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

摘 要:维尼亚夫斯基是19世纪波兰着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维尼亚夫斯基的代表作,是一部经典的19世纪波兰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作品。乐曲既包括很强的技巧性,又富有音乐性,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音乐会及国际各项赛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笔者通过归纳在演奏和学习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此协奏曲第一乐章技巧演奏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着重针对右手弓法的运用,包括弓速、弓段、发音点与换弦角度等方面,左手的换把、双音和弦与揉弦等方面进行写作,并与同一时期作曲家作品进行技巧比较,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并总结的经验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以期为后来者对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提琴;维尼亚夫斯基;协奏曲;技巧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9-00-03

一、维尼亚夫斯基及其小提琴协奏曲概述

(一)维尼亚夫斯基简介

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1835年出生于波兰,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从小学习音乐,八岁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一生作有大量的小提琴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旋律优美,节奏华丽、富有活力,和声丰富、表现力极强,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同时,又包含浪漫主义时期的时代特点。

(二)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维尼亚夫斯基一生作有两首小提琴协奏曲,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他在俄国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学期间所作。这首曲子旋律真挚、热情且浪漫,既包含波兰民间音乐的元素,又融合俄罗斯的音乐风格。

乐曲结构精巧,为奏鸣曲式,朴实而不普通。作者自乐曲开始,就围绕着“fe#cd”动机为主题,不断地对其进行反复与变化,主题十分鲜明。该协奏曲中的和声多变,出现了多次d小调转g小调或降B大调,最后结束在F大调上,色彩十分丰富,展现了维尼亚夫斯基惊人的创作天赋[1]。

二、技巧演奏分析

(一)左手技巧分析

1.换把

在乐曲中加入了大量跨度较大的音符,这样做更好地体现了音乐热烈的情绪与音乐风格。换把是十分常见的基本技巧,在诠释乐曲时把位的选择不同会对演奏的音色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音乐的整体风格表现,所以演奏者需要对其有着一定的重视并细心处理。乐曲中有些位置为保证音色的统一演奏者通常不会选择换弦而是会选择使用换把的方法来在同一根琴弦上进行演奏,所以对该技巧的练习十分重要。

在演奏时,左手应放松,跨度大的换把动作要主动地使用手臂带动手去运动,并且避免滑音的出现。左手技巧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音准,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练习音阶中进行换把练习,熟练地掌握把位位置才能在处理音乐时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更随心地进行音乐表达。

2.双音与和弦

在这首协奏曲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双音与和弦来突出作品的音乐风格。所以在演奏这首曲目时双音与和弦也是左手技巧练习的一大难关。丰富的和声效果和清晰的旋律走向可以为作品增色,因此在演奏双音与和弦时,演奏者不仅要做到纵向和声的正确,也要将双音及和弦中每个声部的旋律走向演奏清楚,保持乐句的连贯性。

笔者建议在日常练习时需有针对性地进行双音练习,需将速度放慢仔细练熟,演奏时需要注意手指放松,按弦时手指不要僵硬,注意听和声的音效和旋律的走向,以保证演奏时的乐句的连贯和音准的准确度。

3.揉弦

这首协奏曲中,旋律热情又真挚,一个好的揉弦可以更好地帮助演奏者诠释音乐。揉弦通常根据发力位置的不同分为手指、手腕及小臂揉弦。这三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在演奏乐曲中不同的情感时,要善于思考,需挑选合理的揉弦,这样技巧才能更好地为音乐服务[2]。

(二)右手技巧分析

1.弓弦接触点

弓与琴弦的接触点可以随着音乐演奏时不同的音色需要而进行合理化改变,但在变化的过程中弓子需要自始至终与琴弦保持紧密的接触,以保证琴弦的充分震动与音乐的连贯。同时,当乐曲进行到激昂的演奏情绪时,演奏者需要演奏强的力度时接触点要靠近琴码,或当演奏到较高把位的音的时候,接触点更要向琴码移动。而当演奏泛音的时候,接触点不宜距离琴码太近,应向指板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这样才会演奏出明亮的泛音。

2.连顿弓

乐曲中连顿弓的片段十分考验演奏者的技术,在演奏连顿弓时演奏者要保证音符的清晰与平均。演奏者在练习时要进行单独反复练习,琢磨每一个连顿弓演奏技巧。首先,演奏该曲的连顿弓时,右手手腕位置要较之前演奏时稍微抬高一些,同时手腕不能坠落,食指的用力方向要向弓杆适当左倾斜,并以臂力通过手腕处传导至弓弦上,从而产生一连串平均、清晰、力度感十足的连顿音效果。其次,连顿弓的演奏一定要注意从慢到快、由少到多地进行练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才能逐渐掌握连顿弓的演奏技巧。

3.乐句的连贯

演奏者演奏乐曲,应达到气息连贯、旋律完整的基本要求。演奏者需要在进行过程中不能让听众听出较为明显的换弓声音或者换弦的痕迹棱角,要让演奏旋律相对完整,乐句断句相对合理,因此演奏者要掌握好相关的技巧和理论知识。

首选,演奏者演奏时既要奏出抑扬顿挫的不同语气,也要注意乐句之间的连接感,需要注意右手的换弦平面不能太大,左手换音揉弦不能停顿。其次,休止符也应做音乐上的设计,休止时音乐并没有停止,乐句的呼吸与音乐旋律的进行时要继续保持,这样乐句表达才会完整[3]。

