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 田法正

我带过一名学生晓汀(化名),她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小学时晓汀曾参加大队委竞选,百里挑一,她成功当选,为此很骄傲,有些张扬。在我们班,她担任团支书,很要强,很注重自己的成绩及其他方面的表现。有一次晓汀参加校园歌手大赛,自我感觉良好,但最终落选了,她大哭,愤愤不平:“我怎么没选上,评委的评判不公。”期末考试,晓汀因为感冒发挥受到影响,平时经常考前三名,这次考了第八名。她又一次大哭,用手捶桌子,“我考了第八名,这是笑话。”有些同学取笑她,让她的情绪更坏。

我把晓汀叫到办公室,开导她:人的成长之路很漫长,难免会遇到挫折,还可能被别人笑话,这都很正常。没必要为此长久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要尽快振作起来,思考为什么会失利,拿出行动来——比如利用假期把知识再夯实一遍,弥补不足。挫折是人生的财富,战胜挫折会让自己更强大。

这番开导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足以让晓汀迅速摆脱那种憋闷、自怨、丢脸的心理。我的引导工作还要继续。

晓汀的事让我对中学生抗挫能力有了深切体验:其一,中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差,遭受挫折后容易陷入不良情绪中,迁怒于别人或环境,甚至会有过激言行。其二,相比小学,中学生遭遇挫折的情境大大增加,对挫折更敏感。生活内容扩展,家长的庇护相对减少,学习压力、师生关系、同学交往、亲子隔阂、对自己不满意、对未来的困惑等都是潜在的挫折源。第三,家长单纯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忽视对其适应环境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引导,导致中学生抗挫能力先天不足,并且缺乏挫折体验。

能经受住挫折的考验并正确应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要在亲历的基础上自我体验、自我教育才可慢慢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家长都有大量工作要做。

对教师而言,除了做好疏导、抚慰工作外,还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搞清楚学生产生过分消极心理的根源,然后再对症下药。比如晓汀,她的过激情绪源自她的要强性格和之前一贯的成功。那么教师就要让她意识到要强的性格是双刃剑,过分要求自己完美就会伤到自己。还要让她知道,天外有天,随着生活圈的扩大,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强大,没有“常胜将军”,要接受这种事实。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性活动,增加他们的挫折体验,锻炼其心理承受力。

对家长而言,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改变过度保护孩子的心态和行为。要放开双手,让孩子在实践中面对各种考验。孩子遭遇挫折时,要抓住契机,予以正确引导。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挫折经历,剖析自己的心态变化及收获。如孩子产生不良情绪并无法自拔,家长要有足够耐心,包容孩子,给孩子发泄、倾诉的机会。另外,要想办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带孩子出去走走,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陪他们玩他们擅长的游戏等。总之,让孩子丢掉负能量,重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