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秀 (安徽省无为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安徽 无为 238300)

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失征像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是当前严重影响中老年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很高。回访是一种随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现的护理服务,他使医院的护理工作延伸到出院后患者的保健和康复中,提高了患者遵医行为,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1]。

1 临床资料

笔者从2011年5月~2012年5月护理的患者中选择20个病例,其中脑出血10例,脑梗死10例,年龄45~75岁。

2 实施措施

2.1 建立出院患者记录:主要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住院号、诊断、入院时间、出院时间、地址、电话、治疗、转归、存在的问题等。

2.2 回访前准备工作:出院1周后进行回访,主要为电话回访,如果距离较近也可以登门回访。在出院时对患者病情、个性、生活方式、家庭支持和健康知识接受能力程度做好评估和了解,做到因人施教,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好回访过程,互留电话。

2.3 回访内容

2.3.1 饮食指导:脑卒中患者饮食应遵循以下原则:限制总热量,采用复合碳水化合物,粗细粮搭配,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烹调用植物油;适当增加蛋白质如蛋清、瘦肉、鱼、豆类及豆制品、牛奶,饮牛奶时将奶皮去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限制钠盐,每天应在5 g以下;戒除烟酒,忌食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调味品。

2.3.2 服药指导:脑卒中患者出院多数带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尼莫地平、卡马西平及降血压、降血脂和活血化瘀的中成药等。回访时询问服药情况,强调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评估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和服药的自觉性,指导服药的注意事项;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配伍禁忌,饮食禁忌。服药前洗净双手,用温开水送服,不能用其他饮料代替开水服药。尽可能站立位服药,卧床者应将上身直立,便于吞咽药物。胶囊类药物不应咬破,应直接吞下,喉片或含片在口类含化,服用水剂,应尽量少用水送,以免冲淡药液浓度,降低药效。

2.3.3 心理护理:脑卒中多留有功能障碍或后遗症,或因脑供血不足或神经功能失调有诸多不适感觉如头昏、失眠、皮肤感觉异常。病程长、恢复慢、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或者急躁情绪,对恢复失去信心。所以回访中要关注患者情绪、语言、对外界的态度和反映等,交流时用护理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交谈,指导家属为患者创造一个适合治疗和休养的环境,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耐心、细心地讲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训练,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3.4 家庭生活护理指导:指导患者或家属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多饮水,平时生活应规律,按时休息,按时起床,定时排便,保持清洁。

2.3.5 康复护理指导,保持功能位: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是保证肢体功能顺利康复的前提。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指导患者和家属配合,循序渐进,做好康复训练。具体做法是:卧床患者做床上运动,练习翻身、移动及躯干活动。训练翻身时,嘱患者曲肘,用健手托住病肘,将健腿插入病腿下方,在躯干旋转同时,用健腿抬动病腿转向健侧,然后让家属配合上肢做伸肢运动,下肢做曲肌运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随患者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和行走锻炼,可搀扶患者下床,练习站立、行走、下蹲,也可由家属帮助,扶支撑物如床边、床头柜,在多次反复后,让患者徒手站立,步行时先原地踏步,走时宜缓慢,量力而行,注意要时时有人陪伴。

2.3.6 压疮的康复护理:预防措施:首先积极进行降压,常用软枕、海绵垫、棉圈等软物支撑,对压疮的易发部位,经常给予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皮肤的营养程度和抵抗力,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压疮的知识和技能指导。

3 效果评价

通过回访关心患者,及时帮助患者解决家庭护理问题,不断鼓励患者,给予康复信心,使患者得到切实的帮助,有助于患者康复,加深了护患感情,改善了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关系。

总之,回访是一种开放式健康教育的良好模式,使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了患者出院后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增进了护患关系,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提高了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护士也感到了知识的价值,工作起来情绪饱满,责任感加强,促进其满足求知欲望,并深感用知识服务于患者是护士的职责,增强了职业自豪感。同时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护理工作受到多方位的好评[2-3]。

[1] 巩玉秀,郑修霞,姚 岚.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0-243..

[2] 矫健梅,卜志华,刘 丽.家庭访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18(9):13.

[3] 曾秀云,杨雯荔.电话随访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23(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