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谊

摘 要: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大量表演技法,在形式上多姿多彩,经过了几代艺术家的再创造,其自身的光辉是非常强的。而民族声乐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声音与文化底蕴上)和内容多元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传统戏曲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之间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却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可以说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歌唱技艺方面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时代下要丰富民族声乐的表演方式和技艺,必须加大对传统戏曲表演技艺的研究和掌握。基于此,笔者重点通过研究中国戏曲的歌唱方法来探讨其在民族声乐上的应用和借鉴。

关键词:民族声乐;传统戏曲;演唱融合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1-00-03

一、传统戏曲的演唱技巧

中国传统戏曲不仅蕴含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精华内容,还实现了多个类别文艺流派的有效聚集。同时,在我国传统戏曲当中,还涉及多元化的戏曲表演艺术形态。传统戏曲无论是在唱方面还是在演方面,都十分强调“字正腔圆”。在我国传统戏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我们通过研究得知,其是非常注重表演艺术和台词记忆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后期传承和发展。

对于我国传统戏曲来说,在具体的演绎当中,表演者必须对自己高要求,需要具体到每一个动作和神情,尤其是在台词背诵和记忆上,对于语言方面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不仅要确保唱、念上的精通,还要确保做、打上的精通,而这些元素也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戏曲在演出的过程中语言内涵更为丰富,表演风格上也更加具有活力。在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过程中,我们必须确保演员本身的声音足够洪亮,即所谓的字正腔圆。但是,我们也需要确保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可以良好地塑造舞台角色形象,实现语音有效匹配,传统戏曲中的每一位人物都具有自身特殊的表达方法。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戏曲在声音表现上多样化的。对于我国传统戏曲演员来说,在实际的表演当中,必须有效掌握不同角色的声音特色,这种声音特色其实就是人物嗓音的一种反馈,对于不同角色,如小生、老生、小旦等,对应的演唱特色都是不一样的。戏曲演员必须学会科学调整好个人发声、吐字,还要掌握用气、调气的技巧,这些都是演员的基本功,只有掌握这些基本功,才能在情感方面更好地拿捏,把握好人物角色[1]。

二、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在历史发展中,人类文明文化不断发展,也形成了很大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体系。在这一内容体系当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获取了很好的成绩。通过研究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民族声乐在很早的时候就显示了发源的足迹。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出现历史性改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精神和艺术性生活,这其实也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性作用。在人类最初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时候,声乐就已出现并得到了发展。在我国民族文明发展初期,就出现了“郑卫之音”式的民族声乐,这一声乐种类不仅带有商周时期民族声乐文化特色,而且在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之后,也出现了质的飞跃。“郑卫之音”具有奔放情感性,促进了民族文化发展,可以说能有效汇聚民族情感。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全国大统一。与此同时,各族人民艺术文化实现了有效结合,民族声乐艺术也得到了创新和改革应用。进入东汉,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迅速,在情感表达上有了更严格的艺术要求,尤其是在民族声乐模式改革当中,得到了全面展现。从唐宋兴起的吟诵诗歌的风潮到元朝对戏曲文化的重视,民族声乐有了大发展。总之,民族声乐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得到创新,其自身具备的独特艺术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容,使得其成为民族瑰宝[2]。

三、传统戏曲演唱技巧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关系

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其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技术和手段,并产生了许多剧种。目前,中国仍有许多戏曲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京剧、川剧、昆剧、黄梅戏等。中国民族声乐也是最富有特色的一个声乐流派,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大多是采用中国传统的歌唱方法结合西洋美声的演唱从而产生了自己的民族声乐。民族声乐的艺术内容并未出现过多改变,但对其形式却有变化。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随着时间推移,保留至今的一直是戏曲中的精华,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具有巧妙的特点。中国戏曲有着丰富的养分,在发展中与民族音乐联系在一起,如二者之间的文化底蕴和基础一样,都是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演变而来的,并各自有着很明显的地方特点。这种合唱在艺术风格上也相同,都是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在原理上也一样,只不过在其表现方法上还有着区别。因此,我们必须抓住二者的差距,通过对传统戏曲唱腔的学习,使中国民族声乐更加完善,具有独特风采,把我国民族声乐推向全球。

