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广海,男,硕士,主治医师。

【摘要】 目的 分析罗哌卡因浓度差异对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期间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臂或手部手术治疗患儿80例,依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0)。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质量分数为0.3%罗哌卡因+质量分数0.8%利多卡因、质量分数0.2%罗哌卡因+质量分数0.8%利多卡因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2组患儿麻醉效果,围术期心率(heart rate,HR)、经皮血氧饱和度(peripheral capillary oxygen saturation,Sp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不同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HR、SpO2、MAP在麻醉前至术后1 h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麻醉前、手术开始、麻醉开始后10 min、麻醉开始后30 min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开始后60 min、术后1 h,研究组HR、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pO2值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2 h、6 h、8 h、12 h、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质量分数为0.2%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安全有效,更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 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经皮血氧饱和度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31-0042-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1.014

手、前臂、上臂、肩部等部位的各类外科手术在儿科中越来越常见,手术中多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该阻滞方法的部位是臂丛解剖结构的末端,传统的盲式操作方法极可能导致神经受损,或易使麻醉药物误入患者血管,风险较大,影响麻醉效果[1]。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逐渐在临床上推广,可避免患儿神经及周围组织受损,安全性高[2]。罗哌卡因主要用于外科局部手术麻醉,该药是一种新型长效的局部麻醉药,麻醉效能强,具有明显的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的特点,阻滞效果明显[3]。基于此,本研究选择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患儿展开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期间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臂或手部手术治疗患儿80例,依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0)。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5岁,平均年龄(4.00±0.56)岁;平均体质量(15.50±2.20)kg;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5岁,平均年龄(4.00±0.56)岁;平均体质量(15.50±2.18)kg。2组患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拟行手、前臂、上臂、肩部等部位各类外科手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美国麻醉医师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级—Ⅱ级;患儿家属知晓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具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局部感染、表面皮肤破损无法置入导管者;对罗哌卡因过敏者;肝、肾功能障碍者;腋窝畸形、患肢感觉异常者;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患儿术前常规禁饮禁食。入室前,开放静脉通道,给予艾司氯胺酮(江苏省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336)静脉注射,剂量

0.5 mg/kg,行基础麻醉。

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依据实际情况行面罩吸氧,4 L /min,给予丙泊酚(西安立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368)静脉持续泵注,剂量1.5~2.5 mg/(kg·h),维持镇静,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辅助患儿取仰卧位,使其上臂外展90°,肘屈曲90°,手在头上,选择超声扫描点为腋动脉搏动近心端最高点,常规消毒、铺巾,之后于超声探头上涂超声耦合剂,贴上无菌保护膜。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深圳市开立科技有限公司,型号SSI-5000),6~10 MHz的高频线阵探头,将它置于腋窝做轴位切面,扫描患儿腋路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详细观察患儿血管、神经及周围组织情况,寻求低回声的目标神经束,于超声监视下应用5 cm的短斜穿刺针(型号22-24G)行平面内穿刺,使穿刺针靠近各个神经分支,待回抽无血,应用质量分数为0.8%的利多卡因(河北天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2314)、罗哌卡因(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381)依次对患儿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进行阻滞。

对照组采用质量分数为0.3%的罗哌卡因,研究组采用质量分数为0.2%的罗哌卡因,剂量为0.5 mL/kg,使患儿各神经浸泡于药液中,由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资历较深的麻醉医师进行操作。20 min之后进行手术,术中持续对患儿泵注丙泊酚,剂量为1.5~2.5 mg/(kg·h),仔细观察患儿情况,若其血压、心率有明显波动,或出现体动反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分次、间断地缓慢静脉推注氯胺酮1~2 mg/kg。术中患儿均保持自主呼吸,并通过面罩给药。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儿麻醉效果,围术期HR、SpO2、MAP,不同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记录2组患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并进行对比。

于麻醉前,手术开始,麻醉开始后10 min、30 min、60 min,术后1 h记录2组患儿的HR、SpO2、MAP并进行对比。

于术后2 h、6 h、8 h、12 h、24 h,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法进行评分,患儿焦虑、躁动不安记为1分,安静、合作、有定向力记为2分,仅对指令做出反应记为3分,处于入睡状态、对刺激反应较敏感记为4分,处于入睡状态、对刺激反应迟缓记5分,处于入睡状态、无法唤醒记6分。2~4分表示镇静满意,5~6分表示镇静过度[4]。

