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磊 宫地康加 于振洋

摘要:目的 探讨弹簧圈固位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弹簧圈栓塞固位技术和球囊辅助栓塞介入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GOS预后评分。结果 1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弹簧栓塞介入治疗79例,球囊辅助栓塞介入治疗79例;成功栓塞148列,失败栓塞10例,死亡4例;GOS评分预后评估,良好134例(84.81%),中残15例(9.49%),重残8例(5.06%),植物生存7例(4.43%)、死亡4例(2.53%)。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采取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可以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

颅内动脉瘤易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喷射状呕吐[1]。临床常见于老年患者,该病发病急,死亡率较高,即便抢救过来,致残率也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传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介入栓塞治疗,可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较高的临床意义[2-3]。我院于2010年1月开展早期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确诊的1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9例,女69例;年龄56~76岁,平均(52.1±3.4)岁。所有患者均以慢性头痛急性发作入院,DSA 检查发现动脉瘤。伴发高血压63例,脑梗死18例,心脏病12例,糖尿病15例。Hunt&Hess分级:Ⅱ级56例,Ⅲ62例,Ⅳ级40例;根据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及结构,分别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与球囊辅助栓塞介入治疗,术后实施扩容、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管痉挛、降低颅压、腰大池引流及腰穿等综合治疗措施。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常规给予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拍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影像学检查,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4]。根据患者情况,决定麻醉方式。

1.2.2血管造影 先进行主动脉弓造影,逐级深入;观察动脉出现的狭窄和斑块,必要时进行三维螺旋造影查清载瘤动脉。

1.2.3介入治疗 弹簧圈栓塞: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根据动脉瘤的具体结构,采用编筐技术,用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球囊辅助栓塞: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在全麻插管下,以球囊辅助栓塞技术介入治疗。球囊选择美国EV3公司所生产的Hypergilde或HyperForm型号,支架选择美国Boston公司neuroform产品。

1.2.4综合治疗 降低血液粘稠度:补液、扩容,胶体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代血浆500ml,晶体液林格氏液1000+0.9%氯化钠500ml+5%葡萄糖1000ml,必要时输入白蛋白20g或新鲜血200ml。输液疗程10~14d;防止血管痉挛:静脉泵入尼莫地平,14d后,调整为口服给药;降低颅压:输入脱水药物甘露醇125ml,1次/8h,7d后调整为1次/12h。甘露醇静脉滴注速度要快,30min/次内输完;腰大池引流及腰穿:所有患者均于术后进行腰穿及腰大池引流。Fisher 评分>3分的患者,均采取腰大池引流,间断放液,引流量150~200ml/d,时间持续3~7d;引流拔出后改为腰椎穿刺,观察脑脊液颜色[5],变清亮后停止。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1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弹簧栓塞介入治疗79例,球囊辅助栓塞介入治疗79例;成功栓塞148列,失败栓塞10例(因动脉瘤颈过细不能进入动脉瘤内失败,改行开颅手术),栓塞成功率96.37%;栓塞密度39%~125%,平均(67.85±18.35)%,致密栓塞112例(70.88%);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5例,偏瘫6例,术后复发2例,死亡4例(1例死于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死于术术肺部器官感染而致肺功能衰竭,2例死于术后出血而致脑功能衰竭),死亡率2.53%。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无再出血发生。

2.2GOS评分预后评估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其中良好134例(84.81%),中残15例(9.49%),重残8例(5.06%),植物生存7例(4.43%)、死亡4例(2.53%)。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常在患者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导致脑部后遗症如偏瘫、肌无力甚至死亡。该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且该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对外科手术治疗耐受力较差,因此早期介入治疗的研究就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重点[6]。

随着医学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于血管内治疗领域,血管栓塞介入手术开始应用与颅内动脉瘤。2002年Lancet等[7]发表的一项涉及到由全球43家中心参加,病例为2143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相比,患者死亡与残疾相对危险性和绝对危险性分别降低22.6%和6.9%,差异有显着性牲。本组研究表明,采用弹簧圈固位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死亡率为2.53%(4/158),可见该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低,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性的前提下治疗效果也得到提高。

进一步分析弹簧圈栓塞和球囊辅助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可以发现,1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成功栓塞148列,失败栓塞10例;GOS评分预后评估表明,良好率为84.81%(134/158)。说明在早期介入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身体机能状况,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够有效避免开颅夹闭手术所带来的危险,降低介入治疗所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彬彬,卢旺盛.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指南重点介绍[J].海军总医院学报,2010,23(3):800-802.

[2]丁轩,鲍洪,吴开华,等. 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1,23(11):834-836.

[3]Pei Gong-xia, Lin Jin-sheng, Xiao Jun, et al. 78 cases of 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tervention embolism and surgical GaBi treatment of comparative study[J].J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2011,8(1):425-427.

[4]王志学,吴涛,陈斌,等. 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6 例介入治疗[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2(36):922-924.

[5]牛文阁,王焕君,刘会生,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CT影像分型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时机选择的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2(18):848-849.

[6]杨瑞生,靳晓亮,黄春波.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性和可行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2(17):934-935.

[7]Lindsay KW.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eatment Trial(ISAT) on neurosurgical practice[J]. Acta Neurochir ,2003,155:94-99.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