四、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一)咬字发音

传统戏曲演唱中要求最严的便是吐字发音,最忌欲言又止。吐字要清楚,这是戏曲演唱者表演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当中,对于演员吐字发音和声调表现上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演员吐字发音足够清晰对于顺利完成戏曲表演至关重要。在民族声乐表演当中,我们合理借鉴戏曲演唱者咬字发音的技巧和方法,往往可以增强戏曲演唱和表达的张力。无论是在什幺种类的民族声乐歌唱过程中,表演者吐字清晰的技巧都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表演者在借鉴和使用传统声乐表演技巧的同时,必须深刻体会和感悟其内在蕴藏的哲理,揣摩分析戏剧表演当中的角色情感与表现方法,并注重台词朗诵,掌握好唱腔[3]。

(二)吐字行腔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演唱者需要遵循的基础原则即所谓的字正腔圆,且在台词朗诵方面,必须富有情感,这也是我国戏曲表演的基础特征。可以称为好的表演的标准就是“字正腔圆”,不仅音色需足够清脆,而且声音需足够清亮。字正腔圆,要求我们表演者的语言表达清晰,在发音和呼吸上也要有节奏感,符合要求。中国传统的文学戏曲表演,也往往遵循上面的技法要求,确保演唱中各个词汇富有情感,完整、有效地表达和传递出台词所包含情感。因此,在传统戏曲的表演过程中,不仅要求表演者发音准确,还必须确保发音的调和性足够好。余音绕梁是中国戏曲的一种表演效果,反映了戏曲艺术的一种审美观念。为保证音色的圆润以及技巧上的美感,演员发声时必须储备好能量,保证气息到达预定点,并对发声器官提出一定的要求。民族传统音乐表演中也参考和运用了戏曲中的该手法,但对歌词的表现也特别注意。为表达歌曲蕴含的感情,表演者可运用断腔、拖腔、连腔、哭腔以及笑腔等手法,如《牧羊》歌曲就运用了拖腔。

(三)风格韵味

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方法的核心,是对表现声腔神韵方法的总概括。而在中国民族声乐中,又把“神韵”作为演唱的最高标准,当中包括了呼吸贯通、语言生动、词语完善、音乐气息转换、感情真挚等多种歌唱方法运用。演唱的行腔神韵技巧,往往需要针对歌曲内容进行运用,要做到以字达意。中国戏曲演唱形式超过百种,但由于地方特色不同,各剧种在曲风方面往往具有很大的不同,如江南地区,戏曲曲风较为柔和,而北方地区,戏曲曲风则较为慷慨、热烈。民间声乐表演则是对剧种特色的探索,不但可以丰富音乐的形式,还可以使之更为多元化,从而给予听众不同的艺术享受[4]。

(四)演唱技巧

民族声乐表演技艺对于我国戏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当中蕴含的流派、音乐形式和技艺非常多元化,有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历史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但延续着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民族声乐的古老传统,还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推动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历史的发展。经过研究中国民族声乐的表演方法,可以发觉它们在唱腔方面的应用是不同的,例如,有了假音的使用、真音的使用和真假的综合使用等,但不论如何演绎,它们的主要特征都体现在吐字有力,声音变化适度等方面,总结而言,即在表演的起初声音就必须洪亮,保持清晰,在句末的归音上必须准确。所以,演唱者只有学会了这种声音技巧以后,才能演唱中国音乐作品,才能正确地反映音乐作品的艺术境界与情感。民族声乐中也注重共鸣。演唱者在发声中,应注重各个发声器官的协同,并循序渐进,按照由口到头腔再到胸部的顺序,进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歌唱效果。就口腔方面的共振而言,口腔共振是声音在喉咙里产生的一个共振型腔,它是各个腔体最易于进行共振的一种型腔。想要实现口腔共振,需要呼吸气流的同时嘴唇也自由地打开,同时,还必须保证舌头和声带组成部分的自由放下,同时,悬雍垂及软腭部分也要维持上提。如此,使空气通过肌肉受到口腔的振动,便能够起到共振的作用。口腔共振使演唱者的音色不但饱满并且声音更加美妙[5]。