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局麻药中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麻醉效果对比 2组患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儿围术期HR、SpO2、MAP水平对比 2组患儿HR、SpO2、MAP在麻醉前至术后1 h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麻醉前、手术开始、麻醉开始后10 min、麻醉开始后30 min,2组患儿HR、SpO2、MA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开始后60 min、术后1 h,研究组HR、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pO2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儿不同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2 h、6 h、8 h、12 h、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更低(P<0.05),见表3。

2.4  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4。

3   讨论

臂丛神经主要由第5~8颈神经前支、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组成,临床上对患儿进行上肢手术时多选择臂丛神经阻滞方式[5-7]。而既往临床进行小儿手术时,主要采用全身麻醉、浅麻醉下臂丛神经阻滞,但患儿年龄较小,且处于麻醉状态,无法告知麻醉期间的异常感,极易出现气胸、膈神经阻滞等不良并发症,影响麻醉效果,威胁患儿生命健康[8]。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主要是指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9]。该阻滞方法定位准确、实施简单、并发症少,逐渐成为了手、前臂、上臂等部位各类小儿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途径[10]。但值得注意的是,腋动脉鞘内有许多小隔膜会对局部麻醉药的扩散进行阻碍,极易导致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式出现阻滞不完善的情况,影响阻滞效果。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臂丛神经阻滞中采用超声定位技术逐渐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超声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阻滞成功率高,可避免神经、周围组织受损,减少并发症。罗哌卡因属于心脏毒性、神经毒性均比较低的一类局部麻醉药物,具有麻醉效能强、阻滞时间长等特点,于臂丛麻醉时应用罗哌卡因可同时满足术中、术后镇痛的需求[11]。儿童的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至12岁不会停止,因此,局部麻醉药物极易渗透到阻滞神经,增加患儿发生药物性神经损伤的风险。因此,对于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多高浓度的局部麻醉药辅助阻滞较好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对此,本研究进行了相应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2组患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提示,2种麻醉方案均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本文数据显示,2组患儿HR、SpO2、MAP水平在麻醉前至术后1 h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于麻醉开始后

60 min、术后1 h,研究组HR、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pO2值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提示,质量分数为0.2%与0.3%的罗哌卡因均可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处于稳定的状态,但质量分数为0.2%的罗哌卡因对患儿HR、SpO2、MAP影响更小,应用更安全。经分析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2 h、6 h、8 h、12 h、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更低。提示研究组麻醉方案对患儿的镇静效果更好。2组比较,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数据提示,质量分数为0.2%的罗哌卡因+质量分数为0.8%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好,且阻滞后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罗哌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具有长效麻醉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毒性较小,且具有明显、时间长的镇静效果。给予患儿过高浓度的罗哌卡因,术后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增加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影响阻滞效果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质量分数为0.2%的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更明显,可稳定HR、SpO2、MAP水平,改善镇静效果,减少术后体动情况,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安全性较高,可继续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史李飞,韩飞.不同浓度和剂量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

BPB效果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9,29(4):473-475.

[2] 于天雷,李曼,刘颖.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J].中国医师杂志,2020,22(4):555-558.

[3] 李勇.超声引导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对腋路臂丛神

经阻滞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8,13(3):310-313.

[4] 左晓春.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刊,

2018,53(12):1377-1379.

[5] 赵芳,王寿平.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37(7):76-77,79.

[6] 李德强,尹立军,陈学军.超声引导罗哌卡因局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最佳药物浓度的筛选[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20,24(2):148-151.

[7] 殷琴琴,许强,陈有园,等.两种容量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麻痹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9,35(12):1170-1173.

[8] 任光远,尚国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罗哌卡因浓度及其麻醉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7):2997-2999.

[9] 崔崇英,王龙,王威,等.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在腋路B超

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28(4):275-278.

[10] 周日永,鲍娜娜,张竞雄,等.超声引导的腋动脉旁与神经旁注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9,35(5):367-369.

[11] 丁生权,刘勇,李勇军,等.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小儿急诊手外伤缝合术中的麻醉效果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0,23(11):1006-1010. (收稿日期: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