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教育厅 刘凤彪

今年夏季,一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3000多名大学生收麦子的视频冲上热搜,因其场面壮观被网友质疑是校方主导的作秀。网友还批评部分同学不懂收割常识,将小麦连根拔起。后经学校出面澄清、有关媒体证实,这是学校组织的大一“三训”(即工训、农训和军训)中的农训。农训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在农业试验田进行科学选种工作,为观察小麦根系、测量小麦的杆高及穗量,必须把小麦连根拔起。这一活动是学校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传统教学安排,是必须参加且要计入学分的。

关于此事网络很快归于平静,网民渐趋理性,热搜也降下温度,但兹事体大,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停止思考。仔细想想,这样热火朝天的动人场景是多么震撼人心、鼓舞人心哪!当我们的青年、我们的学生都能够不惧环境恶劣和条件艰辛,都能够顶着烈日、迎着酷暑,自觉自愿地走向田间地头、走向劳动场所,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历练,体现着多么伟大的劳动精神,又蕴含着多么巨大的前行动力啊?!

念兹在兹,教育系统对此要有更为深入的诠释和解读。

第一,这是实践教学,应当加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林、畜牧、地质、水利等具有野外作业性质的学科专业,离不开这种真实的劳动场景。黑板上种不出参天大树,教室里挖不到金矿银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合学校专业特色设置的农训活动,是有着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课时等方面的综合考量的。这种实践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不经过真实的实践教学训练,不可能理解抽象的书本概念,难以加深对有关课程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也不能够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

假如,农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到过田间,林学专业的学生没有进过树林,工科专业的学生没有进过车间,那他们离开校门之后怎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即便是有高科技的仿真技术支持,有精彩绝伦的电脑动漫演示,也比不得身临其境、置身其中的实地观摩和动手实践。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内涵发展,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缩短学生从毕业到上岗的过渡时间。

第二,这是劳动课程,必须重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传承,都离不开劳动实践,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直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方针。一方面,有的课程理论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验证,这就离不开劳动课程;另一方面,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塑造,也只有在劳动课程中得以奠基、完成。所以在劳动课程的选择安排上,结合专业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感悟、体会科学技术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就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科研技术人员的重要内容和必经阶段。

与此同时,把传承优秀文化、弘扬劳动精神贯彻到课程体系之中,通过真实的劳动历练锤炼人格,这也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多年来组织学生参加农训的价值追求。为实现育人目标,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因地制宜,规划、设置不同形式的劳动课程,让学生亲身体悟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在汗水和忙碌中收获人生成长。

第三,这是课程思政,值得推广宣传。“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前面实践教学和劳动课程两个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学生参加收麦子活动,是生动、接地气的课程思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重要载体。在收麦子的实践中,隐含着许许多多隐性教育因素。很多隐性教育因素有时不会毫无遗漏地在教学计划中得到明确体现,却能在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凡是亲身参与收麦子活动的学生,必然都能体验到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快乐,感受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理解什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有效完成收麦子活动中,同学们辛苦劳作、默契配合,其所感悟到的团结协作精神、吃苦精神、实干精神以及高标准完成任务离不开的工匠精神、细节精神等,都是对劳动精神的深刻解读。其对身体力行、平等共进等价值理念的切身体察,都是课程思政带来的丰硕成果。通过这样的思政“课”,他们同时完成了对劳动精神的理解、践行和传承,完成了自我教育。

这一堂思政“课”也蕴含着治学精神教育。信息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屡让现实中治学不严谨的事情曝光。有的科研人员违背科学良知,或不遵守试验规范,或测量不精准,或材料不合要求,或伪造数据,给科研工作抹了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排的农训活动,其实也是对严谨治学精神的弘扬,它让参与者铭记:任何成功都不是侥幸得来,而是来自于无数次失败;任何结论都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来自于一次次试验。

总之,扎实深入、生动真实的劳动体验、劳动历练,是培树劳动观念、涵养劳动品质、磨励劳动品格,教育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放眼农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充满朝气、青春洋溢的身影,他们亲近泥土、挥汗如雨,他们严谨测量,一丝不苟。这种躬身实践、不惧流汗、追求真知的行动,是对“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治学、奉献精神的致敬和传承。

9月27日,我们在人民网图片频道欣喜地看到了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岭东初中的学生们在劳动实践基地收割水稻的劳动场景。据悉,该校在校园里及周边开辟出多块土地,建立劳动实践基地,供学生种植水稻、橙子、蔬菜等农作物,让他们在了解不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同时也亲身体验农事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们的节俭意识和动手能力。4个月前,岭东初中的学生亲手种植了2亩水稻,经过师生的精心培育管护,终于收获了劳动的果实,这果实多么香甜。

我们相信,还有更多的劳动场面没有见诸媒体,也有更多的劳动场面淹没在了海量的网络信息之中。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劳动秀”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