(三)乐曲中的左右手配合

交响乐团引入主题后,在第68小节,小提琴轻声进入主题,在这里要用弱的力度演奏,弓子要远离琴码,要用一半的弓毛,从中下弓开始演奏。左手提前准备好揉弦动作,并且不间断。右手要主动去换弓换弦,注意换弦的角度,不要造成明显的痕迹,以保证乐句的流畅。

在第80小节,主题再次出现,演奏到渐强渐弱的变化时,运弓方面要注意力度和接触点的合理安排。95小节在G弦高把位上开始,这里用全部的弓毛去演奏,且右边手臂要保持在G弦的平面上以保证G弦醇厚的音色,在99小节平面从G弦逐渐过渡到了A弦。左手注意高把位的G弦音准,手臂带动换把动作保证音准的同时,要保持好揉弦的连贯和力度。

115小节的快速音群,需要在保证换弦角度小的同时,有计划地分配弓段,以保证声音的连贯和乐句的完整。在第125小节出现了连顿弓,这里一样要合理分配每一个音的运弓长度,右手放松进行连顿弓,要保证音符的平均、平稳(见谱例1)。

127小节出现了激烈的顿弓,这里要用下半弓贴弦进行演奏。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做出f的力度及后半拍的重音,另一方面,换弦也更加便捷。139小节开始是热情的,弓子的接触点要靠近琴码,揉弦要逐渐加速推动着音乐的进行。156小节,音乐开始平静下来,这里换弓换弦要平稳,不要打破乐句的连贯性,演奏时要及时调整揉弦幅度以保证音乐的歌唱性。

173小节在G弦上,右手运弓的平面要随之改变,弓速放慢,再通过三连音的音型,突出此处的抒情性。后面情绪由朴素的抒情向欢快转变,音乐更加活跃。顿弓和连弓交替出现,这里弓段的安排十分重要,弓与弦的接触点也要靠近琴码。在194小节快速换弦的地方,运用下半弓进行演奏。

205小节开始进入结尾,此处和127小节相同,要用下半弓段来演奏顿音,以便快速地换弦,同时注意后半拍的重音位置。207小节时,出现连顿弓,这里要注意左右手的紧密配合,练习时要先慢练再逐渐加快。连顿弓时右手要放松,避免过度紧张,在保证音准的同时,注意每个音符力度的统一和节奏的平均。213小节开始渐强,可以通过加快弓速的方法演奏出重音,紧接着的一个连顿弓需提前留好弓子。

221小节左手快速琶音的同时,伴有右手四个平面的快速转换,右手手臂要起到主要作用,主动带动弓子进行演奏。分解八度要做到近距离换弦的角度小,逐渐渐强的同时弓子与弦的接触点要越来越靠近琴码,弓段随音乐力度逐渐变长。左手要保证音并与右手紧密配合。最后,在越来越强的颤音中激昂地结束。

三、与同一时期作品进行技术比较

圣-桑是同一时期法国的音乐家,共作有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影响最为广泛。这首协奏曲与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写作于同一时期,在音乐与技巧上存在着相同之处(见谱例2)[4]。

以《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乐曲开头在乐团四小节的铺垫后,独奏小提琴在G弦上进行演奏,气势磅礴。这里与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95小节相似,同样是在G弦上演奏。但是这里出现了重音记号,音乐情感更加强烈,色彩更浓厚,因此在注意右手演奏平面的同时,弓子要紧贴住弦,在需要重音的地方可以适当地加快弓速做出重音,注意划分好乐句,注意音乐的呼吸与起伏。

145小节开始一连串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音群,伴随着快速地换弦。和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115小节相似的是,要保证换弦的小角度,并有计划地分配弓段,以保证声音的连贯和乐句的完整。在此基础上,要把句子分清楚,把握好每一句弱起和重音,以确保连贯流畅地演奏。

第158小节和《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226小节相似,右手演奏分解八度时换弦角度要小,并确保左手手指间距越来越小的八度音准,将乐句演奏连贯,需要左右手紧密配合。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都携带着作曲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丰富的情感,因此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演奏曲目时,演奏者不仅要分析作曲家的个人经历和音乐风格,还要放眼于时代大背景下的共性。不断精进演奏水平,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才能在演奏时更好地奏出作曲家想要的音乐效果以及自己表达想要诠释的音乐内容[5]。

四、结束语

《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维尼亚夫斯基的一篇代表性作品, 集技巧性与音乐性为一体。该作品音乐结构缜密,演奏时要求演奏者能将乐曲中的民族音乐风格与小提琴的高超演奏技巧相结合。演奏旋律充满浓烈的情感色彩,选用了较多的民间舞蹈音乐元素,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维尼亚夫斯基的乐曲通过多种写作技巧丰富了音乐色彩,如转调、和声、配器等,在这些创作手法的衬托下大大增强了这首作品的艺术性[6]。

演奏者要根据音乐情绪的需要,去选择对应的演奏技巧,这样才能达到技巧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演奏者在日常练习中也应当善于思考,主动了解作曲家与背景时代的音乐风格,并积极将所学赋予实践,最终能够更好地演奏出乐曲的色彩与风格。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以期为后来者对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丁浩川.探析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兰舞曲》的小提琴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9,39(10):104+106.

[2]马思嘉.论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特征[J].北方音乐,2018,38(20):119-120.

[3]刘婷.维尼亚夫斯基《随想曲与现代练习曲Op.10》运弓技巧分析与演绎[J].北方音乐,2017,37(09):58+60.

[4]周铭恩.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谱例分析与演奏要点剖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04):134-146+5.

[5]高璐.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简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5.

[6]冯青.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演奏艺术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