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从学生自主探究、打破书中常规实验、勇于质疑和探究实验等方面着手抓起。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实验

小学科学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最为常见的实践形式是科学实验,而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从本质上讲,实验技能是一种综合技能。心理学研究早已表明:技能形成的标志,不是对要领的诠释,而是动力定型,即协调完美的自我能力结构的形成。也就是说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全过程并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才是科学实验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我们提出: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依赖性和被动性,须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须成为整个实验过程的能动的主体。

小学科学教学担负着儿童的科学启蒙的重任,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来说,尽管我们实验课中做的好像都是游戏的东西,似乎并不是什幺真正的科学。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所做的就是再重复“科学发展史”的发展过程。我们实验教学的任务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施加良好的教育。通过教学干预使得他们在很短时间内继承人类几千年认识进化史,通过科学方法的初步渗透,为学生的素质提高,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实验就在于“行虽微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

我们所教育的学生是小学生,虽然他们对实验操作有较强的好奇心,但他们年龄小,动手操作时表现为缩手缩脚,如不正确引导,他们在做实验时就可能成为旁观者。即使有的学生胆子稍大些,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极差。  学生在实验课中,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不断提高各种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我们的科学教材中没有实验课的程序,没有具体的要求、规范,我们教师就要努力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进行科学实验,引导学生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

一、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兴趣。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一名言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实验教学学生是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久往,学生对所学科目兴趣浓厚,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实验操作得心应手,学之轻松愉快,而这兴趣的培养关键是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

(二)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好实验,力求简捷,一次成功。我在学习“电磁铁”时,就演示了电磁铁吸引铁屑的实验,学生看后就顿觉惊奇,动手欲望倍增。分组实验时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动手实验。

二、熟悉新课程标准,围绕重难点来设计关键的实验。

例如:在学习电磁铁一课时,有一重难点是判断电磁铁的南北极。在做实验时就设计用铁钉来做铁芯,这样使学生分清两头,告诉学生不能磁性太强,否则用指南针就验不出那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

三、实验注意生动有趣,趣味性强的实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用烧瓶作空气的容器,在橡皮塞中插入细小较长的玻璃管,塞住烧瓶口,用滴管吸几点红水,滴在插入的玻璃管封住烧瓶中的空气。实验时用双手捂着烧瓶,很容易看到烧瓶的空气加热膨胀而使红水柱往上升。而松手后空气收缩红水柱往下降,学生很容易看到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实验要坚持直观、简便、易行的原则。

(一)有时说明一个道理的实验很多,不一定要用很复杂的实验。要注意直观性,使学生易于观察,一目了然,简单易行,学生做起来困难小,效果好。因条件,简单的实验同样可以达到复杂的实验效果。

(二)例如:讲《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时,我就找了两块长瓦装上土,一块用草皮盖着,一块不盖,找两个矿泉水瓶上水,并在瓶盖上打上许多小孔,倒过来就下起了“小雨”洒在两个不同的土地上,用两个脸盆截住流下来的水,让学生判别,学生显而易见、易做。

五、实验课可以增加实验密度。

(一)在上实验课时,应多安排动手实验,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的动手愿望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在学习《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的选择》等课时,这样的实验的时间就要长,但个个可动手。我就要求学生课后个个动手做实验。很多同学都种了绿豆,挖了蚯蚓,做了明暗箱等。

(二)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都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做,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作者简介:徐攀(1986.2.19),男,汉族,济宁市兖州区,本科,二级教师,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实验小学,科学教师,从事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