另外,还有头腔与胸腔之间的共振。头腔共振要求以口腔共振原理为依据,下腭要放下,上牙床略微抬高,悬雍垂体与软腭都要上扬,以保证口腔鼻咽内部的空间相互通气,从而使声音回荡在头腔内。头腔共振所形成的音色效果清脆而鲜明,使声音听上去富有穿透力。而胸部的共振则就是喉咙正处在打呵欠的状态,从而使声音中发生了气管的震荡,从而形成了共振,在这时,如果用手按住胸腔,手还会感受到略微的震荡,因此胸部共振使声音效果宽阔且浑厚。总之,实现了三种腔体的共振,使得它们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构成演唱的整体,从而能够丰富自己的音色并提高音量。所以,在民族声乐中必须利用戏曲歌声中的共鸣效果,进而掌握歌唱方法。

五、民族声乐中应用戏曲演唱技巧的启示

(一)处理好现代民族声乐中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

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出要代表人民大众,表达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神,需要积极吸收传统戏曲表演方法的精华。这是由中华民族对人文特点的要求和中国传统审美观所决定的,也因此语言和声乐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石。在中国民族声乐演绎过程中也存在传统戏曲的影子,所以,认真学习和了解传统戏曲的表演技法是灵活运用表演技艺的前提条件。唯有苦练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才能在民族声乐表演中,将表演技艺内化成自身的价值。

(二)借鉴戏曲,实现科学方法与民族风格的完美结合

民族声乐表演是在汲取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方法中的精华,并不是单纯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客串,更不是完全排斥西洋音乐的表演方法,而是秉持辩证否定的思想,求同存异,既发现二者间的不同,更要发现二者间的共同点,并吸收中国戏曲最有价值的部分,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突破自我、创新,使民族声乐有着较强的包容性。这正是为了实现音乐科学理论与民族风格的完美融合,并保留中国民族声乐固有的演唱风格与特点。比如,由李谷一演绎的这首歌《前门情思大碗茶》,就在当时传遍了大街小巷[6]。而这首歌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与李谷一精彩的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李谷一所演绎的这首歌婉转动听,而且吐字十分清晰,声腔丰富,既显示出中国传统戏曲的风味,又不失民族声乐的特点,再配合上精彩的旋律,使传统戏曲表演手法与民族演唱方式充分地融为一体,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的完美融合。中国的古老剧种可谓是百花齐放,在各个地方产生了不相同的新剧种,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京剧、黄梅戏、昆剧等,又有小众的北京梆子和河北评戏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都可以作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参考的标准。

我国民族声乐演变至今,已形成自身鲜明的演唱风格与艺术特点。但是,在民族声乐发展中还需注意传统戏曲歌唱技术对其的作用,如评价民族声乐演唱的优劣往往以传统戏曲音乐方面的技巧和艺术特点为依据,如对其吐字行腔等要求,无不反映出了传统戏曲艺术和民族声乐歌唱技术之间的相互交融和传承借鉴关系。因而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应弘扬传统戏曲艺术的精神,提高民族声乐的艺术表达能力,使之能更好地满足文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汪洋.浅谈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借鉴与运用[J].明日风尚,2020(05):94-95.

[2]徐沛华,樊梦洁.民族声乐演唱中运用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的分析与研究[J].戏剧之家,2021(23):28-29.

[3]朱海芳.戏曲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20(13):126.

[4]龙华炯.探究传统戏曲声腔对中国现代声乐演唱的影响——以川剧为例[J].参花(上),2020(06):88-89.

[5]韩佳韵,单宏健.民族艺术文学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评《声乐教学法》[J].中国油脂,2021,46(05):171.

[6]辛雅靖.浅谈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风景名胜,2019(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