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应蓉,杨雪艳,左良娟(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贵州 铜仁 554300)

早产儿出生后消化功能不成熟,胃动力弱,常常存在喂养不耐受,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问题,严重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而全静脉营养存在费用较高、易感染、血小板减少以及早产儿胆汁淤积、肝功损害等情况,尽早经胃肠喂养可较有效防止出现早产儿胃肠功能衰竭。为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将2011年11月~2012年6月住院的50例出现喂养不耐受的LBWI,应用四磨汤联合吗丁啉治疗早产儿、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早产儿50例,均符合早产儿的概念,胎龄30~34周,体重1 600~2 000 g的适于胎龄儿,均无先天畸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随机分为三组。三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①频繁呕吐(≥3次/d);②奶量不增或减少(>3 d);③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④腹胀;⑤排除胃肠道先天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内疾患等。

1.3 治疗方法:入院后三组均给予综合常规治疗,包括置早产儿保温箱、置鼻胃管、补液等,均于鼻胃管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四磨汤组(A组,15例,)给予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1.5 ml/kg,3次/d鼻饲;吗丁啉组(B组,15例)给予吗丁啉混悬液0.3 mg/kg,3次/d鼻饲;联合治疗组(C组,20例)同时给予四磨汤和吗丁啉,剂量同前,3次/d鼻饲。A组、B组、C组均连续用药10 d后停药。

1.4 检测指标[1]:①胃潴留消失时间;②腹胀消失时间;③达足量胃肠营养时间(经肠喂养热卡达100 kcal/kg·d)(1 kcal=4.184 kJ);④住院时间。

2 不同治疗方法对肠道不耐受情况的影响

A组或B组两组之间在腹胀消失时间和达足量胃肠营养时间无明显差异;C组在腹胀消失时间和达足量胃肠营养时间均短于A组或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或B组。见表1。

表1 三组患儿治疗后监测指标比较(±s ,d)

表1 三组患儿治疗后监测指标比较(±s ,d)

组别 例数 胃潴留消失时间 腹胀消失时间 达足量胃肠营养时间 住院时间A组 15 4.46±0.77 3.65±0.35 17.42±1.65 20.43±2.21 B组 15 4.54±0.62 3.56±0.62 16.12±2.05 20.12±2.21 C组 20 3.61±0.57 2.38±0.52 13.41±1.74 15.21±1.51

3 讨论

四磨汤口服液是由木香、积壳、乌药、槟榔组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木香含木香内酯、木香碱,能使肠蠕动幅度和肌张力明显增强,对胃排空和肠推进均有促进作用[2]。对乙酰胆碱和组织胺所致的肠肌痉挛有对抗作用。槟榔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可增加胃肠平滑肌张力,增加胃肠蠕动,使消化液分泌旺盛,食欲增加。积壳对胃肠平滑肌有一定兴奋作用,可使胃肠收缩节律性增强。乌药可加速血液循环,增强配方中其他药的药理作用,同时可以兴奋胃肠平滑肌而产生收缩功能。四磨汤既对胃肠平滑肌有双重作用,又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十分可靠的药理学基础,使得本品在改善胃肠消化功能方面疗效显着,体现出良好的全胃肠促动力效应。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汉森四磨汤对大鼠对胃排空运动和全肠运动均有显着增强运动,对小鼠小肠运动有调节作用,以维持小肠的正常运动[3-4]。吗丁啉为选择性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药,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抑制恶心、呕吐,并能有效地防止胆汁反流,不影响胃液分泌。二者均可用于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5]。

本文结果发现,联合用药组在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达足量胃肠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上明显优于A组、B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1]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助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学,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新生儿组学.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6,26(5):711.

[2] 陈少夫,李宇权,何凤云,等.木香对胃酸分泌、胃排空和胃泌素、生长抑素、胃动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7):406.

[3] 邹元宵,陈子渊,吴秀聪.四磨汤口服液对胃肠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药杂志,1999,5(1):36.

[4] 刘 欣,郅 敏,雷 莉,等.鹜马四磨汤口服液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2):1087.

[5] 李 静,李希红,齐 骥.吗丁啉联合四磨汤治疗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临床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6,27(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