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红+方桂梅

摘要: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方老师治疗面瘫在对其进行明确详细诊断之后采用针灸、电针、艾灸、中药等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电针;针刺;中药;透穴

中医理论认为,面瘫属于“口喎”[1]的范畴,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一类病症,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口眼歪斜等,当人体气血不足并且受到外邪侵袭后引发面部经络疲滞、经筋纵缓不收而形成面瘫,其外邪可以是风寒、风热、寒湿、火郁、血痰等等;西医则认为该类疾病为“眼面神经麻痹”[2],主要是由于面部神经受损而引发的病面肌瘫痪等,该类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发于青壮年,多集中于春秋两季,无明显的季节性。方老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本人随方老师学习半年余,现总结其治疗面瘫经验如下:

1 诊断

发病突然,面上下部面肌瘫痪,抬眉皱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闭目露睛流泪,提鼻不能,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歪向健侧,均为面瘫的主证,某些患者将出现面部、耳旁疼痛等症状,病情危急时将产生一定的听觉过敏与味觉障碍等。实际诊断时需与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相鉴别[3]。其中中枢性面瘫患者颜面上部肌肉并无瘫痪征象,出现皱眉、闭目扬眉等情况均为正常现象;其颊肌、口轮匝肌、口开大肌等部位经常出现瘫痪现象,并以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等作为具体的临床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侧大脑皮质对颊肌产生支配作用,且双侧皮脂脑干束对面上部肌肉产生支配作用等导致的一类临床现象。但某些患者脑卒中发作时在其颊肌部位也可见上半部面肌麻痹,该类疾病属于临床上所指的偏瘫症状的表现形式之一。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病灶同侧颜面肌肉瘫痪,并使得眼睑与眼轮匝肌闭合不充分,口角下垂,抬眉受限,口角向键侧牵引等。

2 注重病因分析

西医:①急性:此类型最常见,主要是感染性疾患,如病毒感染,常见于受凉,吹风或感冒之后。各种中毒如铝砷氯仿等化学物质中毒以及某些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等偶可出现急性或亚急性面神经麻痹;②慢性进行性:主要表现为起病缓、病程长、进行性发展等,以听神经瘤、腮腺肿瘤、肉瘤等为代表,并包括某些特异性传染病,如麻风性面神经炎;③反复发生型(复发型)反复发生,多发性硬化,脊髓痨等;④双侧性:双侧面神经出现周围性麻痹,以麻风、梅毒、双侧中耳炎、病毒性脑炎、脊髓前角灰质炎、重症肌无力为代表;⑤先天性:生后即发生,多为遗传发育性疾患,见于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中医:①风邪外袭,风寒之邪侵犯阳明少阳脉络,经筋失养而致;②正气虚,如:疲劳过度、思虑太过、大病久病后体虚气血虚弱、风邪乘虚而入、筋脉失养等[4]。

3 综合治疗

西医一般采用输液,抗病毒,维生素B1,维生素B12,激素如可的松,辅酶A等单一疗法,疗效欠佳。方老师用针灸、电针、艾灸、中药等疏风通络,活血化瘀;适当配合西药抗病毒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

3.1针灸处方特点 ①一穴多针:阳白四透(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②透穴:太阳透地仓,地仓-颊车互透,丝竹空透鱼腰,攒竹透鱼腰;③经筋排刺:一排迎香,颧髎,下关可后延;一排禾髎,牵正可后延;一排颊车,地仓可后延;④特殊取穴:风池,合谷(对侧)。

3.2分期治疗 根据面神经在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 将面瘫分为三期即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3.2.1急性期 症状较轻者针刺主穴,不加电针,稍重者针刺主穴加电针轻度刺激有感觉即可,可用阳白四透,暂不用芒针透刺,电针阳白颊车一组,颧廖地仓一组,意在控制病情,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风寒型耳后疼痛。用翳风神灯照射。

3.2.2恢复期 针刺加芒针透次,电针刺激可稍加大,经筋排刺,可在阳白,太阳,地仓,颊车,等穴进行梅花针扣刺,局部微红为宜,隔日一次,可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炎性渗出物得到吸收,促进神经肌肉功能尽快恢复[5]。

3.2.3后遗症期 刺络放血拔罐在颧廖,阳白,地仓,颊车等穴,观察各部位恢复情况选择恢复较慢的部位,使淤血去,新血生。

3.2.4用针手法 以上各穴均用平补平泻法,1次/d,留针20~30 min,14次为一个疗程

3.3方义 面部穴位为局部取穴,可祛风活血,通络止痛。“面口合谷收”取对侧合谷为治面瘫经验效穴,可疏通阳明经气,风池可祛风疏通少阳经络。配合中药治疗:疏风通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栀子中1~2个清热解毒;用羌活,防风祛风。用当归、川芎、丹参、丹皮、赤芍活血通络;用全蝎、蜈蚣、僵蚕1~2个虫类药通络;再配菊花清利上焦头目;甘草调和诸药。

3.4注意事项 ①每晚坚持做患侧热敷疗法(热毛巾等),用艾条施灸;②忌烟酒;③休息:少看书报,电视等。

4 典型病例

韩子民,男,42岁,左侧面瘫两天,抬眉不能,提鼻困难,鼓咀漏气,口角歪向右侧,有耳后疼痛,纳可,寐差,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弦细。血压130/90 mmHg。既往史:颈椎病,胃病。否认过敏史。诊断:周期性面瘫。治则:舒风通络 活血化淤。针灸处方:风池(双)左侧、阳白、四白、太阳、下关、颊车、迎香、地仓、禾骨廖、承浆、合谷。西药治疗:阿莫西林1盒,用量2片/次,3 次/d;阿昔洛韦1盒,2片/次,3 次/d抗病毒治疗。中草药7剂,1 剂/d,水煎服。1 w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2个月,患者面部基本正常。

5 小结

方老师在其临床过程中年龄最小的为8个月的儿童,最大的为85岁的老人,治疗及时者发病即来诊治,而最长者发病1年才来诊治,轻者1~2个疗程即可痊愈,重者治疗5个月,方老师认为在其治疗的患者中,有效率为100%,痊愈率为96%,而未痊愈者多由于患者未坚持治疗。因此,综合疗法治疗面瘫疗效是可观的。

面瘫要早治、巧治,面瘫初期治疗是其关键,涉及到疗效的好坏和预后的善恶,此刻宜急治其标,以祛风邪为主,疏通阳明经气引邪外出,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巧治要掌握针刺穴位的刺激量,如治疗早期手法宜轻,用针宜少,中期手法可略重。综合疗法与单一疗法比较,可行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功效,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对于后遗症期(超过半年以上)要注意治疗过程中均忌不适当的揉搓,否则会造成和加重神经恢复过程中的纤维之间的粘连,产生联动现象,如临床中多见闭目时伴随口角上提[6]。

参考文献:

[1]杨长森.针灸治疗学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凌霄.针灸治疗面瘫的研究近况[J].中国临床针灸杂志,2003,19(10):54-56. .

[3]罗荣,王伯良,李贵泽.Bells面瘫病因研究进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0,21(3):230-231.

[4]田丽莉.浅谈古代医家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5]龚彪.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针刺治疗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6.

[6]贾慧彦.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中医治疗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1):97.

编辑/安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