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敦文术

2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对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作为科学教育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对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殷切希望,倍感欣喜又深感责任重大。那么,如何落实“双减”的减法,并且在科学教育工作中做好加法,就成为我们每一名科学教育工作者当下及未来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教育加法“加”什么

要给科学教育做加法,就要先界定科学教育的内涵,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从全局角度甄别做法正确与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型的学科知识、技能等已经进入到科学教育之中,诸如信息科学(机器人)、生命科学(太空种植)、材料科学等,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科学课程的内容。所以,必须从更大范围上来看待科学教育,即“那些与人的科学素养发展和培养有关的教育活动都可以概称为科学教育”。这样的内涵界定至少涉及了三个维度的科学教育活动,即科普教育、科学概念教育、科技创新活动教育。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阅读科普书籍、参观科技相关的场所等是科普教育,重在传播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学校开设的科学课是科学概念教育,重在帮助学生系统建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力等;机器人、创客、青少年科技创新课程等是科技创新活动教育,重在培养科学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

这些不同维度的教育活动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当前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对于完整的科学素养而言,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认为科学教育加法绝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增加一些校本化特色科技类活动课程,而是“加”的着眼点应在主体课程的高效实施和个性课程的优化设置及实施上。

二、科学教育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2021 年10 月,河北省教育厅印发了《河北省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规定》,明确提出“科学实行书面纸笔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向课堂40 分钟要效率、要质量。但要达到这一目标,科学教师必须要熟悉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并将其作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校科学教师队伍整体师资配备和教师素养都有待提高。有的学校专职科学教师严重缺失,甚至全部都是兼职教师承担着繁重的科学教育工作,其效果可想而知。更多的科学教师只能埋头一线教学,没有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各级各类科学学科培训,没有时间沉静下来思考,思想理念得不到更新,更谈不上学科知识重构和思维重置。

各校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了各种社团活动,如木工坊、机器人、书法、围棋、舞蹈、篮球、足球等。但这些社团活动是特色化、活动化,而非课程化。在这些社团活动中,有的活动是学校教师根据自身所教学科、所学专业或兴趣开发的简单校本课,有的是引入校外教育机构的特色课。这就很难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课程实施的连续性、有效性。

三、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要想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就要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科学课程的建构、实施,涉及的要素包括师资配备、课程内涵、课程实施等。

1.建立适宜的学科教师人才机制。

教育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没有好的教师,课程内容再完善、学生再聪慧也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实施先要解决“谁来教”的问题,这也是当下各学校针对科学教师配备亟待商榷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先将“有才之人放到位”。科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综合性、专业性较强,这就要求科学教师是“科学家、技术员、工程师”。科学教育需要配备“有才”的专职教师来参与课程实施。具体需要学校行政层面在规划学科教师队伍时着重遴选出真正适合的教师来担任科学教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版)》设置了13 个核心概念,同时还增加了跨学科的内容。因此,我们建议学校根据自身规模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配备专、兼职科学教师,如选拔科学教育专业或临近专业(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教师担任专职科学教师,这样可以保障学科基础性教学的有效实施;同时遴选其他专业的教师(信息技术、数学、美术、语文等)担任兼职教师,这样可以保障跨学科理念的渗透和实施,也便于形成规模化研训一体的学科共同体。

在建立了完善的科学教师队伍之后,还要完善“有位之后要有为”的人才发展机制。一名科学教师的发展至少经历“新手期、合格期、成熟期”三个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参加培训、日常研究的输入,还要有常态课、公开课、论文和论着等的输出,才能形成不断迭代的教学素养提升。因此,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使科学教师有机会“走出去、带进来”,并形成“强雁带动群雁飞”的学科共同体机制。如石家庄市庄园小学“董婷、谷芳双首席学科研训共同体”、中山路小学的“王霞老师名师研训工作室”等。这些学校均搭建的是“学科名师、骨干+学科教师”的模式,都较好地保证了科学教师在不断研训过程中提升自己,促进了本校科学教育的高效开展。

2.建设系统化的课程实施机制。

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是此次课程改革要实现的蓝图,而科学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就要从全局角度来看待课程的实施。

坚持国家课程主体地位不动摇。从此次公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来看,国家课程至少占82%以上。学校要辨清国家课程、区域课程、校本课程的比例关系。科学教育加法并不是动摇国家课程的比例,而是要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从“怎么教和怎样教得更好”上寻找加持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从科学课程看,《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版)》明确规定了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这些最终会以科学教材为载体呈现出来,而科学教材内容的普适性、时代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都指向培养具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各校开发的各类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的科学性、完整性等是很难超越国家课程的。因此,坚持国家课程主体地位,是科学教育加法的最重要基础。

坚持校本课程实施综合化、实践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存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这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开发科学教育校本课程时,科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跨界劳动、信息技术、艺术等学科系统构建课程。在实施校本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需求出发,提炼活动课题或问题,让学生能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完成校本课程的学习;同时,还可灵活打通课时安排和时长,使科学教育中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结构系统化、配合与组织结构化。具体形式可以开展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STEM 课程、PBL(问题驱动教学法)等,诸如石家庄市实验小学的“水培课程”主题学习,中山路小学的“生命与环境”研究课程、庄园小学的“生态庄苑”等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等。