与时代的联系方式——以女性艺术家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为例[D].湖北美术学院,2019.

作者简介:黄雅群,女,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水彩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