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洁(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 300282)

临床儿科常见疾病类型中,急腹症占较高病发比例,但因无典型早期症状,有较高误诊、漏诊几率,使病情延误。相较成人,在胃肠道生理解剖方面,小儿与其存在较大差异,年龄越小,越无特异性症状,病程发展较为迅速,危险度居较高水平[1]。采用超声对小儿急腹症进行诊断,并分析检查特点,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患儿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龄20 d~14岁。均有程度不等的呕吐、腹痛,需做超声检查。腹痛2 h~2 d。其中阑尾炎36例,年龄7个月~6岁;肠套叠53例,年龄6个月~2岁;肠道蛔虫症1例,5岁;肠梗阻5例,4岁;不典型菌痢1例,10个月;肠重复畸形与肠梗阻合并发生1例,2岁;内脏破裂出血3例。

1.2 方法:应用vivid3彩超诊断仪及V730pro彩超,设置为3.5~7.5 MHz探头频率,患儿在协助下取仰卧位,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扫查,对肠管、腹部脏器进行观察,重点探查异常图像。

2 结果

经超声检查,100例急腹症中,直接检查75例,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为肠套叠,53例,年龄6个月~2岁,经手术或X线透视空气灌肠证实;发病率居其次的为急性阑尾炎,共20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内脏出血中肝脾同时破裂1例,脾破裂1例,肝破裂1例,均经手术证实。肠重复畸形与肠梗阻合并发生1例,除有腹痛外,超声可对硬阻程度及囊性肿物明确。

3 讨论

在胃肠道解剖特点上,小儿具有一定特殊性,故与成人比较,急腹症存在较大区别。小儿肠管长于成人,小肠系膜在婴儿期活动度大,狭长,易有肠套叠、疝、肠扭转等发生。另外,幼儿有相对较弱的回盲瓣,含丰富细菌的肠液可向回肠逆留,诱导炎性反应发生,小儿肠黏膜有较高通透性,血管丰富,为营养物质的吸收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易经炎性因子及病原微生物,诱导全身迅速发生感染性关病。此外,小儿阑尾多无典型位置,腹痛症状缺乏典型性。

本次肠套叠占最高发生比例,本症在婴儿期急腹症中最为多见,多为<2岁,特别是4~10个月患儿。在有肿块、便血、阵发性腹痛在即可明确诊断,但肠套叠患儿易哭闹,年龄较小,触诊腹部多无理想效果,肿块摸不到时,较难与菌痢鉴别。在声像图上,肠套叠较典型,纵断面影响呈“套筒”状,横断面影像呈“靶环”或“同心圆”状,局部肠壁血流信号经彩超检查呈增加表现,血流信号在水肿严重时消失,表明肠壁缺血坏死,降低了复位可能性,宜选择手术方案治疗。本组均经超声对肠套叠确诊,同时还需与过敏性紫癜等进行鉴别诊断[2]。

急性阑尾炎属常见儿外科疾病,较大儿童占较高病发比例,小儿病情进展迅速,阑尾炎在短时间内可穿孔、坏死,诱导弥漫性腹膜炎发生,进而引发患儿死亡,故临床诊断较为重要,分析声像图典型特征,阑尾呈腊肠形或蚯蚓形肿胀,外径最大>6 mm,观察短轴切面,可有管壁三层结构显示,呈双环形,黏膜下肌层为低回声,外层浆膜及内层黏膜为中强回声,在病情不断进展的情况下,在声像图上,肿胀的阑尾也有不同变化[3]。

小儿肠梗阻多由肠扭转、肠粘连、肠套叠等病因诱发,肠管扩张并有肠腔积液伴发为其声像图特征,肠管蠕动在梗阻部位上段扩张肠管增强,且部分情况下,可有逆蠕动,在病情不断发展时,可有麻痹性肠梗阻出现,受累肠管表现为高度扩张,观察肠蠕动,呈消失或减弱表现,对病因进行查找,此病较易诊断。

分析实质脏器破裂如肝、肾、脾声像图特点,病情器官形态失常,有程度不等的肿大,包膜中断,暗区呈不规则型,内有强光带和细弱光点,急性期患者部分为形态不规则,混合回声团块或内伴细弱光点,急性期患者部分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混合回声团块或高回声团块。超声对实质脏器破裂,诊断较易,但肠管破裂,却有一定棘手性。

综上所述,小儿急腹症多无典型早期症状,接诊时需对病史详细了解,观察腹痛体征、症状、性质及演变,依据无创性超声等辅助诊断结果,对其他疾患排除,明确诊断,以改善预后,保障患儿生命安全。

[1] 岑本莲,李 民,郑 红,等.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3):294.

[2] 吴 彬,吴 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套叠[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2):103.

[3] 刘向阳,李 燕,段 琛.小儿急腹症的超声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2009,21(12):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