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哲琪

(榆次区人民医院CT/核磁共振科,山西 晋中 030600)

布氏杆菌病具有变态反应性、传染性的特点,致病菌是布氏杆菌,脊柱组织被该病菌侵袭后会累及肩部关节。脊柱结核是继发性疾病,致病因素是消化道结核、肺结核等,患者发病后疼痛、疲倦感强烈,部分脊柱结核者有贫血现象。布氏杆菌脊柱炎、脊柱结核病在脊柱疾病中均有较高的发病率,会限制患者日常活动,因而早期诊治很关键,但在临床表现中两种疾病具有较高相似性,若在误诊情况下行相应治疗,可能会加重脊柱损伤[1]。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柱疾病诊断中具有多方位成像的特点,椎间盘软组织在MRI图像中有较高的分辨率,因此,MRI对相似度高的脊柱疾病而言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2]。本研究旨在探讨MRI在布氏杆菌脊柱炎和脊柱结核鉴别检查中的诊断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榆次区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66例脊柱结核、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将其归为结核组、脊柱炎组,各33例。结核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24~66 岁,平均(43.91±3.84)岁;病程 1~9 个月,平均(4.40±1.73)个月。脊柱炎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 23~67 岁,平均(44.26±3.29)岁;病程 1~10个月,平均(4.78±1.6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结核组患者符合《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与治疗》[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脊柱炎组患者符合《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无其他脊柱疾病者等。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损伤者;临床资料完整者等。

1.2 方法 纳入患者均行MRI检查,患者保持仰卧位,经MRI完成各序列扫描,其中矢状面扫描中,T1WI序列需保持12、500 ms的TE和TR参数,T2WI序列需保持98、4 000 ms的TE和TR参数。后行冠状面扫描,保持0.4、4.0 mm的层距和层厚,98、4 000 ms的TE和TR参数,并以384×288为矩阵参数实施扫描。横断面扫描中,层厚、层距与冠状面相同,而TE、TR参数则需进行适当的调整,数值保持在88、4 000 ms即可。各扫描完成后,对纳入患者行造影剂静脉注射,此过程中始终保持2.5 mL/s的速率,后对纳入患者行各序列增强扫描即可。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脊柱疾病的发生位置,包括骶椎、胸椎、腰椎、颈椎发生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椎体受累情况。③观察两组患者MRI图像特点;包括钙化/死骨、椎体畸形、椎间盘狭窄、椎体增生等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脊柱疾病发生位置 结核组疾病发生于胸椎的患者占比显着高于脊柱炎组,发生于颈椎的患者占比显着低于脊柱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脊柱疾病发生位置比较[例(%)]

2.2 椎体受累情况 结核组患者多表现为2个椎体受累,占比为93.94%,脊柱炎组多表现为2个或3个及以上椎体受累,占比分别为69.70%、18.1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椎体受累情况比较[例(%)]

2.3 MRI图像特点 结核组患者钙化/死骨、椎体畸形、椎间盘狭窄占比均显着高于脊柱炎组,椎体增生占比显着低于脊柱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MRI图像特点比较[例(%)]

图1患者,男性,63岁,布氏杆菌脊柱炎,横轴位显示椎体前缘明显增生,硬化骨赘形成,矢状位T1WI及脂肪抑制T2WI显示L4、5椎体前缘T1WI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提示骨髓水肿。

图1 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图2患者,男性,42岁,脊柱结核,矢状位T1WI、T2WI显示L4、5椎间隙狭窄,T2WI椎间盘高信号,L4、5椎体信号不均,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提示椎体炎症侵及间盘。

图2 脊柱结核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图3患者,男性,55岁,脊柱结核,横轴位CT显示椎体虫蚀状骨质破坏,横轴位T2WI及T1WI增强显示椎旁腰大肌内T1WI高信号脓肿形成,T1WI fs增强后显示椎旁脓肿环形强化。

图3 脊柱结核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结核杆菌、布氏杆菌分别是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的致病菌,均属Ⅳ型变态反应。当布氏杆菌侵入脊柱组织后,脊柱会有渗出、干酪样坏死等情况发生,在病变过程中会释放透明质酸酶,能够抵抗吞噬细胞,所以此疾病根治难度较大。结核杆菌入侵脊柱后会诱发脊柱结核,若未及时治疗,会损伤其他椎体,造成全面性的脊柱损伤。脊柱结核、布氏杆菌脊柱炎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均有脊柱疼痛的特点,故疾病的早期阶段经临床表现无法做出准确的鉴别[5]。

MRI在影像学检查中使用广泛,可对脊柱损伤、病变位置、累及椎体等情况进行准确观察。MRI同时具有准确度高的特点,可清晰显示脊柱损伤情况,确保脊柱结核、布氏杆菌脊柱炎的诊断准确性[6]。本研究结果显示,腰椎、胸椎位置是结核组患者病变多发位置,骶椎、腰椎、颈椎是脊柱炎组患者病变多发位置,结核组病变发生在胸椎的患者占比显着高于脊柱炎组,发生在颈椎的患者占比显着低于脊柱炎组;结核组患者钙化/死骨、椎体畸形、椎间盘狭窄等特征明显,脊柱炎组患者则有明显的椎体增生。脊柱结核、布氏杆菌脊柱炎在病情进展中,有后凸畸形的可能,椎间隙、椎体组织被病菌侵袭后,会消除椎间盘组织,使椎体不断融和,而棘突、关节突关节等并未参与融和过程,在MRI图像中表现为后凸畸形,且由于生理解剖结构的特点,腰椎、胸椎位置的病变更常见。布氏杆菌脊柱炎,经相应序列的MRI检查后,可发现病灶有多发性的特点,椎体中心可能被累及,病变边缘清晰度高,存在较多形状不规则的新骨,椎体边缘出现骨赘,且有相应的增生性反应。脊椎结核在MRI检测中也可见病变呈多发性,除常规椎体破坏外,仍有较为明显的跳跃性破坏,在MRI检查中,未发现骨质增生情况,且椎间盘、椎间隙的狭窄情况较为明显,和布氏杆菌脊柱炎有较大差异[7-8]。本研究中,经MRI检查后,可观察到脊柱结核、布氏杆菌脊柱炎的影像学图像有较大的差异性,发病位置、累及椎体等也有所不同,以此为依据能对脊柱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可避免脊柱结核、布氏杆菌脊柱炎混淆的情况,使患者及早对症治疗,尽快恢复脊柱的正常功能。

综上,经MRI检查后,能对脊柱结核、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椎体疾病位置、椎体受累情况等做出相应的鉴别判断,辅以影像学特征,能提高鉴别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